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韵融墨 书画呈真——当代艺术家刘云泉作品选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01:08 1

摘要:刘云泉先生,号鲶公,蜀地射洪洋溪镇人,此地乃初唐诗人陈子昂故里,文风浸润千载。先生幼承斯土灵秀,艺术之愫早植心田;及长负笈四川美术学院,先入附中打基,后攻本科版画专业,兼修书法,自此与笔墨结下不解之缘。数十载深耕艺海,他终以碑学书法立名当代,兼擅丹青,成书画双

刘云泉

1943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射洪县洋溪镇。

1960年至1970年在四川美术学院附中、本科绘画系版画专业攻读。

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第三至七届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文联常务委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

曾参加全国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届书法篆刻展览,参加多次国际艺术展和应邀作交流访问。

曾荣获中国书协“中国书法艺术荣誉奖”。国家一级美术师。


刘云泉先生 碑骨融墨韵 书艺焕新声

刘云泉先生,号鲶公,蜀地射洪洋溪镇人,此地乃初唐诗人陈子昂故里,文风浸润千载。先生幼承斯土灵秀,艺术之愫早植心田;及长负笈四川美术学院,先入附中打基,后攻本科版画专业,兼修书法,自此与笔墨结下不解之缘。数十载深耕艺海,他终以碑学书法立名当代,兼擅丹青,成书画双绝之境,其书守碑学本真又融己意,其画含笔墨筋骨且富生活意趣。

上世纪求学美院之时,画坛多重西法造型,传统书法尚处边缘。然先生独钟碑帖,得黄原先生点拨后,尤嗜《爨宝子碑》《爨龙颜碑》“二爨碑”之古拙气象。他日夕临池,心摹手追,于碑刻之斑驳肌理、奇崛结构间深究汉魏书法真髓;同窗多耽于绘事,他却坚持书画并修,版画的黑白审美与线条锤炼,反为书法积累独特养分。毕业之际,其爨体书作已显锋芒,笔力沉劲、结体奇崛,师长叹服:“此子于碑学一道,有过人之慧。”

毕业后,先生历任四川省文化厅艺事、《四川画报》美编,案牍冗繁却未辍临池之功。八年美编生涯,他于版式设计中悟构图之理,反哺书法疏密布局;于黑白版画中炼线条之劲,增益笔墨苍劲质感。1981年,先生调入四川省书法家协会,自此专事书艺,后历任中国书协理事、评审委员,川省书协驻会副主席,主持艺事之余倾力培育后学,推动碑学传承。其书作首参全国首届群众书法大赛,以爨体书鲁迅诗句,骨力洞达、古意盎然,一举夺魁,“二爨书法国内一绝”之誉自此传开,此后作品更连入全国第一至八届书法篆刻展,声名远播。

先生书艺,取法高古而不泥古。初习颜真卿,得浑厚端庄之基;后浸淫北朝碑刻,于《嵩高灵庙碑》《张猛龙碑》中取奇崛之势,尤精“二爨”,融其稚拙与雄健,创“以奇为正、以偏得中”之境。观其书作,线条如屈铁盘丝,刚劲中含韧性;结体欹侧相生,看似散漫却藏章法,拙中见巧,烂漫天真。《行书自作诗轴》笔势流转间存碑刻筋骨,《爨体联语》字字如古松倒悬尽显苍劲,先生尝言:“碑学之妙,在‘真’不在‘巧’,当于斑驳处见精神,于生涩处求韵味。”

虽以书名世,先生丹青造诣亦深。早年习版画的黑白审美融入水墨创作,尤重“以书入画”——画竹则以书法笔意写竿,瘦劲挺拔;绘山水则以碑刻线条勾皴,骨格分明。其田园小品《锄园蔬果图》,寥寥数笔,墨色干湿浓淡间满是生活意趣;近年所作《巴山蜀水图》,多自写生而来,丛峦叠嶂中见章法,杂木荒烟里藏生机,有“樵夫耕者,出入画屏”之妙。书画同源在他笔下尽显:画中见书骨,书中含画境,恰合苏东坡“骨气深稳、精能之至反造疏淡”之旨。

生活中的先生,率真随性,超脱世俗,书画圈称“怪才”。他居成都城郊“锄园”,自号“龟居”主人,日则劳作、品茗、临帖,夜则读书、属文、作画,以“命注以笔为痴,生究造句为悦”自况。年过古稀更显旷达,谓“当重返幼稚园,嬉笑怒骂间取舍由我”,艺事亦随心境愈见天真烂漫。2021年,《云中相知》书画展亮相中国美术馆,八十余幅作品书则碑骨融情、画则水墨含诗,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评曰:“其书拙中见巧,画平中有奇,尽得自然与诗情。”

当今书坛,先生之碑学实践,实为传统书法现代转型之典范。他以碑为基,以笔为魂,于斑驳碑文中掘精神,于笔墨流转间焕新声,为后学指明“守正创新”之径。其艺如蜀中山水,雄奇中含灵秀;其人如案上清茶,淡泊中见真味。先生之影响,不止于书坛画苑,更在以艺载道传承中华文脉,其墨韵碑骨,必将绵延后世,为传统艺术发展开辟更广远天地。


作品欣赏

来源:亮津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