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言: 1886年,北洋水师主力战舰定远、镇远、济远、威远在提督丁汝昌率领下远航访问日本长崎,本是展示军威、进行外交的一次例行航行。然而,水兵与当地警察、民众发生的意外冲突,却迅速演变为一场震惊中外的外交风波与流血事件——即“长崎事件”。这一突发事件,如同一面
前言: 1886年,北洋水师主力战舰定远、镇远、济远、威远在提督丁汝昌率领下远航访问日本长崎,本是展示军威、进行外交的一次例行航行。然而,水兵与当地警察、民众发生的意外冲突,却迅速演变为一场震惊中外的外交风波与流血事件——即“长崎事件”。这一突发事件,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当时中日两国复杂的民族情绪、清政府内部的管理困境、以及高层决策者基于实力对比的战略判断。李鸿章凭借北洋舰队的硬件优势所采取的强硬姿态,虽在短期内迫使日本让步,却无意中深深刺痛了日本举国上下的神经,激起了其“卧薪尝胆”、全力发展海军以超越中国的空前决心。
下文所述,便是这场风波从街头斗殴到炮舰对峙,再到外交博弈的详细过程,它不仅是两国海军力量的一次直接碰撞,更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历史转折点,悄然改变了东亚未来的格局。
刘步蟾下令定远舰备战,炮指长崎,逼日方放回了段火生。但他恼怒异常,扇了段火生两嘴巴,宣布所有斗殴者罚俸一月,段火生和贺天鹏打二十军棍,禁闭至舰队离港。
丁汝昌和琅威理过来了,丁汝昌问了问情况,他关切刀子哪儿来的,上岸不许带武器,早有颁布。刘步蟾说是段火生在日本店买的,当纪念。段火生不是省油的灯,他喜欢兵器,手里得有块铁,走哪儿心里都踏实。
丁汝昌赦免了军棍,其他执行。这是他的一贯风格,对部属较为宽纵,是好,也是不好。刘步蟾道:“丁军门,如果我们不处罚,一旦言官借题发挥,上奏朝廷,可能砍了他两个的脑袋。”丁汝昌说已向中堂禀报,听中堂裁决吧。他为了避免事态扩大,追加一条,通令各舰,所有人员一律不许下舰。
罗丰禄收到驻日公使徐承祖的电报,当即向李鸿章报告,日方一人重伤,五人轻伤,我方七人轻伤,但日方重伤的是名警察。日本外相井上馨召见徐承祖,提出强烈抗议,要求惩办肇事水手并赔偿损失。
李鸿章听罢后问:“丁军门什么态度?”
“丁军门已将肇事水手关了禁闭,同时禁止所有官兵下舰,听候中堂大人裁断。”
“武人好色,自古有之。”李鸿章漫不经心哼道,“水师官兵困船舱多日,靠岸免不了找女人。告诉丁军门,不必小题大做。”
“日本外务省等我们回话呢。”
“让徐承祖跟他们打个痞子腔,哈哈一笑,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李鸿章的宽纵以及满不在乎,致使日方强烈不满,仇清情绪在日本警界和民间漫延,尤其是长崎居民。
北洋四舰禁止登岸,没几天就引发官兵反弹,怨气冲天。两条大舰油漆,至少半个月,上千人近岸却困在舰上,跟集体禁闭有多大差别?感觉到压力的丁汝昌,紧急召集各舰管带,讨论应对之策。
林泰曾、刘步蟾、琅威理、美籍镇远舰教习马吉芬、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威远舰管带林颖启等都被叫来,丁汝昌话不多,听众人发言。
琅威理强烈批评这一军令,说是笑话,舰队访港,官兵封闭在舰船,北洋水师在创造海军史奇迹。林泰曾也忧虑,说:“兵弁们情绪烦闷暴躁,再这样下去,军官们也弹压不了,我担心出事。”刘步蟾质问:“放水兵登岸,再起冲突谁负责任?”
方伯谦直挠头,说有没有两全其美办法,登岸有风险,困在舰上也不是事。林颖启报告,说威远舰的官兵也在闹,快压不住了。
琅威理最近不大开心,自亲王巡阅北洋后,他与刘步蟾的冲突日见其多,主要因为指挥权。丁汝昌对此中立,始终不明确态度,李鸿章则各打五十大板,让他很郁闷。
这一会儿,他发作了,拍桌子道:“你们是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的学生,没听过航海心理课吗?镇远舰参与校阅后,即派去巡防朝鲜永兴湾,又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接东界勘定的官员胡大成,紧接着东渡日本,官兵水上漂了五个多月,心理生理都已达忍耐极限。这是科学数据,你们懂吗?”
“我懂,但我更懂使命的重要。”刘步蟾道,“舰队出访不是来撒欢的,是大清外交的一部分,北洋水师不能有辱朝廷使命。”
“你们不要争吵了,听丁军门定夺吧。”林泰曾表态。
丁汝昌问方伯谦:“你说两全其美的办法,有没有?说说看。”
方伯谦头脑聪明,点子多,丁汝昌了解的,他方才说有没有办法,心里一定是有了,不好直接说,怕有抢风头之嫌。方伯谦无论在船政学堂还是皇家学院,都是最优等生,考试成绩总分超过刘步蟾和林泰曾,受到李鸿章另眼看待。他只是在沉稳度方面逊于林泰曾、刘步蟾,所以在管带中屈居第三。
丁汝昌也喜欢方伯谦,方伯谦是他在管带中唯一能说笑的下属。
“折中一下如何?允许官兵上岸,但附加条件。”方伯谦道,“一是时间缩短,晚放早收。二是只能逛街,不许喝酒嫖妓。三是严禁携带和购置任何武器,包括水果刀。”
林泰曾建议加一条,各舰派督察军官随行,发现违纪者,当即处置。众将领都觉得这方法不错,琅威理和马吉芬也频频点头,丁汝昌当即拍板执行。刘步蟾最后又追加说,休假只限镇远、济远和威远三舰,定远水手肇事在先,排除在外。丁汝昌也首肯了。
定远舰的官兵惨了,被困在甲板上,眼巴巴看着其他三舰官兵登岸,心里都骂刘镇。刘步蟾是总兵官衔,口语称“镇”,尊称“镇台”。
上岸水手都有督察军官看着,他们戴有袖标,两人一组,跟随水手群。离舰前,官兵都接到管带的三令五申,约束行为,不许闹事,违纪者严惩不贷。所以大家都没有前些天的兴奋,就是逛街和购物,没打算撒欢,就当监牢放风吧,陆地上踩几脚,也好过定远舰那些倒霉蛋。
让官兵们意外的是,长崎的商铺街道,一改前日的繁华,几乎空无一人,家家门窗紧闭,罢市了吗?水手们望着空荡的街道,都有些诧异,咋回事?费老鼻子劲儿才让上岸,还赶了个背集。
定远舰虽有禁岸令,还是有俩军官破例下船。一个袖标是金绣的二龙戏珠,后面那个一道红色波浪纹,前者是二等文案兼经济外委,后者属最低级的学识,相当于连部文书。他们无暇也不敢逛街,而是直奔长崎港电报局,没有无线电的时代,军政电报只能到公共电报局拍发。
他两个匆匆来到电报局,也是大门紧闭。他们好生奇怪,咋都不营业呢?跟钱有仇?学识上前敲门,有命在身,电报必须发出去呀,不行多加钱呗。
“砰砰”几声后,门开条缝,露出职员的面孔,前两天来发报,彼此见过。那职员一看是他们,立刻道:“你们快走,回船上去。”
二等文案懂些日语说:“我们有急电要发,拜托了。”他话没说完,那职员打断说:“快走,晚了你们要吃亏。”说罢,他猛然将大门关闭。外面这俩愕然相顾,文案道:“怎么了这是······”
门窗紧闭的商业街道,北洋水手沿街闲荡,有挨家敲门的,有好奇扒窗子朝里瞅的。忽然间,一街两行的房顶上拥出众多市民。他们手持砖头瓦块,朝下砸来,北洋水手猝不及防,不少人头破血流。混乱中,有水手捡砖头还击,更多的是抱头躲避,奔向街道两头。
街道两头同时出现众多日本警察,他们手持警棍,不由分说攻击手无寸铁的北洋水手。电报局门口的文案军官听到嘈杂声,还没意识到危险,一桶热水由阁楼上浇下,烫得文案直跳脚。
旁边住户里冲出几个浪人,挥木棒追打过来,文案哪是会打架的,更别说对方人多势众。他两人抱头逃窜,学识手中的一个小本本落地,来不及找回,拉着文案拼命逃跑。
混战的商业街道,北洋水手被警察两头堵死,更多日本浪人持棍棒由房顶跳下,加入打斗。水手们明显处于劣势,不断有人被打倒在地,甚至被捅死。执勤的北洋督察军官同样遭受攻击,被迫卷入恶斗。
困兽般的水手们绝地反击,且战且退,向一方街头突围,肾上腺素蹿升到极限。他们与警民混战,白手夺刀夺棍,也打死打伤多名警察。最后,水手们杀开一条血路,向港口溃退。
这是清光绪十二年夏,准确说,就是公元1886年8月15日,数百名水兵再度上岸观光,很快演变为了械斗。早有准备的长崎出动数百名警察,将水兵分割包围,配合市民以棍棒和石块攻击,与北洋舰队水兵混战。
事后统计显示,北洋水兵有5人死亡、44人受伤、5人失踪(一说10人死亡)。日方警察也被打死2人,27人受伤,长崎市民亦有多人受伤。
水手们跑回舰船,北洋官兵整体怒了,管带也弹压不住,定远等四舰迅速进入临战状态,褪去炮衣,将炮口对准了长崎市区,甚至炮弹都起吊出舱。琅威理火冒三丈,力主对日开战,情况非常急迫。
罗丰禄和周馥跟李鸿章多年,从未见他发这么大脾气。总督行台的正堂内,日本公使波多野还没说几句,就被李鸿章打断,连斡旋的英德公使都吃一惊。李鸿章素有“李大架子”之称,这会儿挺着身子,威风八面。
“我水师是友好访问,你们搞什么名堂?警民联手伏击休假官兵,打死打伤那么多人,想开启战端吗?这一点都不难,我兵船就泊在长崎,舰体、枪炮坚不可摧,只要贵国想打,我们随时可以奉陪。我告诉你,自古兵无两胜,赢者只有一家。”
“我本人不了解情况,”波多野道,“只能向外务省报告中堂的态度。”
“你直接发电报给伊藤博文,告诉他我说的,北洋官兵的血不能白流,人不能白死。”李鸿章依然是大马金刀,“如果贵国继续强硬,我就撤使断交,你们去和定远舰大炮对话吧,送客。”
波多野公使还想说什么,李鸿章不看他,端起茶杯饮茶,波多野懂得这些潜规则,就是下逐客令了。他只得起身鞠躬退出,罗丰禄送往大门外。英国公使和德国公使惊讶地交换眼神,中国官员也会发脾气,他们头回看到。
英国公使斡旋道:“长崎事件纯属意外,应该排除政府行为。伦敦希望在外交渠道解决,不愿意看到事态扩大。”
伍廷芳传译后,李鸿章道:“头天的冲突是意外,但第二次不是意外,而是蓄谋伏击。这是战争行为,不可容忍。”
“清日两国发生摩擦,将会打破东北亚的和平,柏林方面不愿意看到战争,希望能够外交解决。”德国公使道。
“那要看东京了,他们选择。”
英国公使提出建议,说双方对等赔偿,相互表示歉意,阁下看是否合适。李鸿章说:“不合适,我们死人多,赔偿不能对等,日本必须多出钱,还要惩办肇事者。”德国公使委婉提醒道:“伯爵,日本经过维新,已经不是过去的日本了,无论欧美还是中国,都应给日本适当的尊重。”
英国公使补充道:“东北亚的秩序和战略平衡,一直取决于英德俄中四国,如今格局有变,要加上一个日本。”
李鸿章声声冷笑,腔调尖刻能杀死鸡:“英、德、俄、中、日?”
“是的,日本已经拥有话语权。”
“你们二位出使中国多年,都学了不少中国文化,我问你们,中国的书法,你们懂多少?”
李鸿章突然发问,两公使愕然相顾,摸不准这是啥意思。英国公使改用汉语,说:“懂一点点。”德国公使也用汉语,说:“我喜欢中国书法,我还有一幅宋徽宗的字,瘦金体。”
李鸿章冷笑道:“唐朝四大家,颜、柳、欧、褚,知道吗?”
英国公使认真道:“颜是颜真卿,柳、柳公权······”
“欧阳询、褚······”德国公使也知道一二。
伍廷芳帮德国公使提示:“褚遂良。”
“对对,褚遂良,谢谢。”
“当时有一个姓周的,字写得很丑,却狂妄自大,觉得可排第五,自称颜柳欧褚周。”李鸿章讲述道,“后人由此,写打油诗一首:‘颜柳欧褚周,江洋海川沟。象狮虎豹狗,鲸鲨鲲鲛鳅。’”
李鸿章说罢,仰面哈哈大笑,周馥、伍廷芳和罗丰禄也都忍不住发笑。两位公使似懂非懂,德国公使问英国公使伯爵什么意思,英国公使大致明白意思,说他在取笑日本。
李鸿章的底气来自北洋舰队的吨位和主炮口径,他摆出终止谈判、单方面解决的强硬姿态,等同向日方发最后通牒。那段日子,长崎深沉的天穹下,北洋四舰灯火通明,一字排开,摆出作战阵型,炮口朝向市区。长崎港几乎变成空港,附近居民也都仓皇撤离。
由于长崎事态恶化,日本内阁在皇居紧急举行御前会议,即便是当着天皇的面,内阁成员还是免不了争吵。山县有朋坚决反对向清国低头,说应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明治天皇问:“真要打吗?你们告诉朕,打得过打不过?”所有阁员都等西乡从道和桦山资纪开口,他俩一个是海军大臣,一个是海军部长。
西乡从道说打不过,在北洋舰队面前,日本就像一只软脚虾。桦山资纪说,定远和镇远的克虏伯大炮,能把长崎夷为平地。
大山岩激愤道:“海军打不过陆军来打,我派敢死队突击北洋舰船。”
西乡从道说:“他们没那么笨,舰队早已撤离港口,在我们枪炮的射程外。他们打得到我们,我们打不到他们。”
桦山资纪说:“陆军除非长有鱼鳃或者翅膀,否则只能在岸上当靶子。”
井上馨最后提议:“我主张接受德国的建议,伤重多恤,息事宁人。”
“如果打不过,这是唯一的选择。”伊藤博文道。
山县有朋大声道:“嘉永六年,日本在美国舰炮下低头;三十年后,日本还要被中国的炮舰欺负。这是奇耻大辱,我宁愿辞职,也决不屈服。”
“我愿切腹以明志!”大山岩更激进。
“诸位将军,请御前自重。”伊藤博文提醒道。
会议一时陷入僵持,沉默一阵后,明治天皇缓缓起身,所有阁员都站起,等陛下训示。
“日本维新见效,正在崛起,希望进程不被打断。”天皇语气沉重道,“朕可以忍辱负重,也希望诸位相忍为国!由首相决断吧。”
明治天皇说罢,离席而去,山县有朋痛苦哽咽道:“陛下……”
这次御前会议后,日方转变了强硬态度,在英、德公使调停下,转年的1887年2月,清王朝与日本政府就“长崎事件”签署协议。按照协议规定,双方各自补偿对方伤亡人员,其中,日方向中方支付款项52500日元,中方支付15500日元。此外,长崎医院的医疗救护费2700日元由日方全部支付。两国各掏腰包,日方比中方多掏了两倍多,深深刺痛了日本社会。
连续多天,大批日本民众上街示威,举着“井上馨是日奸”“处决国贼”“反对赔款”等标语。示威过程中,有人断指自残,有人泼酒精自焚,还有人追打政府官员,与警察发生流血冲突。
街头抗议的消息,也传进了皇宫。当天皇和皇后走进餐厅,一支小型乐队,用笙管笛箫演奏着宫乐,听得出唐律的遗韵。天皇问了问外面的情形,吩咐撤掉乐队,并说即日起用膳简化,不再摆八碟八碗,清淡为主,酒类全部取消。
天皇看内务官员都很惊讶,继续道:“所有节省下来的开支,全部用于购买军舰,日本需要安全。”他继而让内务官员拿过定远舰模型,就是丁汝昌送的礼品。天皇将模型放在餐桌上,每天用膳都要看着模型。
长崎冲突确属意外,但给予日本极大的创痛。上至皇宫下至国民,都深切感受到,日本要想真正崛起,必须发展海军,打败中国。
那时节,日本街道都设置海军募款箱,民间捐款者都要排队,包括家庭主妇、乞丐、娼妓都往里放钱。
日本的小学课堂,老师在黑板上勾出一个军舰轮廓,发出提问。学生们争相回答,有关北洋舰队的数据,一代日本小学生尽人皆知。
就连日本的幼儿园,老师也把流行的西洋儿歌《两只老虎》,改换歌词,让小朋友齐唱:“两艘军舰、两艘军舰,跑得快、跑得快,一个名叫定远,一个名叫镇远,要打翻、要打翻。”
明治天皇在长崎协议签约翌日,颁发敕令,指示立国之务在海防,一日不可缓。伊藤内阁迅速制定出一系列方案,包括发行1700万日元海军公债,订购先进军舰,改革兵役制,实行全国义务教育,尤其是把北洋舰队写进了教科书。
日本从皇室到民间的募捐,令日本海军建设走上了快速道。
长崎事件给李鸿章长了脸,也让清廷朝堂扬眉吐气。但由此演变成为日本扩军备战的加速器,清廷和李鸿章都没想到,也不会在意。
来源:为了历史指标全高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