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5日,会展BEN主理人许锋(锋哥)坐飞机,在北京大兴机场买了一瓶矿泉水,在飞机上胡思乱想,落地后继续乱想胡思。背后尽是:小阳谋,小投入,大智慧。
原创 会展BEN 会展BEN 2025年09月28日 08:16 北京
9月25日,会展BEN主理人许锋(锋哥)坐飞机,在北京大兴机场买了一瓶矿泉水,
在飞机上胡思乱想,
落地后继续乱想胡思。
背后尽是:小阳谋,小投入,大智慧。
锋哥坐飞机,闲着胡思乱想
9月25日,《会展BEN公众号》主理人许锋(锋哥)从北京大兴机场飞去外地,安检后买了一瓶水,没喝完,带到了飞机上。
在飞机上,闲着没事,就盯着瓶子标签看。猛然发现,瓶子上容量写的是550毫升。
爱八卦的老许双眉一锁:嗯,为什么不是更好理解的一升的一半500毫升呢?
他于是想起,好像市面上常见的矿泉水都是550毫升。还有一类是小瓶装,300多毫升。
落地后,锋哥在网上一查,果然,绝大多数的瓶装矿泉水在中国都是550ml。
无论是农夫山泉、冰露、怡宝,还是雀巢、娃哈哈、雀巢、可乐的冰露,清一色550ml。只有极少数品牌,才还坚持500ml。
这背后肯定有故事,因为500毫升更好理解。
事实上,国外的矿泉水绝大多数都是500毫升。那中国,为何是550毫升是绝对主流呢?
始作俑者是TA
这事,以前就得自己勤奋搜索,反复搜,再自己汇总。
现在,用比较聪明的AI就能快速知道答案。
果然,背后有故事。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瓶装水市场刚刚起步。当时常见的规格是350ml(跟可乐易拉罐差不多),以及500ml(与国际接轨的整数容量)。
1997年发生了几件大事,香港回归,长江三峡工程实现大江截流成功,重庆升为直辖市。当年还有一个企业搞了个名堂。
农夫山泉横空出世,推出了550ml矿泉水。哪个营销天才想出来的点子?!
比500ml多了50ml,550毫升价格跟500毫升一样。消费者下意识,“赚了!”
得了便宜,那自然开森,觉得更划算:“同样的钱,买到更多水。”这就是人心里的“占便宜感”。
于是乎,农夫山泉凭这招迅速出圈。其他品牌要么跟进,要么显得“不厚道,好为难,估计普遍都恨农夫山泉。
自此,550ml逐渐成了中国瓶装水的行业标准。
可以说,农夫山泉就是那个“始作俑者”。
高,真高。
对厂家来说,50ml的水成本和瓶子成本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但在消费者眼里,这就是“今天薅到了羊毛,好爽”。
只多了50毫升,厂家“赚”大了
一方面是消费者觉得赚了,但实际上赚大发的当然是厂家。
仔细算算账:
成本端:瓶装水的成本主要是瓶子、瓶盖、运输,水本身几乎不要钱。多50ml水,零成本。
市场端:消费者普遍喜欢对比。看到550ml,就会觉得比500ml“厚道”,哪怕只多了一口水的量,也足以让人心动。
行业端:当一个品牌成功拴住消费者,其他品牌只能被动跟随,整个行业的标准就被“重写”了。
这就是老谋深算的农夫山泉的牛叉之处:小小的50ml,换来了巨大的心智优势。
其实,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牙膏常见是110g,而不是100g。
薯片袋子净含量往往是68g、75g,而不是整整50g或100g。
有的方便面,会在配料包里加一小包“赠送蔬菜料”,分量少得可怜,也能让消费者高兴。
归根结底,都是在利用心理学里的“锚定效应”:只要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稍微多一点,就会觉得赚到了。
会展活动公司也多搞个“50毫升”
那瓶装水的“多50ml”智慧,能不能放到会展活动里?
肯定可以,一点儿都不勉强。
会展服务公司、MICE企业、广告公关活动公司,能不能也动个小心思,博得客户的大欢喜呢?
比如,会展活动公司:除了帮客户做会务执行、活动执行(有时候甲方会请第三方摄影公司来做照片直播),那会展活动公司可否顺手帮客户剪辑两三个现场短视频?
客户拿到手,肯定是意外又惊喜吧,马上能发朋友圈、公司(学会协会)的视频号!
AV设备供应商:在会议控台上,顺带用电脑录下全场音频,事后把U盘交给主办方。
主办方可以把嘉宾的精彩观点二次加工,做成内容分发。
展台搭建商:在搭建过程中,随手让工人师傅拍几张照片或两三段现场视频素材,在办公室的同学立马做成vlog或短视频,转手给甲方。
客户看见,负责盯展台的小朋友不但心里踏实,掌握了进度,还能向领导及时“邀功”,方便企业提前预热、邀请客户来展台。
这些额外的“小动作”,对会展活动公司、MICE企业来说成本极低,却能让甲方感受到“超预期的获得感”。
这就像江浙一带的菜市场,摊主会随手送一小把小葱。而在北方的菜市场里,小葱、香菜都得花钱买。可你买了小葱、香菜,一次用不完,后面不是干巴了就是味道不鲜了。
550ml绝对是个天才智慧。客户的好感,有时就是靠那些“刚刚好”的小惊喜。
小阳谋,小投入,可能得到的是大收获。
下次帮甲方做服务,除了交付合同里写的东西,想想还能不能多加那‘50毫升’。
来源:会展B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