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农民与市民都不信任了:西贝的保质期之战与行业潜规则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08:16 1

摘要:冷柜里整齐码放的速冻海鲈鱼、预制羊排,标签上“24个月保质期”的字样格外醒目——西贝一场号称“阳光行动”的后厨开放直播,最终变成了大型翻车现场。

冷柜里整齐码放的速冻海鲈鱼、预制羊排,标签上“24个月保质期”的字样格外醒目——西贝一场号称“阳光行动”的后厨开放直播,最终变成了大型翻车现场。

“这西兰花从生产到端上桌,能躺两年时间,比我租房合同都长!”一位网友在西贝后厨直播曝光后如此调侃。2025年9月,一场由罗永浩发起的关于西贝预制菜的吐槽,引发了全民对餐饮行业“潜规则”的大讨论。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曾坚定地表示“100%没有预制菜”,但随后媒体在后厨直播中拍到了保质期长达24个月的速冻蔬菜和预制肉品。这场争议背后,不仅是一家餐饮企业的诚信危机,更是整个预制菜行业与消费者之间日益扩大的信任鸿沟。

01 预制菜争议的引爆点:西贝的“文字游戏”

这场风波的起点是9月10日罗永浩的一条微博:“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随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信誓旦旦地回应称西贝门店没有一道是预制菜,甚至宣布启动“阳光行动”,全国门店开放后厨接受监督。

然而,当媒体镜头真正进入西贝后厨时,真相令人咋舌。冷柜里摆满了速冻海鲈鱼、预制羊排、中央厨房调制的鸡汤等半成品,标签上24个月、18个月的保质期字样清晰可见。就连小朋友吃的爱心米糕和山药枣淀饼都是保质期9个月的预制货。

西贝为何敢如此“硬气”?原来,他们玩的是定义上的“文字游戏”。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基于这一规定,西贝坚持称自己使用的是“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而非“预制菜”。但消费者并不买账——在大众认知中,从冷柜拿出来加热的就是预制菜。

02 官方定义与公众认知的鸿沟:预制菜的两个平行世界

预制菜国标制定背后,存在着官方定义与公众认知的严重偏离。

官方层面上,预制菜有严格界定:必须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且不添加防腐剂。更重要的是,中央厨房模式被排除在预制菜范畴之外。

而在消费者看来,判断标准简单直接:非现做现炒,就是预制菜。这种认知差异导致了一个尴尬局面:餐饮企业可以合法合规地使用大量预加工食材,却仍能宣称自己“100%无预制菜”。

食品行业专家将餐饮制作分为六个层次:从“完全现做”到“完全预制”。像鼎泰丰这样现场手工制作的属于第一层级,而便利店售卖的即食食品则属于最高预制度。西贝等连锁餐饮大多处于第三、四层级——中央厨房半成品为主,门店简单复热。

真正引发消费者不满的,或许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付出高端现做餐饮的价格,吃到的却是加热预制品的落差感。

03 预制菜市场的迅猛扩张:4000亿赛道背后的产业逻辑

预制菜市场已经成长为4000亿元的巨大产业。企查查数据显示,国内现存预制菜相关企业2.8万家,2024年全年注册量首次突破万家,同比增长120.43%。

预制菜的爆发式增长并非偶然,而是需求端、供给端与政策端合力的结果。城镇化进程加速推动生活节奏升级,上班族对“便捷不将就”的饮食需求日益强烈。

对餐饮企业而言,预制菜意味着标准化和效率提升。北京岳各庄批发市场一预制菜供应商透露:“尤其对于一些连锁餐饮,网红菜用预制半成品,不仅能节省80%的切配时间,更能保证连锁门店菜品口味一致。”

价格差异也极大,一份200g的鱼香肉丝预制菜售价仅2.7元,而中高端饭店使用的品质较好的梅菜扣肉批发价则为38元。这种成本优势使得预制菜对餐饮企业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04 透明化尝试:老乡鸡的正面案例与西贝的信任危机

当西贝因“预制菜风波”导致外卖订单从200多单骤降到100多单时,另一餐饮品牌老乡鸡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

2024年4月,老乡鸡发布公开信,坦然承认“未能实现100%新鲜现做”,并详细公开了正餐菜品中餐厅现做菜占70.6%,半预制菜占27.7%,复热预制菜占1.7%。

不仅如此,老乡鸡还公开了200多家供应商信息,明确列出84个餐厅现做、33个半预制和2个复热预制菜品,甚至开通“中央厨房”和“餐厅后厨”实时监控直播间,欢迎消费者“云监工”。

这一坦诚举措赢得了消费者理解,生意不仅没受影响,反而更火了。两种应对方式,两种结果,凸显了在当今餐饮市场透明化沟通的重要性。

消费者要的其实很简单:“一是知情权,二是性价比。你用预制菜没关系,只要明码标价告诉大家,并且价格合理,大家是能接受的。”

05 国家标准在路上:预制菜行业的未来走向

针对社会广泛关注的预制菜话题,国务院食安办已组织多部门研究,加快推进预制菜国家标准制定,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

由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将使预制菜“身份”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信息披露范畴。

部分地区已开始行动。北京、陕西等地明确禁止预制菜进入校园,而汕头某餐饮店则因使用预制菜却宣传“现场制作 拒绝预制”被行政处罚。这些案例表明,监管方向正朝着强制明示和严格规范发展。

未来,随着国家标准出台和监管收紧,小规模、低标准的小厂将难以生存,而大厂凭借先进设备和完善的品控体系,将逐渐主导市场。这种行业净化,将有助于提升整个预制菜行业的品质和信誉。

预制菜信任危机的核心并非技术或标准问题,而是一场信息透明度的革命。消费者不是拒绝预制菜本身——便利店购买的冷冻食品每年销量稳步增长即是明证。人们拒绝的是付出现做餐点的价格,却在不被告知的情况下吃到预制品。

随着国家标准的即将出台,餐饮行业将面临洗牌。那些像老乡鸡一样坦诚公开后厨的餐厅,可能赢得更多消费者的信任。而试图靠“文字游戏”掩盖真相的企业,终将被市场淘汰。

预制菜的发展之路,终究会走向更透明的未来。

来源:花咕朵的嘛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