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是跨文化交流的源代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09:37 1

摘要:神话,是人类文明诞生之初写下的浪漫篇章。如今,从《黑神话:悟空》的爆火到《诸神的黄昏》的影视改编,神话元素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为何现代人仍对古老神话抱有热情?神话又能为当下的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神话,是人类文明诞生之初写下的浪漫篇章。如今,从《黑神话:悟空》的爆火到《诸神的黄昏》的影视改编,神话元素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为何现代人仍对古老神话抱有热情?神话又能为当下的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带着这些问题,《读书周刊》对话了神话学研究者黄悦,她长期深耕比较神话学领域,翻译了“塑造思维的神话”系列——《原神之力》《灵境之光》《启智之火》。在对话中,她既剖析中国神话的源流,也分析了西方神话的演变,为我们理解神话提供了全新视角。

神话的生命力在于演变

读书周刊:您从何时开始研究神话,研究方向更偏向中国神话还是外国神话?

黄悦:我从23年前读硕士时就踏入了神话学领域,当时的专业方向是比较文学下面的比较神话学。很多人误以为我专门研究西方神话,其实并非如此——我的主业是中国神话研究,博士论文聚焦的就是《淮南子》中的神话,这部典籍里藏着很多中国上古神话的重要线索。

准确来说,我研究的是“神话学”,而非单一某国的神话。神话学的鼻祖、德国学者马克斯·缪勒(1823—1900年)有句名言:“只懂一种神话,相当于什么也不懂。”

最早的比较神话学起源于比较语言学,学者们发现欧洲很多语言中,很多神的名字发音高度相似,他认为这些词都源于对太阳神的崇拜。神话,其实就是人们为解释这种词语讹变产生的故事。他提出,洪水神话、造人神话、英雄冒险神话在全球各民族中普遍存在,这不仅是文化传播的结果,更源于人类深层的心理共性——荣格将其称为“集体无意识”,而神话就是用不同故事外壳包裹的人类共通的心理原型。所以神话学必须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它既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理解的桥梁,也是我们与祖先对话的纽带,帮我们看清哪些特质被传承、哪些观念已变迁。

读书周刊:很多神话在流传中会出现不同版本,神话也常有改编,您如何看待这种演变?这是否会影响神话的文化内核?

黄悦: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所有神话人物和故事,都经历了持续的版本演变。

比如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最早版本里,他只是提坦神的代表,参与的是宙斯的神系斗争,背后本质是外来迁徙民族与原住族群的权力之争——那会儿的普罗米修斯和宙斯的斗争没有善恶之分,他不是人类的代言人,也不代表启蒙力量。但后来经过雪莱等诗人的加工,他逐渐被赋予反抗强权的英雄气质,变得悲壮又崇高。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理念投射到这个神话人物身上,一遍遍讲述、一遍遍改造,最终我们熟知的普罗米修斯,其实是适配现代价值观的形象。

中国的蚩尤形象演变更具代表性。在汉族典籍记载中,蚩尤是“大反派”,长着犄角、以铜汁为饮,是可怕的怪物;但在苗族古歌、西南少数民族的口头传统里,蚩尤是祖先神,是虽败犹荣的大英雄。到了今天,《王者荣耀》等游戏重述蚩尤故事时,不再强调他反叛者的特性,而是强化其战斗力与首领特质。我认为这种形象变化不代表神话的消散,这恰恰说明,神话的生命力就在于演变——只要人们还在讲述,文化的内核就不会消散,反而会随着时代不断丰富,更加贴近当下。

用神话模板讲现代故事

读书周刊:现在很多人对北欧神话格外感兴趣,您觉得北欧神话有哪些独特之处?

黄悦:北欧神话在整个神话体系中很“特别”,它被认为是印欧民族文化的重要根源——语言学上构拟的印欧语系脉络,就始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所以它保留了很多与现代思维差异较大的古老特质,反而对现代人更有启发。

从世界观来看,北欧神话的“尤克拉希尔世界观”极具宏阔的想象力:一棵巨大的世界树连接起神界、人界和地下世界等多个维度,它们之间彼此互通,有能量交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种设定对当代创作影响深远,托尔金的奇幻文学、众多角色扮演类游戏,都借鉴了“世界树”的概念。它让我们意识到世界不是孤立的碎片,而是相互关联的整体。

从情节设定来看,“诸神的黄昏”是北欧神话的另一个核心——这是一个“末世”场景,世界面临终极考验,英雄们明知可能战死,仍要拼死一搏。尼采写《偶像的黄昏》时就借鉴了这个概念,“黄昏”带来的惆怅与恐惧,恰恰能激发人内心的危机感和英雄主义。作曲家瓦格纳从北欧神话中获得灵感,创作了《尼伯龙根的指环》等不朽的作品。现在《星球大战》等科幻作品用《女武神的骑行》作为英雄出场BGM(背景音),一响起就能拉满“宿命感”,根源就来自北欧神话。

从人物塑造来看,北欧神话的英雄群像非常丰富:奥丁是全知全能的天神,雷神托尔是“攻击力爆表但智力稍欠”的战神,洛基是靠谎言与诡诈达成目标的典型——这种多元的形象光谱,特别契合当代人的心理需求。比如玩游戏时,我们希望在虚拟世界实现现实中难以达成的“超常价值”,北欧神话的英雄们正好提供了这种代入感。漫威的《雷神》系列把奥丁家族写成“宫廷斗争模板”,洛基争夺王位的背后是对父爱的渴望,这种改编能在全球流行,正是因为北欧神话本身就有承载这类情感内核的空间。

除了北欧神话,其他神话体系也各有价值。比如希腊神话中的“命运观”,能让我们思考“个体选择与宿命的关系”;中国神话里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的“利他精神”,则是对集体责任的诠释。神话的核心是反映人类共通的生存困境与精神需求——无论是对未知的好奇、对困境的反抗,还是对理想的追求,这些都是跨越时代的共鸣点。

读书周刊:您书中的核心观点是“神话能重塑思维方式”,这种“重塑”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在面对现代社会的问题时,神话能提供哪些借鉴?

黄悦:这种“重塑”首先体现在打破认知局限上。很多人觉得神话是过时的“老古董”,但实际上,神话里藏着人类最根本的思维逻辑。比如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就是说神话中的原型(比如英雄、智者、母亲)深植于每个人的潜意识中,当我们接触神话时,其实是在唤醒这种深层联结。

其次,神话能帮我们理解“变化背后的逻辑”。现在很多改编作品会给神话加入当代议题,比如《诸神的黄昏》剧集里的气候变化、性别平等,《黑神话:悟空》里对“自由与束缚”的探讨。这不是对神话的“解构”,而是用神话的“模板”讲现代故事。这种思考能让我们跳出非黑即白的认知,更辩证地看待世界。

还有一点很重要,神话能培养“跨文明视角”。比如我们对比希腊的“造人神话”(普罗米修斯用泥土造人)和中国的“女娲造人”,会发现两者都用“泥土”作为人类的起源,这背后是不同文明对“人与自然联结”的共同认知。这种共性让我们意识到,不同文化之间并非完全割裂,而是有很多共通的精神内核——这对当代的文明互鉴特别重要。

人类古老的“精神日记”

读书周刊:现在很多人接触神话,是通过游戏、影视,但对神话的背景、内涵了解不深。“塑造思维的神话”系列是否能引导读者更“正确”地认识神话?

黄悦:我们确实有这个初衷。现在影视、游戏行业的朋友要调用神话资源时,常说“想找个神仙当角色,再给他立人设”。讲神话题材和原创题材的区别,在于“受众要买单”,而“买单”的关键是“文化要素合理”。

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烟熏妆魔童”,一开始很多人不接受,觉得不符合传统印象中“粉嫩嫩的藕节胖小子”形象。但其实哪吒的形象本就有很多版本,我们不能用自己知道的流行“切片”代替整个神话的演变。“塑造思维的神话”系列就是想讲清楚神话的“源流始末”——那些我们自以为了解的神话故事,如何随着社会发展、思想变迁而变化,如何和哲学、艺术、社会生活互动。这就像要真正了解一个人,不能只看照片,要知道他的过去、他为什么成为今天的样子。

读书周刊: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未来神话研究可能会涌现哪些结合新技术的创新方向?您是否有将新技术融入神话研究的相关计划?

黄悦:两年前,我转到北京邮电大学数媒学院,很多同行觉得“匪夷所思”,但我判断,古老的神话故事在今天要重获新生一定要和新技术、新媒介结合。现在人们能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创造新场景,使得“幻想”的产能爆棚,神话也将成为蕴含宝藏的IP富矿。这正说明神话的“想象”不是无本之木——它是我们的文化基因。基于神话的想象,才能让不同人产生共鸣。

我现在在做的就是用数字技术呈现古典神话,比如用AIGC生成神话形象、用游戏引擎还原“尤克拉希尔世界”,这些不是“炫技”,而是让神话以更贴近当代人的方式“活”起来。

在当今文化交流的语境中,神话一定会成为中外文明互鉴的桥梁。我们把这套讲西方神话的著作翻译成中文,同时也努力用英文讲述中国神话,希望打破西方看中国神话的“他者”的视角。比如《黑神话:悟空》火了之后,很多海外玩家为了通关,主动去查《西游记》的故事——这就是一种更为深入的“共鸣式传播”,不是“我们的神话很特别”,而是“我们的神话里,有人类共通的情感和故事”。

读书周刊:最后,对想读神话的大众读者,您有什么建议?

黄悦:如果读者想轻松入门,中国神话可以读袁珂先生的著作,他整理得最系统;西方神话可以从《千面英雄》开始,因为最有辐射性,正如“英雄只有一个,人们用不同的名字称呼他”,这本书能帮你找到所有好故事的共通内核,读起来也愉快,对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启发。

我想提醒大家,别把神话只当成“儿童读物”。它是人类最古老的“精神日记”,里面有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对困境的反抗、对理想的追求。读神话时,也别纠结“哪个版本才对”,多想想“这个版本为什么会出现”——你会发现,神话讲的从来不是“过去的事”,而是“我们每个人的事”。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