摘要:黄山市黄山区,不仅拥有举世闻名的黄山以及被誉为“东方日内瓦”的太平湖,还蕴藏着大自然最珍贵的馈赠——那一缕沁人心脾的茶香。
转自:黄山在线
黄山市黄山区,不仅拥有举世闻名的黄山以及被誉为“东方日内瓦”的太平湖,还蕴藏着大自然最珍贵的馈赠——那一缕沁人心脾的茶香。
太平湖
这里,不仅是中国十大名茶——太平猴魁的原产地和唯一产区,亦是黄山毛峰的历史发源地与主产区。
黄山区拥有茶园面积7.5万亩,2024年,该区年产干毛茶1652吨,年产值7.11亿元,综合产值达32.5亿元。“以约占全市9%的茶园面积、全市3%的茶叶产量,贡献了全市14%的茶叶一产产值。”提起茶产业,黄山区副区长苏俊颖颇为自豪。
猴坑茶园
六百里茶园
如今,茶产业已成为黄山区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柱产业和特色农业的首位产业。截至目前,黄山区茶园亩均效益已达到9475元,茶农户均收入超5万元,有茶叶专业合作社及个体工商户1339家、茶企520家,其中规模以上加工企业有6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有4家。
茶叶,真正成为了富民强区的“金山银山”。
守正创新
近年来,黄山区在着力培优做强猴坑、六百里等名优茶传统茶企的同时,聚焦“中国新中式茶品之都”目标,积极发展壮大新中式茶品产业集群。2024年,黄山区新茶品企业产值为29729万元,今年上半年产值达49781万元,呈爆发式增长态势。
太平猴魁
当茶香邂逅创新,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在华绿园的智能化车间里,我们看到了答案:生物萃取技术让茶香以新的形式绽放,超音速流体粉碎让茶叶焕发新生。“0-4℃冰溶茶粉技术”“瓶盖锁鲜冰水现泡纯茶”等创新,正在重新定义茶的未来。
黄山水工茶业则以2000余种新风味茶,服务800多家茶饮品牌,成为众多新茶品企业原料供应、场景应用、品牌输出一站式方案服务商。这里,茶叶不再是传统的饮品,而是创新的素材,是无限可能的起点。
目前,黄山区聚集了华绿园、黄山水工、黄山毛峰集团、农夫山泉等多家涉茶规上企业、绿色工厂,已初步形成覆盖了原料供应、生产制造、代工服务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新中式茶品产业集群初步成型。
太平猴魁开园
数据是最好的注脚:2025年上半年,黄山区新茶品产值达去年全年的1.67倍;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幅104%;茶精深加工成为工业增长的核心引擎。新茶品企业产值也实现爆发式增长,如华绿园、毛峰集团去年产值增长均超过60%,华绿园、水工今年上半年产值增长80%以上。
水工茶业工厂外景
而早在两年前,该区就荣获全国“新中式茶饮发展先行区”称号,成为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排头兵。
传统与创新,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带动黄山区茶产业翱翔九天。
“三茶统筹”的黄山实践
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这些看似与传统茶产业毫不相干的技术,正在黄山区茶园里生根发芽。
绿色防控
在强化科技赋能方面,黄山区建设太平猴魁“茶产业大脑”,开发太平猴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系统暨区块链平台,形成大数据中心、GIS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和交易平台四位一体的“数字茶业”体系。目前,全区现建有20多处数字茶园,智慧茶园面积已超过3000 亩。借助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已初步搭建了茶园到茶杯的可视、可控、可追溯体系。
在加工环节,科技创新让茶叶加工进入智能制造新时代。在华绿园的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试验、智能物流设备占设备总台套比重80%以上。
茶之道,亦是文化之道。
在黄山区,6家朝代茶馆重现“唐煮宋点”的风雅,推动传统茶事文化活态传承;《太平猴魁》《百年猴魁》等书籍记录茶史茶事;微电影《天宝黄山茶事》传播茶文化;茶艺进校园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连续19届太平猴魁茶文化旅游节、11届传统手工技艺大赛,不仅是节庆,更是一种文化的坚守和传承。太平猴魁52.98亿元的品牌价值背后,亦是文化力量的支撑。
黄山区轮渡村机采茶园
此外,黄山区不断解锁茶旅融合新方式,建成了猴坑、六百里、古诗里、松谷、龙王山等一批集观光体验一体的茶博馆、茶空间、茶主体庄园,茶旅融合正成为撬动产业升级的新支点。
2026年,茶产业一产产值实现7.6亿元,综合产值力争36亿元,其中新茶品集群产值力争10亿元,培育4家以上产值超亿元企业……这一组数字,勾勒出黄山区茶产业的近期愿景。
到“十五五”末,努力实现茶业的一二产产值超50亿元、综合产值超百亿元,“三茶统筹”“三产融合”的现代茶产业体系基本建成。
从一杯清茶到一瓶茶饮,从对传统名茶的品质追求到新式茶饮的集群崛起,黄山区正以科技为笔、创新为墨,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一个古老行业向“新”求“质”的“黄山样本”。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