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4日,在联合国大会的讲台上,智利总统博里奇没有照搬外交场合的“惯用语”。一句“我不希望看到内塔尼亚胡被炸成碎片,而是希望他站上被告席”,让整个会场陷入短暂沉默。
2025年9月24日,在联合国大会的讲台上,智利总统博里奇没有照搬外交场合的“惯用语”。一句“我不希望看到内塔尼亚胡被炸成碎片,而是希望他站上被告席”,让整个会场陷入短暂沉默。
这不是一次情绪失控,也不是偶然脱稿,而是他有备而来的一次公开挑战。
他没有喊口号,也没有故作姿态,只是用最直白的方式点出了一个问题:战争造成的痛苦,不能总被强权的立场遮掩掉。
博里奇在讲话中没有回避争议话题。他点名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并把这场冲突带到更广阔的角度去谈。
他提到历史上犹太人曾遭遇灭绝性打击,如今却有国家在加沙地区用武力对待平民,造成大量伤亡。
这种对比不是在贬低历史苦难,而是在提醒人们,不能因为过去受过伤害,就能对别人造成新的伤害。
对于博里奇来说,这不是第一次在国际场合发出不同声音。早在2022年,他就拒绝与以色列大使会面,以抗议当时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局势。
过去几年,智利在中东事务上一直保持相对独立的态度,没有随大流,也没有刻意对抗谁。博里奇的表态,是建立在长期政治立场上的延续,不是临时起意。
他的这番话之所以引发国际关注,不只是因为语气直接,更因为这段话出现在一个几乎人人都选择谨言慎行的舞台。
很多国家的发言人都在避免挑起争端,尤其是在涉及以色列的议题时,往往不是含糊带过,就是避而不谈。博里奇敢说出来,是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这套“外交默契”。
就在博里奇表态前几天,国际刑事法院正式对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和前国防部长加兰特发出了逮捕令。
指控内容涉及战争罪和反人类罪,主要针对他们在加沙冲突中所采取的军事手段。虽然这是一次明确的法律行动,却没有太多国家真正表态支持执行。
原因很简单:法律可以下命令,现实却不一定会配合。
国际刑事法院虽然拥有起诉权,但没有执行力。也就是说,它可以发出逮捕令,却不能派人去抓人。只有缔约国才有责任配合,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是成员国。
美国和以色列本身就不承认这个法院的权威,这让逮捕令的实际效力大打折扣。
更现实的情况是,即使内塔尼亚胡未来访问某个缔约国,也未必会被真正拘留。有些国家即使是ICC成员,也可能因为政治、经济或安全上的考虑,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不是对法律的不尊重,而是国际政治中常见的权衡。博里奇的发言,其实就是在质疑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局面:如果国际社会连最基本的法律标准都无法执行,那还谈什么正义与问责?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博里奇把重点放在“审判”而不是“报复”上。他不是要加速某种对立,而是反问国际秩序是否还能对战争行为做出实质回应。
战争不该靠导弹来结束,而应靠法律来处理,这也是他发言背后的核心逻辑。
智利并不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不是全球经济的主导力量,但在这场发言中,它却起到了“把话说出来”的作用。
博里奇不是在争抢主导权,而是在用一个中等国家的身份,提出一个让人无法忽视的问题:当大国沉默,中小国家是否还能发声?
更有意思的是,博里奇在联合国大会上不仅批评了战争问题,还宣布支持前总统巴切莱特竞选联合国秘书长。这背后其实也有一盘更大的棋。
拉美国家长期在国际组织中话语权偏弱,现在他试图通过推动一位有影响力的女性领导人,重新争取地区在全球治理中的位置。
巴切莱特曾担任联合国人权机构负责人,对国际事务并不陌生。她的出现,可能为联合国带来更平衡的视角,也可能让一些沉默的地区重新被看见。
这种做法其实和当前不少国家的主张不谋而合。比如中国在近年来提出过全球治理改革的方向,强调多边主义和主权平等,也反对以意识形态划线。
博里奇的表态,在一定程度上与这种方向有重合之处。虽然他没有明确站在哪一边,但他提出的问题,的确反映了不少国家对现有国际秩序的不满。
不是所有国家都愿意继续让强国决定一切,中等国家也在寻找表达和影响的空间。
博里奇的发言在短时间内在国际舆论场引发了强烈反响。一部分人认为他说出了许多国家不敢公开表达的担忧,另一部分人则质疑他是否过于理想化。
但不管怎样,他让一个原本可能被忽略的议题,再次成为焦点。
这种“在场合中不合时宜”的表达,的确需要勇气。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局势复杂的背景下,大多数国家都谨慎行事,避免在敏感问题上公开站队。
比如亚太地区局势紧张,美军近期在南海与东海的活动频繁,台岛问题也时常成为中美博弈的焦点。
大国之间的博弈已经让国际舞台充满不确定性,博里奇选择在这个节骨眼上“多说一点”,很可能会面临外交上的反击。
但他选择了说。他不是在推动某种阵营,而是在提醒大家:法庭的存在,是为了让冲突有个合法的出口,而不是让战争不断循环。
如果正义只能靠战斗来争取,那受伤的永远是最底层的普通人。
博里奇这一句话,不会立即改变以色列的政策,也不会让内塔尼亚胡突然出现在法庭上。
但它让人重新想起一个被忽视的问题:当战争成为常态,法律是否还存在意义?当冲突越来越多,谁来决定对错?这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所有国家都要面对的难题。
他没有给出答案,但他给了一个提醒。在一个沉默往往被当作“中立”的世界里,敢说出不同声音,不管结果如何,本身就是一种推动。
如果未来更多国家能像智利一样,不再把外交场合当作例行公事,而是作为真实表达的机会,或许国际秩序的改变才会真正开始。
有时候,改变不是靠一场战争,而是靠一句话。说的人不一定有权力,但他让别人不得不回应。这,也许就是这句话真正的分量。
信息来源:
联合国官方网站(UN Web TV)2025年9月24日智利总统加夫列尔·博里奇(Gabriel Boric)在第79届联合国大会上的正式发言记录与直播回放。
来源:百态人间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