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 月 25 日下午,驻马店市古吕中学九一班的教室里气氛热烈,一场以 “青春不迷路” 为主题的心理课堂在此温情开讲。本次活动由古吕街道、北湖社区牵头组织,党建引领 “专业社工 + 志愿服务” 项目组成员范慧洁担任主讲,旨在通过专业心理引导,帮助未成年人认清冲动
9 月 25 日下午,驻马店市古吕中学九一班的教室里气氛热烈,一场以 “青春不迷路” 为主题的心理课堂在此温情开讲。本次活动由古吕街道、北湖社区牵头组织,党建引领 “专业社工 + 志愿服务” 项目组成员范慧洁担任主讲,旨在通过专业心理引导,帮助未成年人认清冲动选择的代价,提升理性决策能力,从源头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课堂伊始,范慧洁以趣味破冰游戏点燃现场氛围。“红色按钮:马上获得 500 元现金,但未来一周会莫名倒霉;蓝色按钮:什么都得不到,却能保证一周平安顺心 —— 请做出你的选择!” 随着 “红蓝按钮选择” 游戏的展开,学生们纷纷举手表达立场,有 “冒险家” 选择短期利益,也有 “求稳派” 倾向长远安稳。随后的 “选择之门” 快问快答环节更贴近日常:周末写完作业是刷手机还是约友运动?看到嘲笑同学的帖子是转发还是划走?面对朋友 “教训他人” 的邀约是跟风还是劝阻?一次次举手选择中,学生们直观感受到 “选择” 的无处不在 —— 小到饮食偏好,大到人生方向,不同选择可能导向截然不同的结果。
“一个看似‘侥幸’的冲动选择,可能引发一连串‘多米诺骨牌’式的后果。” 在 “一念之间 —— 故事与代价” 环节,范慧洁通过《一串钥匙》与《一个点赞》两个真实案例,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错误选择的重量。小杰因一时贪念拔走自行车钥匙,可能面临盗窃罪、学校处分、人际信任崩塌等多重代价;小雅为 “合群” 给同学丑图点赞,看似小事却可能触碰 “网络暴力” 与 “侮辱诽谤罪” 的边界。“青少年犯罪不是电影里的持刀抢劫,它可能藏在‘顺手牵羊’的冲动里,藏在‘玩笑式’的网络攻击中。” 范慧洁的话让学生们恍然大悟,纷纷意识到 “法不责众” 是误区,每个选择都需承担责任。
为何明知不对仍会冲动?课堂第三环节 “心理解码” 为学生们解开疑惑。范慧洁用通俗的比喻解释青少年大脑发育特点:负责理性思考、预判后果的 “前额叶皮层”(大脑 CEO)要到 20 多岁才成熟,而掌管情绪冲动的 “杏仁核” 却在青春期格外活跃 —— 这就像开着一辆 “油门灵敏、刹车较新” 的跑车,稍不留意就容易 “飙过头”。结合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的 ABC 情绪理论,她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决定情绪与行为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看法。“同学撞了你没道歉,若认为‘他是故意的’,可能会愤怒反击;若想到‘他或许没看见’,则会冷静处理。” 简单的案例让抽象的心理理论变得易懂,学生们纷纷点头表示认同。
“知道了原因,更要掌握解决方法!” 课堂最后,范慧洁为学生们送上 “自救工具箱”,三大实用法宝直击成长痛点:一是 “按下暂停键 —— 锚定法”,情绪来临时,通过寻找 “5 个可见物、4 种触感、3 种声音、2 种气味、1 种味道”,将注意力从 “内心风暴” 拉回现实;二是 “改写内心剧本 —— 转换 B 想法”,把 “不跟风就不酷” 换成 “做对的事才真酷”,用积极认知替代冲动思维;三是 “万能金句应对同伴压力”,无论是 “不了,谢谢” 的直接拒绝,还是 “我爸妈叫我回家” 的缓兵之计,或是 “去打球吧” 的战略转移,都能帮助学生在不伤害友谊的前提下坚守原则。
“青春期的试错很正常,但有些代价我们不必承受。” 课程尾声,范慧洁鼓励学生们:“无论面对多大压力,你们都有选择的权利;遇到困惑时,找父母、老师、心理老师求助,不是软弱,而是智慧。”
此次 “青春不迷路” 心理课堂,是古吕街道、北湖社区以党建为引领,联动 “专业社工 + 志愿服务” 力量关爱未成年人成长的生动实践。下一步,主办方将持续聚焦未成年人心理需求,常态化开展此类教育活动,为青少年搭建 “理性成长立交桥”,让青春在正确的选择中绽放光彩。
来源:冀羽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