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半截是贫苦和穷人的头目,此后则摇身一变,成为地主巨绅的保护人,儒家的护法;过去要破坏秩序,此后则一度转而为最保守、最顽强的现状维护派。
吴晗先生在写《朱元璋传》时,给朱元璋下了这样一道评语:
前半截是贫苦和穷人的头目,此后则摇身一变,成为地主巨绅的保护人,儒家的护法;过去要破坏秩序,此后则一度转而为最保守、最顽强的现状维护派。
关于朱元璋的评价,一直存在两种对立的声音。一种是全力以赴地捧,一种是极尽所能地踩。
有人把他捧成“千古一帝”,与汉武帝、李世民放在“仅次于秦始皇”的同一个序列。
如果把“捧方”的观点,总结提炼一下,其观点翻来覆去就那5个。
一是出身极低,逆袭成帝;二是重建“汉朝”,再造华夏;三是军事超神,收复幽云;四是励精图治,开创盛世;五是爱民如子,嫉恶如仇。
这些观点是不是乍听很爽,再听全是陈词滥调。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宏大。
尼采说过,宏大的叙事是一个用来掩盖真相的谎言。
宏大的叙事并不是不好,但从哲学角度来看,宏大叙事容易掩盖了人与人的不对等,依靠一种虚幻的群体意识来束缚个体的思想和行动。它像一个面具,一旦戴上,就会掩盖住本体的美丑,从而消除了人与人存在的某些差异,使人在这种宏大的叙事解构和批判下,找到了一种“伟大”的存在感。
如果明白了这一点,再回过头来看朱元璋,必定会得到另一种不同的视角。
朱元璋是出身最低的帝王,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他爸和他爷都是地主家的佃户长工,从他们家起名的水平便可窥见一斑。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初一、爸爸朱五四、大哥朱重四、二哥朱重六、三哥朱重七,他叫朱重八,中间还有一个早夭的哥哥,叫朱重五。
当这一家靠“数字”起名时,你可能会不忍直视,这家人起点得低到什么程度。
事实上,朱元璋的起点没有后人想象的那么不堪。你以为他当和尚要过饭,但他的要饭,可不是乞丐要饭,学名叫化缘。
你翻一番史书,或者上网搜一搜,即使在古代饿殍千里的年份,饿死和尚的记载几乎为零。和尚从诞生开始,它就是封建王朝二级编制的存在。
起点不一定是原生家庭,而是要看你从事某一个行业时,入门的身份。
朱元璋扔了衣钵,加入了义军,有一个人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个人是汤和。在邀请他一起“反元”时,汤和已经混到了千户级别。千户在元朝已经属于高级军官,掌管1000多兵马。按照古代与现代人口比例推算,元朝的千户大小等同于现在的团长。
从秦朝至清朝,封建历史呈现出一个“V”字型进化状态。秦朝“成也暴政,亡也暴政”,秦亡之后,汉承秦制,在秦朝残酷基础上,略作调整,稍微有了一些人道主义关怀。再往后的晋朝、隋朝、唐朝,社会大环境是呈现宽松向好的趋势,直到宋朝真正确立了“刑不上大夫”。
元朝人来了后,历史的拐点随之而来。元朝是一个极端王朝,得天下是残酷的,而治天下是宽松的。当元朝灭亡后,明朝的出现,让历史残酷的一面来了一波“大反弹”。
过去那些骇人听闻的东西相继死灰复燃——分封、殉葬、宵禁、特务等等,在恢复这些的同时,明朝还首创了“八股取士”,把学术圈真正变成了一个○。由此可见,明朝不是承接的宋朝,而是承接了元朝。
朱元璋没有再造华夏。或许,你不认同这个观念。
这里举一个例子论证。公认的华夏基因内核是“儒家”,儒家的核心是孔孟。
孔子反对殉葬,到了嫉恶如仇的地步,夫子连人形的殉俑都极力反对。为这事,老头平生头一回骂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殉葬这种糟粕,元朝人都不用了,明朝自朱元璋一直延续到朱瞻基,整整持续上了近百年。
(1464年)天顺八年,朱祁镇大限将至,临终遗诏“殉葬非古礼,仁者所不忍,众妃不要殉葬”。从这开始,殉葬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孟子更倒霉,因为说错了一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牌位就被扔出了文庙,取消了配享待遇。
如果这叫再造的话,请问造的是哪家的华夏。是天下人的华夏,还是朱元璋一人的华夏。
这不禁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朱元璋收回幽云十六州,用时一年。有人说,洪武皇帝用一年,完成了宋朝三百年未完成的大业。
那么,是否可以证明朱元璋军事了得?
本质上,幽云十六州不是一个地理和军事问题,更像是一个国运问题。
在幽云十六州的问题上,宋朝和明朝面对的对手不同,国运不同。宋朝先遇上国运巅峰的辽朝,后来辽朝没落,金朝又来了。金朝废了后,蒙古人杀来了。在这件事上,宋朝步步倒霉。
明朝则是占尽了历史红利。成吉思汗死后,一手创立的蒙古帝国被儿孙一分为四,形成了元朝、察合台、伊尔、金帐“四国并立”,四国在相互讨伐的同时,元朝内部还进行着激烈的争权夺利,90年换了十一位皇帝,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古骑兵,早已在内斗中,无心留守中原。
当朱元璋打到元大都时,基本上是一座空城。然而再往北打,明军就相当吃力了。
各位读历史,不难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九成的盛世诞生在王朝之初。
其原理,并不复杂。无外乎三个字“不折腾”。马背上开国的帝王,往往厌倦了打仗,在王朝建立初期,采取休养生息的措施。唯独朱元璋是一个例外,从登基第一天,到死都在“折腾”,而且是瞎折腾。
历史早已证明了一个真相,没有一个盛世是“折腾”出来的。
周一编写大诰,周二琢磨着废除丞相,周三研究特务监控,周四周五“里甲制度”“路引制”“黄册制”,周六周日加班加点炮制大案要案。
这些发明创造,有一个共同点——清一色都是在研究“如何对付人”的课题。
很多人说,他给官吏开低薪是“恨贪”。错,低薪跟恨贪没有一毛钱关系。他恨的是别人惦记他老朱家的家产。他恨贪,但也没看出他对民有多好。百姓过得好不好,人口是不会骗人的。为什么洪武一朝人口上不去?举一个例子,一个“洪武移民战略”不亚于一场人口消除计划,在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的前提下,一队队人居家徒步迁移千百里,中间饿死、病死、累死、水土不服的人有多少?
他有没有功,在当时就争议很大,更不要说千秋之后。
他就是一个伪装成皇帝的“顽皮赖骨”,他的统治艺术里,分分秒秒透露着市井的狡黠。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个王朝是如何起家的,必定在这个基本点上“深耕细作”,这是人性和历史的铁律。
汉朝起家于中产,刘邦最爱干的事是屠戮功臣和防范外戚。
隋唐起家于军事贵族,杨李327年都在摆脱“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以及“五姓七望”的束缚。
宋朝起家于武将,老赵家必须死磕“重文轻武”“将从中御”,连打仗的阵型图都得皇上给武将画好。
明朝呢?
流民出身的人,最熟悉的自然是流民群体。
因此,你会发现,刘邦也好,朱元璋也好,长期的流民经验,让他们掌握了拿捏底层的密码。
他那句“胡元以宽失天下”七个字,你就知道这个人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对官吏,待遇和态度极其冷漠苛责。对富绅,极度仇恨打击。对底层,极端掌控。
结合吴晗先生的话,朱元璋这个人可以总结成一句评价:
前半生冒充穷人的话事佬,后半生成了地主的大护法。
而这个“地主”,只能是凤阳朱氏一家。
来源:首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