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联内务部长拉夫连季·贝利亚紧握着望远镜,目光如炬地注视着远处的金属塔架,塔架上安放着一个被称为"第一闪电"的球状装置——苏联第一颗原子弹RDS-1。
1949年8月29日凌晨,哈萨克草原的塞米巴拉金斯克试验场万籁俱寂。
苏联内务部长拉夫连季·贝利亚紧握着望远镜,目光如炬地注视着远处的金属塔架,塔架上安放着一个被称为"第一闪电"的球状装置——苏联第一颗原子弹RDS-1。
当倒计时归零,一道比太阳更耀眼的光芒撕裂了黎明前的黑暗,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冲击波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而来,宣告了核垄断时代的终结。
时间回溯到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期间,美国总统杜鲁门看似随意地向斯大林透露美国拥有"一种具有非凡破坏力的新武器"。
斯大林表面平静,当晚便向国内发出急电:"加快我们的工作进度。"
实际上,苏联核物理学家早在1930年代就已奠定理论基础,库尔恰托夫团队在1939年建立了苏联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但战争的爆发打断了研究。
1945年8月,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让斯大林震怒,他在克里姆林宫召开紧急会议时直言:"广岛震撼了整个世界,力量平衡已被打破。"
随后成立了由贝利亚全权负责的"特别委员会",下达了两道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五年内必须造出原子弹;动用一切手段,获取西方核机密。
苏联原子弹计划采取了独特的"双轨制",一方面,以库尔恰托夫为首的科学家在绝密城市"阿尔扎马斯-16"进行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贝利亚掌控的内务部情报机构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间谍行动。
代号为"恩奥尔姆"的间谍网从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传回了关键情报。
物理学家福克斯提供的美国"胖子"原子弹设计图纸,让苏联科学家少走了无数弯路,曾参与曼哈顿计划的苏联间谍帕维尔·米哈伊洛维奇后来回忆:"我们不仅拿到了设计图,甚至连美国同行遇到的技术难题和解决方案都一清二楚。"
这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研发模式,使得苏联在短短四年内完成了美国花费六年、动用50万人才实现的突破。
1949年春,RDS-1(官方解释为"俄罗斯自行制造"的缩写,但私下被科学家戏称为"斯大林喷气引擎")进入组装阶段。
贝利亚将这个代号为"第一闪电"的试验定在8月29日,他带着儿子的照片放在胸前——这是他的护身符,也是为万一失败准备的"殉职证明"。
试验前夜,他给库尔恰托夫下了最后通牒:"成功,你们都是英雄;失败,我就只能按照斯大林同志的指示办事了。"
贝利亚的"特别管理"手段极其严酷,所有参与人员都被严密监控,家属实为人质。
科学家们每天工作16小时,任何失误都可能被视作破坏行为,但另一方面,贝利亚也给予科研团队前所未有的特权:全国资源任其调配,最急需的设备哪怕从敌对国也要想方设法搞到。
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在特殊时期发挥了奇效。
试验当天,贝利亚亲自坐镇距离爆心10公里的观察所,当蘑菇云升起时,他罕见地拥抱了库尔恰托夫,随即命令通讯官:"立即向斯大林同志报告喜讯!"
据在场人员回忆,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贝利亚如此失态。
8月31日,苏联塔斯社低调宣布"近期进行了某种爆炸物试验",但美国空军WC-135侦察机早已在试验场附近采集到放射性尘埃样本。
9月23日,杜鲁门总统被迫发表声明,证实苏联已突破核武技术,这个消息如同政治地震,瞬间改写了冷战格局。
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庆功宴上举杯:"这是对帝国主义核讹诈的最好回答。"
而贝利亚则因功勋卓著,获得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不过历史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四年后正是他掌握的核武器机密,成为赫鲁晓夫在权力斗争中不敢立即处决他的原因之一。
RDS-1的成功确实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确立了战略平衡的基石,但同时也拉开了核军备竞赛的序幕。
塞米巴拉金斯克试验场在1949-1989年间共进行了456次核试验,导致约50万周边居民受到辐射影响,这片土地至今仍带着那道历史闪光留下的创伤。
苏联的这声爆炸不仅改变了地缘政治,也改变了人类文明进程,它既是对大国霸权的制衡,也是对全人类的警示。
当库尔恰托夫在试验成功当晚的日记中写下"我们阻止了第三次世界大战"时,他或许没有料到,这个救世的工具,同时也可能是灭世的凶器。
参考资料:《苏联真相》等。
来源:飞鱼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