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育钻石是在实验室高温高压环境中,人工制造出的多结晶钻石,在成分、外观、光学性质等方面与天然钻石几乎一致。相比于天然钻石动辄数万元的高价,培育钻石一克拉一般在1000元左右。然而,记者发现,在不少电商平台和网络直播间里,出现了大量标价一两百元的培育钻石,这些低
转自:央视财经
培育钻石是在实验室高温高压环境中,人工制造出的多结晶钻石,在成分、外观、光学性质等方面与天然钻石几乎一致。相比于天然钻石动辄数万元的高价,培育钻石一克拉一般在1000元左右。然而,记者发现,在不少电商平台和网络直播间里,出现了大量标价一两百元的培育钻石,这些低价培育钻石是真的吗?
“层层把控、百里挑一”并附带权威证书的高品质培育钻石一克拉仅需165元。
2克拉带证书银戒托的培育钻石首单只要98元。
在不少电商平台上,搜索培育钻石,就可以看到图片精美并带有各种鉴定证书的钻石饰品,便宜的不过几十元。
目前国内培育钻石主产地为河南,而记者发现,部分店铺和直播间虽然都号称是“河南培育钻”,但发货地址却是山东或江苏,不少店铺月销量过万单。此外,许多商品的介绍页面上都写着钻石戒托的材质是925纯银。目前白银价格在每克10元左右,以此来算,仅仅是3.5克戒托的原材料成本就在35元左右,占售价的三分之一。
所谓的钻石戒指是真的吗?记者在网络上购买了两枚培育钻戒,其中一家的发货地是江苏东海县,而记者来到东海县寻找一两百元的培育钻石时,得到的却是不同的答案。
江苏东海某商户:培育钻一克拉白色的、圆形是680元,200多元、300多元,100%是假的。正常网上卖带证书的一克拉培育钻最少在1000元左右,一克拉培育钻的工费都要200多元。
当记者咨询商户,为何直播间销售的培育钻石不到200元,还附有鉴定证书时,不少商户隐晦地表示不方便去讲。
江苏东海某商户:在网上卖100多元肯定是假的,不可能是培育钻石,如果说是培育钻肯定是假的。
江苏东海某商户:反正我们不做假证书,外面有没有假证书,不好评判。
部分直播间混淆概念 “莫桑石”被包装成“培育钻”
既然真正的培育钻石,一克拉的价格往往要卖到上千元。那么网上这些晶莹剔透,有着类似钻石切割工艺的产品究竟是什么?它们的鉴定证书又是怎么来的?
在江苏东海,记者看到不少店铺都在销售“莫桑石”首饰。记者了解到,莫桑石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碳化硅晶体,和钻石成分并不同。由于硬度和色泽接近钻石,莫桑石被切割成了类似钻石的57面体,并广泛用于制作戒指或项链等饰品。商户坦言,为了提升销量,线下往往会称它为“莫桑钻”。
商户告诉记者,这些批发价在60元上下的银戒托莫桑石戒指,在不少直播间被包装成“培育钻石”售卖。
记者:那网上说的培育钻就是莫桑钻吗?
江苏东海某商户:对,没有真的。
记者深入调查发现,除了莫桑石,许多直播间还会用成本更低的“合成立方氧化锆”来冒充培育钻石。
广西梧州是全球最大的合成立方氧化锆加工基地。在当地的珠宝市场里,商户告诉记者,这里主要销售的是按照钻石切割工艺加工的合成立方氧化锆,品质较低的一克拉只要0.5元。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商户还明目张胆表示无需将产品送去鉴定机构,他们自己就能制作鉴定证书。不仅如此,他们还能将假证书编号用激光打在产品腰围上,塑造出钻石的特别标识——腰码。而在网络平台上,各类打着“国家实验室认可”“国家计量认证”等权威标识的证书也仅需几元就能买到。
记者检测:低价“培育钻石”实为“合成锆石” 纯银戒托并不纯
调查中记者发现,冒充培育钻石的既有20元一克拉的莫桑石,也有0.5元一克拉的合成立方氧化锆。那么消费者应当如何区分?如何维权?
在浙江杭州黄金珠宝饰品质量检验中心,工作人员将记者在直播间内购买的两枚单价在150元的号称是培育钻石的戒指进行了检测。
浙江黄金珠宝饰品质检中心主任 严雪俊:这两个戒指目前我们通过珠宝的检测,结论两个戒指都是合成立方氧化锆。
不仅如此,商户宣称的925纯银戒托,经过检测后发现,其中一枚戒托是成本仅为几元的铜合金镀银,而另一枚戒托,则是容易导致佩戴者皮肤过敏的镍合金,完全不含银。
浙江黄金珠宝饰品质检中心主任 严雪俊:戒托都不是银的,有一个是表面镀银,有一个是完全没有银,加工也是比较粗放式的。
记者了解到,这两枚戒指的生产成本都不到3元,属于较为劣质的仿品。业内人士表示,莫桑石和合成立方氧化锆价格较低,甚至不到培育钻石的1%,因此工厂的切割加工工艺往往比较粗糙。消费者可以通过放大镜,看珠宝表面的切面是否对称来检验。此外,虽然部分直播间附送的假鉴定证书有二维码,但用手机扫码后通向的往往是山寨的鉴定机构网站。
记者发现,目前,仅在黑猫投诉网站上,就有大量消费者就“购买到假培育钻石”向商家和电商平台维权。法律人士表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
北京中闻(上海)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 张玉锋:我认为这是对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的侵害,如果金额比较小,比如5万元以下,主要是民事赔偿,如果累计制假售假金额达到5万元以上,可能会涉及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罪。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