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选送《南京照相馆》角逐奥斯卡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22:04 1

摘要:电影《南京照相馆》代表中国内地参与第98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的角逐,此抉择本身便蕴含着多重深邃的意义。尽管在最终斩获殊荣的征程中,面临着纷繁复杂的挑战,但这一举措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奖项归属这一表象。

电影《南京照相馆》代表中国内地参与第98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的角逐,此抉择本身便蕴含着多重深邃的意义。尽管在最终斩获殊荣的征程中,面临着纷繁复杂的挑战,但这一举措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奖项归属这一表象。

《南京照相馆》以1937年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为历史背景,却并未陷入传统战争影片惯有的宏大叙事或血腥铺陈的模式。相反,它另辟蹊径,通过一家照相馆内普通民众的微观视角,细腻地展现了在那段历史劫难中个体的艰难抉择与觉醒蜕变。这种“以小见大”的精妙叙事策略,与近年来奥斯卡所钟爱的人文关怀题材(如《西线无战事》《利益区域》)存在着潜在的呼应与共鸣。

影片独具匠心地将“底片”作为平民反抗的有力武器,巧妙地隐喻了记忆与证据所蕴含的强大力量。这种极富象征性的表达,能够轻易地跨越不同文化之间的沟壑,进而引发人们对于历史真相的广泛而深刻的反思。

然而,该影片所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精妙地平衡历史叙事的独特性与国际接受度之间的关系。在日本右翼势力长期矢口否认南京大屠杀这一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倘若影片能够在奥斯卡的舞台上获得认可,那无疑将是对历史修正主义的直接且有力的回击。但不得不指出的是,奥斯卡的评选过程亦受到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美国与日本的同盟关系极有可能成为影片获奖道路上的隐形阻碍。

故而,相较于一味纠结影片的获奖概率,我们更应聚焦于影片能否凭借入围契机,激发全球范围内对这段历史的深入探讨。诚如导演申奥所言,影片英文片名 “Dead to Rights”(铁证如山),本身便是对历史真相的一份笃定宣言。

《南京照相馆》票房突破30亿元,豆瓣评分高达8.7分,如此斐然成绩,充分印证了中国主旋律电影在艺术性与商业性层面所实现的显著进阶。影片的成功,得益于多方的协同合作。从中影集团给予的发行支持,到坏猴子影业赋予的创作活力;从对历史场景的精细复刻,到视听语言的克制运用,无一不彰显着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日趋成熟。这种工业化水准,不仅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坚实基础,更为未来中国电影的 “全球化输出” 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奥斯卡评选绝非单纯的艺术竞技,其中往往掺杂着文化偏好与政治考量。回顾历史,华语影片仅有《卧虎藏龙》获此殊荣,这一现实深刻反映出西方世界对东方叙事存在选择性接纳的倾向。相较于《流浪地球2》所具备的科幻类型优势,《南京照相馆》的历史题材更容易触及意识形态的敏感区域。

故而,倘若影片能够借助奥斯卡这一平台,引发电影行业对中国战争片全新范式(诸如群像刻画、克制美学等)的关注,那么其意义或许远超获得奖项本身。

这部影片最具价值的突破之处在于,它成功打破了传统抗战影片的宣教模式,借助普通人的人性挣扎(例如王传君所饰演的翻译官角色),深刻展现出历史的复杂性。这种秉持“人民史观”的叙事方式,更易于让国际观众理解个体在极端环境下所面临的道德抉择,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影片片尾将历史影像与当下的南京进行对比,更是将个体记忆升华至民族集体记忆的传承层面,与奥斯卡一贯推崇的“人性超越国界”的价值观相契合。

值得留意的是,获奖与否并非衡量文化传播成效的唯一标准。此前,《金陵十三钗》等影片冲击奥斯卡虽未成功,但依然推动了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的关注。

倘若《南京照相馆》能够凭借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契机,进一步拓展在北美及欧洲地区的放映规模,从而让更多海外观众得以直面这段沉重的历史,那么便已然实现了其核心价值——“让世界看见,让我们记得”。这无疑是这部电影最为关键之所在。

对于《南京照相馆》的奥斯卡征程,我们理应怀有理性且具有前瞻性的期待。倘若影片最终获奖,这将成为中国历史题材电影在国际上获得广泛接纳的重要里程碑,充分证明以人性为核心的叙事方式能够穿透政治的重重壁垒;倘若未能获奖,其成功入选奥斯卡本身便已是对中国电影艺术水准的高度肯定,并且有可能激励更多创作者投身于历史题材的创新表达探索之中。

这部影片的真正胜利,在于它以一种冷静且深刻的方式,将一段民族伤痛呈现在全球视野之下,同时警醒世人:历史的暗房终将显露出真相,而艺术的使命便是守护那些险些被岁月遗忘的珍贵“底片”。

来源:小范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