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大猷(1915年3月1日—2012年7月17日),出生于北京。国际著名声学家、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5年),中国现代声学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享誉世界的声学泰斗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马大猷(1915年3月1日—2012年7月17日),出生于北京。国际著名声学家、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5年),中国现代声学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享誉世界的声学泰斗
马大猷院士毕生致力于声学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两项重要的开创性贡献:创立并发展了声学中的简正波理论,该理论奠定了建筑声学和电磁理论的基础,并推动其进入实用阶段;提出微穿孔板理论,广泛应用于建筑声学和噪声控制领域,成为该领域的重要技术支撑。他还曾参与创建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和声学研究所,主持设计建造现代化音频声学实验室和水声实验室,培养了首批声学专业研究生。
马瑾(1934年11月27日—2018年8月12日),江苏如皋人。构造物理与构造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马瑾院士长期从事构造变形机制研究,她主持完成国家地震局多项重要课题,发表论著超100篇(部),获部级以上科技奖10项。她领导组建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光弹实验室、相似材料实验室等研究实体,推动实验结构地质学发展。她还提出“岩性组合决定构造变形组合特征”的新认识,指导油气勘探研究;建立共轭断层系旋转与交替活动模型,为城市防震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马世骏(1915年11月5日—1991年5月30日),山东兖州人。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曾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马世骏院士是我国生态学领域的奠基者。他提出“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理论,制定东亚飞蝗预测方法,推动我国从“蝗灾之国”成为全球唯一蝗虫低风险区。1960年全国蝗区减少58%,1977年中国基本消除蝗灾。1991年其预测模型提前42天预警华北蝗灾,减少23万吨粮食损失。其创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推动生态工程领域发展。他还提出“种群变境成长”和系统防治观点,丰富昆虫种群生态学理论。
马文昭(1886年5月31日—1965年12月13日),河北保定人。组织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6年),北京医学院教授、院长。
马文昭院士是我国组织学、细胞学的奠基人。他首次提出磷脂类是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主要成分,并证实其能增强细胞生命力。这一理论推动了细胞学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新方向。他还创建了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并担任首任主任。该教研室1981年成为硕士学科点,1983年成为博士学科点,1989年被评为国家教委重点学科。
马杏垣(1919年5月25日—2001年1月22日),出生于吉林长春,祖籍河北乐亭。构造地质学家,地震地质学家,教育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生前是国家地震局副局长。
马杏垣院士长期从事地质科研与教学工作。20世纪50年代,他主持完成燕山地区1:50000区域地质测量和五台—太行山区1:200000地质调查,为区域地质研究奠定基础。1978年,他系统研究大陆伸展构造与裂陷作用的形成机制,提出地震活动与第四纪盆地构造存在时空关联,开辟了地震成因研究新途径。他还发现了中国地震活动与岩石圈多层次滑脱构造密切相关,提出“滑覆构造”理论,为地震预测提供重要依据。他还曾主持完成中国岩石圈图件68幅,推动地震地质学与防灾减灾实践结合。
马在田(1930年10月4日—2011年6月5日),辽宁法库人。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1年),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世纪60年代,他提出“突出反射标准层”方法,解决了复杂地质构造地区(如华北断陷盆地)地震勘探的横向分辨率低、断层识别困难等问题,为华北油田勘探作出历史性贡献。1974年,他领导团队处理出中国第一条“争气地震剖面”,填补了国内大型计算机处理地震数据的技术空白,培养了首批现代数据处理专家。20世纪80年代,他创立“高阶方程分裂偏移方法”,解决了复杂地质构造的地震成像问题,该方法被国际同行称为“马氏方法”,至今仍广泛应用于石油勘探。1990年代,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地震波传播与波场成像”,在多波多分量地震数据处理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我国地球物理技术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马祖光(1928年4月11日—2003年7月15日),出生于北京。光电子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祖光院士是我国光电子技术领域的开拓者。1981年发现钠双原子分子第一三重态跃迁新光谱,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12种新荧光谱区、5种非线性光学现象及3种新激光。他领导团队研发的S2紫外激光技术超出美国同期水平,O2(1△g)蓝色激光为国际首次实现。他在国内首创低激发能量获得VUV/XUV激光技术,参与研发的Ar2+Ar紫外激光为国际离子准分子激光领域首次获得。他还主导制导用CO2激光器研究,改善激光束质量,开发可调谐蓝、绿激光及窄带低噪声滤光器。
毛汉礼(1919年1月25日-1988年11月22日),出生于浙江诸暨县枫桥镇毛家园村(今属赵家镇)。物理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毛汉礼是我国物理海洋学的奠基人之一,1990年发表的《南黄海冬季温盐结构及其流系》系统分析了南黄海冬季温盐分布特征,揭示了该海域的流系结构,被引频次达239次。他与日本海洋学家 吉田耕造合作研究上升流,取得显著成果,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他还参与改装我国第一艘海洋综合调查船“金星号”,领导完成“渤海及北黄海西部海洋综合调查”等项目,为海洋科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奠定基础。
毛鹤年(1911年9月23日—1988年10月2日),北京人。电力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生前是电力工业部副部长、高级工程师。
毛鹤年院士长期从事电力系统的规划、设计、超高压变电工程方面的研究和建设工作。主持并组织审核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及大中型火电厂建设前期工程,参与主持我国第一条22万伏、33万伏、50万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工程的设计和建设工作,推动了我国电力系统的现代化发展。
毛江森(1934年1月15日—2023年5月18日),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人。病毒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原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现杭州医学院)院长、研究员。
毛江森院士主要从事病毒用细胞培养研究以及甲肝病毒及疫苗的研制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末,他率先开展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研究,推动我国脊髓灰质炎防控工作。60年代率先在我国开展干扰素研究,提出乙型脑炎病毒-鸡胚细胞是良好的干扰素产生系统,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1978年,他转向甲肝病毒研究,历经12年研发出甲肝减毒活疫苗,1992年经卫生部批准量产,使我国甲肝发病率年均下降20%,成为“甲肝克星”。该疫苗后被推广至国际市场,成为全球使用量最大的甲肝疫苗之一。
从青丝到白发,科学院院士们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各个领域,以智慧为笔、以坚持为墨,书写出科研人生的壮丽篇章。站在新的起点,院士们的精神将激励更多青年科研工作者,在探索科学真理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来源:冬小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