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佳话起源于江苏,如今在新时代的开放图景中,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天虹国际集团、越南河内纺织服装工业大学及行业力量,共建越南“郑和学院”。这一“教育+技术+产业”跨国职教项目,既是学校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服务纺织强国战略的实践,也是
“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佳话起源于江苏,如今在新时代的开放图景中,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天虹国际集团、越南河内纺织服装工业大学及行业力量,共建越南“郑和学院”。这一“教育+技术+产业”跨国职教项目,既是学校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服务纺织强国战略的实践,也是江苏高职教育对接中资企业“走出去”需求、重续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基因的探索,为中越纺织产业协同发展注入高素质本土化人才动能。
锚定战略需求,破解产业出海“人才瓶颈”
越南是我国纺织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天虹集团、黑牡丹集团等龙头企业在当地建厂后普遍面临本土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制约。越南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纺织品出口国,但产业结构失衡、绿色转型压力明显,急需先进技术与人才。教育合作是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郑和学院不仅“把课程搬过去”,更带去中国教育理念、产业标准和文化交流。学校针对供需堵点,通过输出职教标准和资源,培养“懂中文、融文化、精专业”的技术人才,既缓解中资企业“用工难”,又助力越南产业升级,实现校企共赢、中越互利。
厚植办学根基,构建“四方协同”坚实支撑
学校具备雄厚的纺织职业教育实力,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群以优秀等级通过省高水平专业群验收,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位列全国高职第三,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获中央财政支持,拥有国家专业标准和精品课程,科研平台及引智项目数居全省前列。
郑和学院的建设是政府、高校、企业、行业“四方合力”的成果。早在2015年,学校与天虹集团就在越南建设“海外实训基地”“技术转移中心分中心”,探索“境内+境外”双路径、“校—校—企”三主体跨国学徒制,并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特等奖。如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四方资源:天虹集团提供800余平方米教学空间和200个实训工位;河内纺工大派出18名教师;企业方组建31人技术能手团队,形成“名师+名匠+混编”教学队伍,确保“中文+技能”本土化落地。
深耕务实合作,强化“共建共育”教学特色
首先,“境内+境外”双路径办学模式为职业教育国际化开辟新通道。自2015年以来,学校在越南逐步形成跨国学徒制,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
其次,“双语双能型”人才培养凸显文化与技能并重。郑和学院不仅传授技能,还注重中文教学和文化交流,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胜任力。通过“教师—师傅”机制和混编教学团队,形成“文化传播力+专业胜任力”的双能目标。
再次,虚实一体化教学环境展现现代化。郑和学院建成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远程教室和虚拟仿真系统,打造“线上+线下”“中英双语”“理论+实践”多维模式,提升教学适配性。
此外,课程与标准建设不断向国际推广。通过与企业和越南高校合作,构建了“设计数字化、生产智能化、论证绿色化、营销国际化”的能力图谱,开发《智能纺纱加工》等课程标准,并推广至东盟、中亚等地。
描画发展蓝图,打造职教出海“标杆项目”
几年来,郑和学院已为越南中资企业培训员工超3000人次,缓解了天虹、黑牡丹等企业的人才瓶颈。与河内纺工大合作培养的100余名越南毕业生已在技术和管理岗位发挥作用。
在课程资源建设上,学校输出的《智能纺纱加工》《纺织品检验与贸易》等标准已在东盟、中亚推广,多本双语教材出版使用,为中国职教国际化树立了标准。
郑和学院注重文化交流与情感认同。文化体验中心开设书法、剪纸、江苏非遗等课程,并举办春节、中秋等节庆活动,让中华文化在异国校园生动呈现。许多越南学生表示,他们不仅掌握了技术,还真正认识了中国,这正是郑和学院文化使命的体现。
凭借这些成效,学校荣获“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卓越合作伙伴”“国际合作卓越高等职业学校”等荣誉,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也入选江苏省“十四五”国际化品牌专业。
未来,学校将继续推动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和文化链的深度融合,打造“一带一路”沿线职教合作样板工程。到2030年,郑和学院在校留学生规模将稳定在400人以上,拓展至10个专业方向;每年完成3000人次以上培训;输出20门以上双语课程和教材;建设具备示范效应的国际化师资团队,把“江苏职教标准”转化为“国际认可成果”,让“郑和精神”在新时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焕发新活力。
从江苏起航,到越南落地,学校正以郑和学院为纽带,把中国职业教育理念与标准带到海外,把跨越时空的“郑和精神”转化为当下教育实践,为中国职教在国际舞台书写新的时代篇章。
邵从清(作者系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