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蝙蝠,多数人第一反应是“躲远点”——漆黑夜里的飞行动物,浑身裹着细密的毛,还总跟“病毒”挂钩。可在越南少数家庭里,蝙蝠却能端上餐桌,从褪毛处理到熬成浓汤,整个过程让外人看得头皮发麻,也引发了全网热议:“这真的能吃吗?”
提起蝙蝠,多数人第一反应是“躲远点”——漆黑夜里的飞行动物,浑身裹着细密的毛,还总跟“病毒”挂钩。可在越南少数家庭里,蝙蝠却能端上餐桌,从褪毛处理到熬成浓汤,整个过程让外人看得头皮发麻,也引发了全网热议:“这真的能吃吗?”
不是街头商贩的猎奇售卖,而是藏在越南部分农村家庭里的“特殊饮食”。在越南北部一些村落,至今仍有少数家庭保留着吃蝙蝠的习惯,他们不觉得这是“危险食材”,反而认为蝙蝠肉质紧实、能“滋补身体”。有去过当地的游客,偶然拍到过这样的场景:清晨时分,农户家的院子里,有人正戴着橡胶手套处理蝙蝠——先把蝙蝠放进热水里焯烫,褪去表面的短毛,再剪开腹部去除内脏,清洗干净后切成小块,要么跟姜片、香料一起爆炒,要么加草药熬成乳白色的汤。
“我奶奶说,喝蝙蝠汤能治咳嗽,冬天喝了不感冒。”当地一位年轻人曾在社交平台分享,小时候被迫喝过一次蝙蝠汤,“汤里有股奇怪的腥味,咽下去的时候差点吐出来,现在再也不会碰了。”如今,越南多数年轻人对吃蝙蝠的行为很排斥,只有部分老一辈还坚守着“传统”,觉得这是祖辈传下来的“养生方”。
可科学早就给这种“传统”敲响了警钟——蝙蝠是公认的“病毒蓄水池”,身上携带了至少100种致命病毒,包括埃博拉病毒、尼帕病毒、SARS相关冠状病毒等。这些病毒不会让蝙蝠生病,却能通过接触、食用等方式传给人类。世卫组织曾多次提醒:食用蝙蝠等野生动物,是引发人畜共患病的重要原因,一旦病毒跨物种传播,可能引发不可控的疫情。
早在2018年,印度尼西亚就曾因食用蝙蝠爆发过尼帕病毒疫情,导致数十人死亡;2020年,全球疫情也让“远离野生动物”的观念深入人心。可即便如此,仍有少数人抱着“侥幸心理”,觉得“吃了这么多年都没事”。可风险从来不会因为“习惯”就消失,一次疏忽,可能就会让病毒找上自己和家人。
看着越南家庭厨房里处理蝙蝠的画面,不少网友直言“不敢看,更不敢吃”:“光是想到蝙蝠身上的病毒,就浑身难受,怎么还能下口?”“所谓的‘滋补’,根本抵不过健康风险,这不是勇敢,是拿命赌!”也有人感慨:“传统饮食文化可以尊重,但涉及生命安全的‘传统’,真的该改改了。”
其实,不是要否定所有地方习俗,而是要分清“传统”和“风险”的边界。蝙蝠的价值从不是“食材”,而是生态系统里的“益虫”——它们能消灭大量害虫,帮助植物传播花粉。把蝙蝠端上餐桌,既威胁自身健康,也破坏了生态平衡。
最后想问大家:如果有人告诉你“蝙蝠汤能滋补”,你会尝试吗?面对可能存在风险的“传统饮食”,你觉得该坚守还是放弃?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来源:探索纪录故事的小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