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聊起A股的“10倍股”,不少老股民都能说出几段回忆——2015年的茅台靠消费升级站稳脚跟,2023年的剑桥科技借着AI算力风口一路翻倍。这些牛股的共同点很明确:既要踩准行业大趋势,自身实力也得够硬。眼看2025年过半,A股在震荡里慢慢透出新机会,有三个赛道特别
聊起A股的“10倍股”,不少老股民都能说出几段回忆——2015年的茅台靠消费升级站稳脚跟,2023年的剑桥科技借着AI算力风口一路翻倍。这些牛股的共同点很明确:既要踩准行业大趋势,自身实力也得够硬。眼看2025年过半,A股在震荡里慢慢透出新机会,有三个赛道特别显眼:既有政策撑腰,又有技术突破,已经显露出“10倍股”的潜在基因。下面就结合最新政策、行业数据和企业财报,跟大家拆解这些赛道的逻辑和值得关注的标的。
一、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吹热“空中蓝海”
要是去年说“打飞的上班”,可能还像玩笑;但2025年,低空经济已经从概念落到了实处,成了今年最有爆发力的赛道之一。政策上先给足了底气:《民用航空法》已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是第一次把低空经济写进国家法律;地方上更积极,全国超七成省市都出了专项扶持政策,从空域审批到基础设施建设,一路开绿灯。
市场规模更是肉眼可见地涨——2023年还只有5000亿元,到2025年预计能冲到1.5万亿元,两年翻三倍的速度,放在整个A股都少见。顺着产业链往下看,上游的飞行器制造和下游的场景运营是最该盯的两个环节。前阵子的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上,近300家企业参展,一下子签了400多单意向订单,其中沃兰特航空跟泰国企业的17.5亿美元跨境订单,直接刷新了行业纪录——这可不是虚的,实实在在说明低空经济的需求已经起来了。
核心标的1:沃兰特航空(未上市)——eVTOL领域的“出海先锋”
在国内做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企业里,沃兰特是少数能实现量产的。它家核心产品“VA-1X”,续航能到300公里,载荷突破500公斤,性能跟国际头部品牌比也不落下风。2025年上半年更猛,新增订单超800架,其中62%是国际订单,海外收入同比涨了3倍。
更关键的是它的“先发优势”:跟中国电科合作接入了“天卫”空管系统,成了国内第一个通过国家级空域安全认证的eVTOL企业。不管是以后的城市空中交通,还是低空物流,它都先拿到了“入场券”。
核心标的2:深谋飞行器(未上市)——技术突破的“隐形冠军”
深谋可能没那么出名,但技术上藏着不少硬活。它家刚发布的“星玲1000H”氢混动力飞行器,能实现1000公斤载荷连续作业6小时——这可是个大突破,之前行业里重载飞行器续航大多超不过4小时,它直接把上限拉高了50%。
翻看下2025年中报,公司营收同比涨了180%,其中45%的订单来自风电巡检,还跟国家能源集团签了三年期服务合同。它自主研发的倾转涵道风扇技术,拿了23项核心专利,在应急救援、物资投送这些场景里,几乎没什么可替代的竞品。
不过得提醒一句:低空经济的短板也明显,现在基础设施还没跟上,比如停机坪、充电桩不够多,可能会拖慢场景落地速度;空域管理机制也还在完善,这些都得慢慢等。
二、新型储能:政策托底的“万亿级机会”
今年储能行业的政策密度,懂行的都知道有多高。国家发改委刚出的《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里明确说,到2027年底,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要达到1.8亿千瓦以上,光直接投资就有2500亿元。2025年是这三年行动的第一年,行业增速预计能保持50%以上,其中电化学储能占比会超80%,妥妥的主力赛道。
更重要的是,储能行业已经从“靠补贴活”变成了“靠市场赚”。现在光储充电站、虚拟电厂这些场景,落地速度特别快。数据能说明问题:2025年上半年,国内新型储能装机量同比涨了72%,工商业储能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也提到了15%以上——能赚钱了,企业自然愿意往里投,行业也就进入了良性循环。
核心标的1:阳光电源——储能系统的“全球龙头”
阳光电源在储能领域的地位不用多说,2025年中报数据很亮眼:储能业务营收98亿元,同比涨65%,占总营收的比重提到了38%。它家的液冷储能系统,全球市场占有率22%——简单说,全球每卖5套液冷储能系统,就有1套是阳光电源的。
今年还中标了“东数西算”工程的4个智算中心储能项目,合同金额超30亿元;海外布局也稳,在欧洲、东南亚市场的份额分别达18%和25%,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基本都能稳住优势。
核心标的2:中科曙光——“算力+储能”的跨界玩家
中科曙光的思路很特别,把AI算力和储能技术揉到了一起,推出的智算中心储能解决方案,能让数据中心能耗降30%以上。对数据中心来说,能耗降一点,利润就多一点,这个方案刚推出来就接到了不少订单。
2025年上半年,它家AI服务器收入占比达35%,其中超过60%的定制机型都搭了储能模块;还中标了江苏、安徽两地的虚拟电厂项目。靠着中科院的技术储备,它在电池管理系统领域有自己的壁垒,毛利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6个百分点——这在竞争激烈的储能行业里,已经很不容易了。
这里也得提个醒:储能行业怕两个问题,一是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要是锂、钴涨价,利润就容易被压缩;二是现在做储能的企业越来越多,可能会引发价格战,这点得留意。
三、半导体材料:国产替代的“攻坚战场”
半导体材料一直是咱们的“卡脖子”领域,2025年终于到了国产替代加速的时候。国家十五五规划里明确,半导体材料国产化率要冲到70%,还会带动3000亿元专项投资。全球市场也在涨,2025年规模能到890亿美元,其中先进封装材料年增速15%,是最亮眼的细分领域。
现在行业的格局很清晰:“高端突破、中端放量”。12英寸硅片、EUV光刻胶这些之前被国外垄断的关键材料,国内企业慢慢能做了。比如沪硅产业、安集科技,已经在细分领域打破了日企的垄断,算是给国产半导体材料撑了腰。
核心标的1:沪硅产业——大硅片领域的“破冰者”
大硅片是半导体的“基石”,之前国内企业做12英寸硅片,良率一直上不去。但沪硅产业今年把12英寸硅片良率提到了92%——懂行的都知道,良率是大硅片的“生命线”,92%已经达到国际主流水平,之前国内企业大多只能做到80%左右。而且28nm节点产品也实现了稳定量产,2025年上半年出货量同比涨了95%。
看财报更清楚:营收28亿元,同比涨78%,高端产品占比从2024年的25%提到了42%。现在它不仅跟中芯国际签了五年供货协议,还进入了台积电供应链测试阶段——能进台积电的供应链,就说明它的产品质量已经得到了国际认可,国产替代的步子走得很稳。
核心标的2:兴森科技——先进封装的“潜力黑马”
先进封装里,ABF基板是个关键部件,相当于高端芯片的“底座”,之前几乎被日企垄断,国内能做出量产线的企业没几家。但兴森科技做到了,建成了2万平方米/月的ABF基板试验线,算是打破了国外的垄断。
2025年中报显示,它家封装基板业务营收涨了120%,占总营收的30%;还跟华为海思合作开发Chiplet封装材料,在3D IC堆叠技术领域拿了47项专利。现在先进封装是半导体行业的大趋势,兴森科技刚好踩在了这个风口上,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
不过半导体材料行业风险也大:一是研发投入高、周期长,可能投了钱还不一定能出成果;二是技术迭代快,要是跟不上最新的技术,之前的产品可能就没用了;三是地缘政治影响大,要是供应链出问题,生产就容易受影响。
结语:10倍股的筛选逻辑与风险提示
回头看2025年这三个潜力赛道,其实都有三个共同点:政策端有明确支持,不是喊口号那种;行业增速超20%,有足够的成长空间;存在千亿级国产替代空间,能靠自己的力量突破。
对咱们普通投资者来说,选牛股可以跟着“赛道-公司-时机”三步法走:选赛道要看政策是不是真金白银支持,比如低空经济有法律护航,储能有专项行动;选公司得盯两个指标:研发投入占比超15%,核心产品市占率能进行业前三;等时机就看行业有没有利空出尽,估值是不是在历史低位。
最后必须强调:没有哪个赛道是稳赚不赔的,技术突破不及预期、政策落地延迟,这些都可能影响企业成长。投资还是得建立长期视角,别盯着短期涨跌,结合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理性布局,这样才能在市场波动里抓住真正的机会。
来源:泉边浣纱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