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3日,孔子博物馆“明代以来曲阜孔庙祭祀冠服复原展”正在紧锣密鼓地布展。充满儒风雅韵的空间里,从南京远道而来的“云锦人”端坐于檀木机台前,十指如白鹭点水般掠过经线,银梭在经纬交织的云纹间隙里轻快游走。每抛一次梭子,织机便发出玉磬般的清响,蚕丝缎面上渐次浮现
9月23日,孔子博物馆“明代以来曲阜孔庙祭祀冠服复原展”正在紧锣密鼓地布展。充满儒风雅韵的空间里,从南京远道而来的“云锦人”端坐于檀木机台前,十指如白鹭点水般掠过经线,银梭在经纬交织的云纹间隙里轻快游走。每抛一次梭子,织机便发出玉磬般的清响,蚕丝缎面上渐次浮现出金线勾边的云纹,在灯光下流转出虹彩般的光泽,引得参观者驻足赞叹。
“纺织工艺是一项具象化的传统技艺,很多时候,单看文字、听讲解很难明晰其中匠心,更难感受它的美。所以我们专程从南京运来4台织机,让参观者能在近距离观摩匠人手作中爱上这项技艺。”谈起布展中的“小心思”,孔子博物馆孔府旧藏服饰研究中心主任徐冉直言,博物馆的玻璃展柜不该是文化的终点站,而应是通往古今的时光隧道。当古代服饰展陈衍生出“衣冠载道”社教体验项目,当百年前的纹样绣上现代挎包——文物便从被凝视的客体,转变成了能与参观者对话的主体。
2000年,徐冉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第一项任务便是“看库房”。库房中的孔府宝物千千万,她却对古代服饰情有独钟:或许是出于女性天然的爱美之心,或许是被古代匠人巧夺天工的技艺深深吸引。徐冉就此开启了对古代服饰的系统性研究,凭借扎实的研究成果,2010年,她作为省内唯一人选,被国家文物局选派至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学习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调任孔子博物馆后,她更加专注地投身古代服饰的保护、修复与研究,更着手涉足服饰文物的主题策展与文创产品的开发利用。
从文物管理委员会到孔子博物馆,不变的是对古代服饰文化的赤诚热爱,变化的是对文物保护路径的深刻认知。“如果不能让参观者第一眼就爱上咱们的文物,那文物背后再精彩的故事,也难寻用心聆听的听众。”在徐冉看来,策展就像搭T台,台子搭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模特”——那些珍贵服饰能否真正大放异彩。
在孔子博物馆“她世界”孔府女性生活图景展区,展示了一块绿色马面裙布料,这是慈禧太后当年赠予孔府的礼物。布料上的龙凤纹样彰显着尊贵身份,精工细作凸显出顶级面料品质,实为织绣工艺的传世精品。但肉眼望去,再美的布料也只是一块静态的织物。于是,徐冉在完成对其数字化及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将更多精力投入转化利用:她先用超景深显微镜解析出马面裙的布料材质与织造工艺,再以相同技法进行1:1原样复刻,最终将成品马面裙摆在布料旁边呈现给大家。
“布料和裙子带给人的感官体验截然不同,看裙子和穿裙子更是两重境界。”徐冉并不满足于将古代服饰文物转化为生活化展品,更希望参观者能穿上它、带回家。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孔子博物馆搭建了“孔博织造”展示空间:以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为根基,将中国古老织造技艺与传统仪礼文化相融,展现中华仪礼作为美学与文化的深层表达。在这里,参观者既能动手亲身体验古代织造技艺,也能现场量体裁衣,把孔博文物特有的纹样绣在衣物或包包上,实实在在触摸到文物的温度。
在孔子博物馆工作,徐冉常提醒自己:要以研究的深度,赋予展览以“温度”。在她看来,强调展览的“温度”并非忽视“高度”与“深度”,而是要想方设法搭建文物与参观者间的心灵桥梁,进而引发共鸣与共情。相较于博物馆其他展陈文物,服装本就与生活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身为“衣食住行”之首,她认为自己有责任用好“两创”之力,让古代服饰在当下闪耀新的光华。
在曲阜的文化轴线上,孔子博物馆一直肩负着特殊使命:征集、收藏孔子及儒家相关各类文物,开展文物研究、保护与利用,通过文物展示、宣传教育、文化交流,弘扬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活化阐发后的创新传播成为博物馆发挥作用的新抓手,“徐冉们”正努力当好文化“两创”的摆渡人,让更多人爱上中国自己的文化。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