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是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疾病,孕产妇人群感染这些疾病,均有可能通过母婴传播方式导致后代感染。消除母婴传播是预防和减少儿童新发感染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重要战略行动,我国将预防母婴传播纳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孕产妇提供免费筛查和干预服务,可有
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是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疾病,孕产妇人群感染这些疾病,均有可能通过母婴传播方式导致后代感染。消除母婴传播是预防和减少儿童新发感染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重要战略行动,我国将预防母婴传播纳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孕产妇提供免费筛查和干预服务,可有效减少疾病代际传递,维护母婴健康权益。
认识“艾、梅、乙”及其危害性
“艾”--艾滋病:
艾滋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功能会持续降低,最终可因各种感染或肿瘤而死亡。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治愈艾滋病的方法,全世界仍无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疫苗问世。
“梅”--梅毒: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患病后病程漫长,早期侵犯生殖器和皮肤,晚期侵犯全身各器官,造成身体和心脏梅毒、骨梅毒、皮肤梅毒,造成鼻部损害、眼底损害等一系列的全身系统性疾病。
“乙”--乙肝: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可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及多器官损害的传染病。
艾滋病、梅毒、乙肝传播途径
艾滋病传播途径
1.性传播:异性性行为、同性性行为(包括阴道交、口交或肛交);
2.母婴传播:孕期、分娩期和哺乳期(通过胎盘、分娩、哺乳等传播);
3.血液传播:输血、针刺或意外伤害、共用注射器吸毒等。
梅毒传播途径
1. 性传播:梅毒患者的精液中均具有一定量的梅毒螺旋体,性接触是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
2.血液传播:健康人接触梅毒患者的血液,有可能会感染梅毒。
3.母婴传播:梅毒孕产妇可以通过胎盘血液传播给婴儿。
乙肝传播途径
1血液传播:如输血及使用血制品、注射器针头及针灸、牙科及手术器械等;
2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的孕妇,分娩及产后密切接触的过程中,将乙肝病毒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引起婴儿乙肝病毒感染;
3性接触及皮肤粘膜破损传播等。
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主要是指胎儿在子宫内通过胎盘、分娩过程中通过接触母亲的血液和分泌物或通过喂养途径感染上和母亲相同的疾病。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感染的孕产妇如果不尽早进行母婴阻断干预,可能会造成胎儿生长发育受限、早产、死胎、死产等不良妊娠结局。出生的孩子还可能成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先天梅毒患儿和乙肝病毒感染者(或携带者)。
阻断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
建议年轻夫妇有计划妊娠,避免不安全性行为,艾滋病和梅毒感染配偶(性伴)应同时接受检测,避免重复感染。在孕前、孕期或者初次产前检查时夫妻双方都应该主动接受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检测,及时发现感染情况。孕前有既往感染史的女性,控制病情后在医生指导下备孕,尽早筛查和确诊。如果正在治疗中,不可以擅自停药或者减量,要在医疗机构进行充分评估后调整医疗方案,保证妊娠期间的母婴传播风险降低。确诊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孕产妇,应该尽早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及时寻求医学支持,接受预防母婴传播的干预措施,定期检测评估疗效,选择有资质的助产机构进行安全分娩,保证母婴安全。感染母亲所生新生儿应定期接受随访和监测。感染艾滋病的母亲建议人工喂养;梅毒感染母亲在医生指导评估下及自身治疗情况,选择合适喂养方式;感染乙肝的母亲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并配合新生儿的免疫接种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正确对待感染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孕妇和儿童,避免歧视和偏见。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通过加强预防、治疗和关怀,为儿童创造一个健康的未来!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