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聆听陈望道的家风家教、回顾城市的发展历程、了解苏步青的成长故事……近日,第二届长宁区“城市·阅读”未成年人修身励志讲堂系列活动走进长宁多所学校,为长宁学子讲好教育之道、学习之道和城市故事。
聆听陈望道的家风家教、回顾城市的发展历程、了解苏步青的成长故事……近日,第二届长宁区“城市·阅读”未成年人修身励志讲堂系列活动走进长宁多所学校,为长宁学子讲好教育之道、学习之道和城市故事。
“真理的味道”有点甜
在复旦中学,活动特邀陈望道先生之孙陈晓帆以“《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的诞生和陈望道的家风故事”为主题,为师生们带来一场教育意义深远的讲座。
“在翻译《共产党宣言》的过程中,有一段广为流传的‘真理的味道’佳话:因为工作专注,误将墨汁当作糖水蘸粽子吃,还连连说‘非常甜’。”“在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期间,陈望道先生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和师生生活上。他个人平时十分节俭,但哪位教师有困难,他都尽可能地去给予帮助。”……讲座中,陈晓帆先后分享了陈望道的成长经历、翻译《共产党宣言》的艰辛历程、家庭教育和家风传承,以及他担任复旦大学校长的生平故事,并展示了许多珍贵照片,让师生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形象的陈望道。末了,陈晓帆用一句“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勉励学生们要学习陈望道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珍惜当下良好的学习环境,树立远大理想,成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的人。高一学生小王在听过讲座后表示,“陈望道先生‘低调、律人、律己’的作风深入人心,提醒着身为复旦学子的我们要勤于治学,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
陈晓帆
杨浦区政协委员,民盟杨浦区委委员,民盟杨浦城市更新建设支部主委。
你知道当年的“开门七件事”吗?
在西郊学校,活动邀请长宁人文风貌记录者姚志康以“从百姓生活变化看改革开放的丰功伟绩”为主题,为学校师生们讲述改革开放中的城市发展故事。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为什么是头一件事,是有一定讲究的……”姚志康借“开门七件事”引出话题,将衣食住行等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物事一一回顾。从婚房标配的“36只脚”,到现在的全屋定制;从公用电话联络感情,到现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乘风凉的人群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家家有空调……姚志康罗列了许多生活细节演变,细数改革开放至今人们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当蜂窝煤、粮票、小菜卡、假领子、老虎灶等老物件的照片以及一些地方的前世今生对比在屏幕上呈现时,台下学生们觉得新奇的同时,也听得更加专注。有些学生表示,很多东西自己虽然从没有见过,但曾听家里长辈说过,今天听了姚老师的讲解,再看了许多老物件照片,更加清晰地知道了上海以前的样子,对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也有了更新的认识。
姚志康
中共党员,长宁区机关退休公务员、新闻晨报社区报特约记者、自由撰稿人,长宁人文风貌的记录者。
倒数第一如何逆袭成为数学家?
在延安初级中学,活动邀请数学家苏步青的孙女苏贝妮以“从背榜生到数学家——苏步青人生故事两三则”为主题,向学校师生们分享了苏步青先生的成长历程和生平轶事。
苏贝妮首先用一组苏步青故居的照片,带大家“重回过去”,从他的人生起点开始讲述故事。“苏步青在幼年时比较调皮贪玩,期末考试不止一次排在全班最后一名,就在这时候,他遇到了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地理老师——陈玉峰。”苏贝妮介绍道,陈老师不仅没有放弃苏步青,反而还积极鼓励他,帮助他重拾信心,在陈老师的点拨和引导下,苏步青决心认真学习,不仅逆袭成为全班第一,后来也一直保持优秀。在讲到苏步青赴日留学的经历时,苏贝妮介绍,遭遇关东大地震后,尽管地震导致其学习的书籍和笔记尽毁,但并未让苏步青知难而退,他反而更加专注于学术研究,并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就。苏贝妮生动的讲述,让台下的学生们听得入神,有的学生在讲座后表示,这些故事让他们重新认识了苏步青,更了解到,“一个人成才离不开长年累月的努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主编,上海市政协第十四届委员,民盟上海文广影视集团委员会委员。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弘扬上海城市精神,区文明办联合区文旅局、区教育局从9月起举办第二届长宁区“城市·阅读”未成年人修身励志讲堂进校园活动,邀请知名教育家、文化大家等名人后代为青少年讲述名人和阅读的故事,引导广大青少年以阅读修身,与文明同行,“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部分图片来源于长宁区图书馆
撰稿/摄影:陈容超
编辑:程 前
责编:高 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喜欢就点个“赞”
欢迎留言评论和“宁宁”互动
再送我一朵“在看”的小花吧~
来源: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