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中医药著作简介—元朝时期(105—1)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04 22:44 1

摘要:元朝(1271—1368年),铁木真也被称为“成吉思汗”先后灭了西辽、西夏、金朝、大理等国,于1206年建国,到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又称蒙元、皇元,1279年灭了南宋流亡政权,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也是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的元朝。

【历史小知识】元朝(1271—1368年),铁木真也被称为“成吉思汗”先后灭了西辽、西夏、金朝、大理等国,于1206年建国,到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又称蒙元、皇元,1279年灭了南宋流亡政权,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也是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的元朝。历经97年,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结束。

【导言】上期桃花岛陈药师介绍了历朝历代医药著作简介之元代孙允贤的《医方大成》;本期介绍元朝时期的中医药著作之朱震亨的《格致余论》、《丹溪心法》;

(一O五)元朝时期(公元1271—1368年)中医药著作简介
1、《格致余论》内容简介

《格致余论》是元代医学家朱震亨(字彦修,名丹溪)于公元1374年撰写的元代医学领域一部重要的医学论文集,朱氏精研医理,取“格物致知” 之意作为书名。(桃花岛陈药师按:格物致知语出《礼记•大学》里“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而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全书1卷,共收朱震亨医论42篇,涉及内容相当广泛,篇次排列没有规律,颇有随笔杂记之韵味,如果不拘原书篇序而按所论内容分类,则大致内容有:
一、论养生:有“饮食色欲箴”、“养老论”等;
二、论生理病理:有“受胎论”、“阳有余阴不足论”等;

三、论诊断:有“涩脉论”、“治病先观形色然后察脉问证论”等;

四、论治则:有“治病必求其本论”、“大病不守禁忌论”等;

五、论具体病证:有“痛风论”、“疟论”等;

六、论具体方药:有“脾约丸论”、“石膏论”等。
另外,还有其他杂论数篇。作者着重阐述“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百病多因痰作祟”及“独宿而淡味”等理论, 指出正常相火虽为人身动气,但若因物欲妄动,则可成为贼邪,认为痰为津液停聚而成,可随气升降,流窜经络,导致多种病症,要通过节制色欲、清淡饮食来保护阴精;并强调观形察色,切脉问证,在治疗上主张运用滋阴降火、养血、清热及理气、祛痰、祛瘀等方法,做到治病求本。书中对痛风、痢疾、疟疾、鼓胀等30余种杂病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辨证论治原则。

作者编写《格致余论》的初衷正如他自己序中所言:“震昌不揣芜陋,陈于编册,并述《金匮》之治法,以证《局方》之未备,间以己意附之于后,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一事,故目其篇曰《格致余论》。”

朱震亨的学说深受宋代理学“格物致知”思想影响,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明代医家如王纶在《明医杂著》中赞朱氏理论是“发前人所未发”; 明代医家戴思恭(编者按:朱震亨的徒弟)继承并发展朱震亨学说,称其“补偏救弊,有功于医学”; 而清代医家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则推崇朱震亨的滋阴法为“治虚损之要诀”;但也有医家认为朱氏有矫枉过正之嫌,如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批评其理论偏颇,主张“阳非有余,阴常不足”,提倡温补元气,形成“温补派”与“滋阴派”的学术对立。尽管朱氏理论学术上有争议,但多数学者普遍肯定了《格致余论》在中医理论发展中的创新性,他推动了金元医学的学术争鸣,并为温病学派提供了思想基础。

2、《丹溪心法》内容简介

《丹溪心法》也是元代著名医学家朱震亨及其学生程充于公元1481年整理编撰的一部历史上重要的中医经典综合性医书著作,全书共五卷,各种内科杂病60多种,收录方剂500余首。其主要内容有:

一、前言部分:包括序、十二经见证、不治已病治未病、亢则害承乃制、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能合色脉可以万全以及治病必求于本等篇章。

二、卷一:包括中风、中寒、中暑、中湿、瘟疫、火等篇章。

三、卷二:包括癍疹、疟、痢、泄泻、燥结、霍乱、痰、哮喘、喘、咳嗽、劳瘵、吐血、咳血、呕血、咯血、衄血、溺血、下血等篇章。
四、卷三:包括肠风脏毒、痔疮、漏疮、脱肛、呕吐、恶心、欬逆、翻胃、吞酸、痞、嘈杂、伤食、疸、水肿、鼓胀、小便不通、小便不禁、关格、淋、赤白浊、梦遗(附精滑)、消渴、发热、恶寒、自汗、盗汗、补损、六郁、内伤、积聚痞块、脚气等篇章。

五、卷四:包括痿、厥(附手足十指麻木)、痓、痫、癫狂、惊悸怔忡、健忘、痛风、疠风、缠喉风喉痹、头风、头眩、头痛、眉眶痛、心脾痛、胁痛、腹痛、腰痛、疝痛、耳聋、鼻病、眼目、口齿、破滞气、附脾胃、瘿气、跌扑损伤、破伤风、诸疮痛、痈疽、疔、疬、金汤疳癣诸、妇人、崩漏、带下、产前、产后、子嗣、小儿、痘疮、论倒仓法、论吐法、救急诸方、拾遗杂论、秘方等篇章。
书中方剂至今仍广泛用于治疗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慢性胃炎等病症,如书中记载的经典方剂如二陈汤、越鞠丸、大补阴丸等,至今仍是中医临床常用方。清代医家汪昂在《医方集解》中评:“丹溪诸方,简而有效,深得制方之妙。”

《丹溪心法》最早初刊于1481年(明代成化十七年),现存主要版本包括明成化本、万历本及清代《四库全书》本。

嘉靖年间学者蒋奎在重刻《丹溪心法》序中说:“暇日取丹溪先生心法读之,至其始疑于陈裴之学,终悟于罗氏之传。资诵习而造其精,所以其术集诸贤之大成而升《素问》、《难经》之堂奥也。”

大明成化精刻【丹溪心法】

【作者朱震亨简介】

朱震亨(公元1281—1358年),男,字彦修,名丹溪(编者注:因他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叫“丹溪”,所以后世学者尊他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元代著名医学家,元代婺州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更是中医界“滋阴派”的创始人。因其医术高明,疗效如桴鼓,常有服一灵药就病好,不必再诊的故事,所以人们称其为“朱一贴”、“朱半仙”等。


朱震亨自幼聪明好学,从小立志于仕途,戴九灵写《丹溪翁传》传记时称“翁自幼好学,日记千言”。当他听说理学家朱熹四传弟子许谦(字文懿)在八华山讲道,就前往拜谒许公,并师从许谦(字文懿)研习儒学。他30岁时,因母亲患脾疼之疾,众医束手无策,于是他遂立志学医,开始研读《灵枢》、《素问》、《伤寒论》等经典古医籍,为求医道真谛,他不辞辛劳,辗转浙、苏、皖三省访求名师,45岁时他“三顾罗氏堂”最终感动罗知悌(注:字子敬,世称太无先生),并“即授以刘(即刘完素)、张(即张从正)、李(即李杲)诸书,为之敷扬三家之旨,而一断于经”,在跟随罗知悌学习医术一年余,尽得其妙旨,医术大进,戴九灵称其“数年之间,声闻顿着”。

朱震亨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朱震亨尝曰:“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天行,本也;辞,从而生者也。苟见枝叶之辞,去本而末是务,辄怒溢颜面,若将浼焉。”也因为朱震亨的医学成就及医德品质,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被后世并列为“金元四大家”。

朱震亨著作颇丰,著有《格致余论》、《丹溪心法》、《金匮钩玄》、《局方发挥》、《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医学著作。
【桃花岛陈药师评价】朱震亨先生以儒学入医道,融百家之长而开滋阴一脉,其“阳有余阴不足”之论如暗夜明灯,破前代辛燥之弊,他悬壶济世,名垂杏林,他的医术如庖丁解牛,精准入微;他的医德若松柏立霜,高洁不渝,实仍为中医史上一座巍峨丰碑,其仁心妙术与学术光芒,至今仍烛照杏林,永耀医道苍穹。桃花岛陈药师有诗赞之:
文脉丹溪绕故园,悬壶济世化春暄。
幼通千字追朱子,母病三秋叩杏垣。
罗氏门中承妙术,相火论里溯真源。
半仙一帖回天手,犹护人间草木蕃。

朱震亨画像

来源:福建桃花岛陈药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