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巡课制度办法(2025年修订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08:31 1

摘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度推进新课程改革落地,践行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的教育理念,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与育人质量。结合学校精细化教学管理要求,通过规范师生课堂教学行为、营造 “教风严谨、学风浓厚” 的教学生态,保障教学秩序稳定运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度推进新课程改革落地,践行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的教育理念,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与育人质量。结合学校精细化教学管理要求,通过规范师生课堂教学行为、营造 “教风严谨、学风浓厚” 的教学生态,保障教学秩序稳定运行,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攀升,特制定本常态化课堂教学巡课制度。

第二条 基本原则

1.常态化原则:巡课工作贯穿整个教学学期,实现 “覆盖全班级、全学科、全时段” 目标,涵盖日常授课、早晚自习及特殊课程(如实验课、实践课);采用 “定期巡查 + 随机抽查” 结合模式,避免突击检查,构建 “每日有记录、每周有汇总、每月有复盘” 的长效管理机制。

2.客观性原则:巡课人员需以事实为依据开展记录,内容需包含具体时间、班级、学科、教师及行为表现(如 “9:15 高一(3)班数学课,教师迟到 4 分钟,进班后未立即组织教学”);杜绝主观臆断、夸大问题或隐瞒亮点,评价需基于可验证的场景与数据,确保公平公正。

3.发展性原则:巡课以 “诊断问题、指导改进、助力成长” 为核心导向,对发现的不足需提出可操作的改进建议);同时挖掘教师教学亮点,通过校内平台推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双向提升。

4.保密性原则:巡课记录、反馈意见及整改情况仅限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教务处、德育处)、年级组及涉事教师内部使用,不对外公开或泄露;涉及教师个人的评价内容,需通过一对一沟通方式反馈,尊重教师教学隐私,维护教师职业声誉。

第二章 巡课组织与人员职责

第三条 巡课工作领导小组及执行小组

为保障巡课工作系统化推进,成立分级管理组织架构,具体构成如下:

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主任、德育处主任、各年级主任为核心成员;主要职责包括:审定巡课制度细则、统筹学期巡课计划、审核巡课结果、决策重大问题(如教师严重违规处理、长期整改无效班级的管理方案)。

执行小组:实行 “分层包保、责任到人” 机制,具体分工:

包级校长:对接对应年级巡课工作,负责协调跨部门资源、监督年级巡课质量;每周至少参与 1 次重点巡课(覆盖薄弱学科、新教师课堂、近期问题较多班级),每月形成 1 份年级巡课督导报告。

年级主任 / 副主任:作为巡课执行核心,年级主任负责制定本年级月度巡课计划、调度巡课人员(含行政、学科、同行巡课人员排班);副主任实行 “班级承包制”,每人承包 3-5 个班级(涵盖该班级所有学科课程),每日完成 2 轮全覆盖巡查(早自习 + 上午课程、下午课程 + 晚自习),重点跟踪承包班级的课堂纪律与教学规范。

第四条 巡课执行团队

构建 “多层级、多元化” 巡课团队,从不同维度实现课堂教学全覆盖监督与指导

1.行政巡课团队:由校级领导、教务处 / 德育处中层干部、年级级长组成;巡查重点包括:整体教学秩序(如课程执行、时间管理)、师德师风落实情况、班级整体教学氛围,每月形成《校级巡课简报》,反馈至各年级组。

2.学科巡课团队:以教研组长为组长,备课组长、学科骨干教师为成员;聚焦学科教学核心: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课程标准、教学方法是否适配学生学情、学科核心素养是否有效渗透(如数学学科的逻辑思维培养、语文学科的文化传承),每两周开展 1 次学科专项巡课,形成《学科巡课分析报告》。

3.同行互巡团队:按 “同年级同学科”“跨年级同科”“跨学科” 三类分组,每组 5-8 人;主要目的为交流借鉴教学经验,如观察他人课堂互动设计、重难点突破方法,每月每位教师至少参与 2 次互巡,每次互巡后提交《同行反馈表》(含亮点总结、改进建议),经教研组长汇总后在学科组内分享。

4.专项巡课团队:针对特定主题(如实验课安全操作、信息化教学设备使用、阅读课学生参与度、高三复习课效率)组建临时团队,由相关职能部门(如教务处、总务处、信息中心)牵头,联合学科教师与技术人员;每学期开展 3-4 次专项巡课,提前 1 周公示《专项巡课方案》(含巡查指标、评分标准、流程安排),巡课后 5 个工作日内发布《专项巡课结果通报》。

第五条 巡课人员职责

(一)前期准备

1.制度学习:熟练掌握本制度及《学校课堂教学规范》《教师绩效考核办法》等相关文件,明确巡课评价标准与问题处理流程。

2.信息掌握:熟悉所巡年级的课表(含任课教师、课程类型、上课地点)、各学科教学进度及近期教学重点(如期中复习、新单元导入),明确当日巡课重点(如抽查新教师课堂、验证前期问题整改情况)。

3.工具准备:调试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的电子巡课模块,备好纸质《巡课记录表》(含班级、学科、时间、观察要点、问题记录、处理建议等栏目),携带平板或相机(用于拍摄典型案例,需提前告知教师用途)。

(二)现场巡查

1.巡查方式:采用 “定点观察 + 随机抽查” 结合,定点观察需连续跟踪 1 个完整课堂环节(如教学导入、小组讨论、练习反馈),随机抽查需覆盖不同班级、不同学科,单次巡查时长 5-10 分钟,确保每节课至少被 1 名巡课人员覆盖。

2.记录要求:

亮点记录:需具体描述教师或学生的优秀表现,如 “9:30 高二(2)班物理课,教师通过演示实验(电磁感应)引发学生提问,8 名学生主动举手发言,互动氛围活跃”。

问题记录:需标注时间、班级、学科、教师及具体行为,如 “14:10 高一(5)班语文课,教师迟到 7 分钟,进班后未组织学生预习,直接开始讲课,课堂前 10 分钟有 5 名学生睡觉”。

证据留存:对典型亮点或突出问题,可拍摄照片(如整洁的课堂板书、混乱的课堂纪律)或短视频(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需提前告知教师并说明 “仅用于校内教学管理与改进指导”。

(三)问题处理

1.即时处置:

紧急问题(如教师突发疾病缺课、学生肢体冲突、教学设备故障导致课堂中断):立即联系教务处(协调代课教师)、德育处(处理学生冲突)、总务处 / 信息中心(维修设备),确保 10 分钟内启动应急方案,恢复课堂正常秩序。

轻微问题(如个别学生走神、教师语速过快、板书错别字):课后 1 小时内与教师或学生简要沟通,提醒注意事项,无需录入问题台账。

2.汇总反馈:

每日汇总:当日 17:00 前,将巡课记录录入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对问题按 “一般问题”(如拖堂 3-5 分钟)、“重点问题”(如教师缺岗、课堂大面积纪律混乱)、“紧急问题”(如安全隐患)分类标注,上传相关证据材料。

每周反馈:周五 16:00 前,教务处汇总本周全校巡课情况,形成《巡课周报》(含总体数据、高频问题、典型案例、整改要求),报领导小组审核后,通过年级组会议、教师工作群反馈至各年级及涉事教师。

3.跟踪整改:

台账建立:对重点问题、紧急问题建立《巡课问题整改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人(如教师本人、年级主任、教研组长)、整改措施、完成时限(一般问题 3 个工作日内,重点问题 7 个工作日内)。

复查验证:巡课人员需在整改时限到期后 1-2 个工作日内复查,验证整改效果;如 “高一(5)班语文教师迟到问题,复查时需确认 3 个工作日内是否无迟到情况,课堂前 5 分钟是否有预习安排”。

结果应用:整改完成且复查合格的,在台账中标记 “销号”;整改未达标或逾期未整改的,由领导小组约谈责任人,整改结果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如扣除绩效考核分数、影响评优评先)与班级管理评价(如扣除文明班级评选分数)。

第三章 巡课内容与观察要点

第六条 总体教学秩序

(一)课程执行规范

1.按表授课:检查是否严格执行学校课表,有无擅自停课、改课(如将历史课改为数学课、占用音乐课上自习)、缩减课程时长(如 45 分钟课程仅上 30 分钟)的情况;调课需履行审批手续,临时调课(如教师请假)需提前 24 小时提交《调课申请单》,经教务处审批后备案,紧急调课(如突发情况)需事后 1 个工作日内补全手续,未备案调课视为违规。

2.课程内容合规:检查是否按教学计划授课,有无偏离课程标准的情况(如初中英语超纲讲解高中语法、小学科学省略实验操作环节);是否存在 “课表与实际不符”(如课表标注 “实验课”,实际在教室讲理论)的情况,特殊课程(如实践课、室外课)是否按要求在指定地点开展。

(二)时间管理规范

1.课前准备:上课铃响前 2 分钟,教师是否到达教室,有无组织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如摆放学习用品、预习课本);学生是否按时进入教室,有无上课铃响后仍在走廊逗留、迟到的情况(迟到 3 分钟内记为 “轻微迟到”,3-10 分钟记为 “一般问题”,超过 10 分钟记为 “重点问题”)。

2.课后收尾:下课铃响后,教师是否及时结束授课,有无拖堂(拖堂 3 分钟内记为 “轻微拖堂”,3-5 分钟记为 “一般问题”,超过 5 分钟记为 “重点问题”);是否预留时间让学生整理笔记、提问答疑,有无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布置作业或讲题。

(三)课堂氛围状态

1.整体氛围:观察课堂是否呈现 “积极互动、专注投入” 的状态,师生交流是否平等尊重(如教师耐心倾听学生发言、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有无出现 “教师单向灌输、学生全程沉默” 或 “学生喧哗、随意走动、睡觉” 且教师未管控的情况(大面积纪律混乱指超过 1/3 学生违规,且持续 5 分钟以上)。

2.特殊情况:检查是否存在影响课堂的异常因素(如教室外噪音过大、班级多媒体设备噪音、学生突发身体不适),教师是否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如关闭门窗、联系校医),或上报相关部门协调解决。

第七条 教师教学行为

(一)执教规范

1.出勤管理:无私自调课、缺岗、迟到、早退、中途离堂现象;中途离堂需提前安排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如完成练习、小组讨论),且离堂时间不超过 10 分钟,离堂期间需委托班干部维持纪律。

2.教学姿态:站姿端正,无倚靠讲台、久坐讲课(实验课、阅读课等特殊课程除外)的情况;精神状态饱满,无萎靡不振、情绪失控(如对学生发脾气、摔砸教具)的行为。

(二)师德师风

1.言行规范:使用规范普通话与文明用语(如 “请”“麻烦你”“很棒的想法”),无发表违背党的教育方针、否定主流价值观的言论,无使用歧视性语言(如 “你真笨”“学不会就别学了”);衣着整洁得体,无穿拖鞋、背心、奇装异服进课堂的情况;课堂上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如长时间浏览手机(接工作电话需控制在 2 分钟内,且需向学生说明)、批改其他班级作业、与学生闲聊无关话题。

2.学生关怀: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提问、关注不偏向成绩优异学生,对学困生需主动引导(如 “这个问题你可以试着从 XX 角度思考”);无讽刺、挖苦、体罚(如罚站、打手心)或变相体罚(如罚抄作业超过 1000 字、重复 5 遍以上,或让学生在走廊罚站)的行为;发现学生情绪异常(如哭泣、抵触),需课后及时沟通了解情况。

3.价值引领:将立德树人融入教学过程,如语文课讲解古诗时渗透传统文化,历史课分析事件时培养家国情怀,生物课讲解生态保护时传递环保意识;无忽视德育渗透、仅关注知识传授的情况。

(三)教学准备与实施

1.资源准备:携带完整教案(含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流程、作业设计、板书规划)、对应教材及教学资源(如课件、教具、实验器材、练习题);电子课件需符合教学逻辑,无错别字、无关内容(如随意插入网络图片);实验器材需提前调试(如化学试剂配置、物理仪器组装),多媒体设备(投影、音响、电子白板)需课前检查,无因准备不足导致课堂中断(如上课后发现课件无法打开、实验器材损坏)的情况。

2.内容把控: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标准与教学进度,无随意删减核心知识点(如数学的函数定义、英语的语法规则)或增加超纲内容(如给初中生讲高中数学公式);例题、案例选择贴合学生生活实际与认知水平(如讲解 “概率” 时用抽奖案例),能有效支撑重难点突破(如通过 3 个阶梯式例题讲解 “一元二次方程解法”);课堂练习、作业设计需分层(基础题、提升题、拓展题),兼顾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四)教学方法与互动

1.方法运用:避免 “满堂灌”,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翻转课堂),如讲解 “浮力” 时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原理;能根据学生课堂反应调整教学节奏,如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超过 1/4 学生走神),及时通过提问、互动游戏等方式重新吸引关注;实验课、实践课需明确操作步骤与安全要求,避免学生盲目操作。

2.互动质量:提问设计需分层,基础题(如 “这个概念的定义是什么”)面向学困生,拓展题(如 “如果改变这个条件,结果会怎样”)面向优等生,每节课针对学困生提问不少于 2 次,优等生拓展提问不少于 1 次;对学生回答的评价需具体,避免 “好”“不对” 等模糊表述,如 “你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解释,说明理解很到位”“这个思路有道理,但可以再考虑 XX 因素”;给予学生思考时间(提问后等待 3-5 秒),不打断学生发言,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即使偏离教学内容)需耐心解答或引导,无忽视、敷衍学生疑问的情况。

(五)课堂管理

1.纪律管控:能及时发现课堂异常行为(如学生睡觉、玩手机、传纸条、打闹),处理方式恰当(如走到学生身边轻拍提醒,课后单独教育,不公开批评或辱骂);对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活动,需提前明确规则(如 “每组选 1 名记录员,讨论时间 5 分钟”),并巡视指导,避免出现混乱(如学生闲聊、不参与活动)。

2.时间分配:合理分配课堂各环节时间(如导入 5 分钟、新知讲解 20 分钟、练习 15 分钟、总结 5 分钟),无某一环节占用时间过长(如导入超过 10 分钟)导致后续环节仓促完成的情况;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无因节奏把控不当导致重难点未讲完的情况。

第八条 学生学习行为

(一)出勤与纪律

1.出勤情况:按时到课,无迟到(上课铃响后未进班)、早退(下课铃响前离开)、旷课(未经请假缺课)现象;特殊情况(如病假、事假)需有班主任签字的请假条,且教务处备案。

2.课堂纪律:遵守课堂规则,无交头接耳(小声闲聊超过 30 秒)、玩手机(含桌下隐蔽操作、公开播放视频)、吃零食(除规定的课间餐外)、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如看课外小说、画画、发呆)或擅自离开座位的情况;实验课、实践课无违规操作(如随意触碰危险器材、不按步骤实验)的行为

重磅好消息!

《学校教学工作材料汇编》(2025升级版)新鲜出炉!需要的朋友私信

汇编内容丰富、新颖独特、体系完整、质量上乘、易于编辑,直接可用!完全符合当下学校教学工作实际,具有鲜明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要说用它“迎检”和上报材料了,就是用它来指导学校教学工作都“绰绰有余”。

汇编材料全部都是word 文档,材料都已经整理排版完毕,填上学校的名称就是成形的材料,插入工作照片就能成为美篇、PPT或手册,一定会给您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学校教学工作材料汇编》(2025升级版)包括12项245篇高质量材料,分别为:

第01项:“教学工作规程”05篇

第02项:“教学工作规划”05篇

第03项:“教学工作计划”58篇

第04项:“教学工作总结”43篇

第05项:“教学工作汇报”12篇

第06项:“教学工作述职”15篇

第07项:“教学质量评价”05篇

第08项:“教学量化考核”20篇

第09项:“教学工作方案”19篇

第10项:“教学管理制度”17篇

第11项:“教学工作讲话”43篇

第12项:“教学经验分享”03篇

来源:学校工作材料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