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岁晚期肠癌化疗无效!基因检测揪出 “隐藏王牌”,免疫治疗结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00:01 1

摘要:近年来,结直肠癌正悄然撕下 “老年病” 的标签,越来越多年轻人被早发性结直肠癌(EOCRC,50 岁前确诊)缠上。有研究预测,到 2030 年,20-24 岁人群早发性肠癌发病率将比现在暴涨 90%,35-49 岁人群也将上升 27.7%。更令人揪心的是,不少

近年来,结直肠癌正悄然撕下 “老年病” 的标签,越来越多年轻人被早发性结直肠癌(EOCRC,50 岁前确诊)缠上。有研究预测,到 2030 年,20-24 岁人群早发性肠癌发病率将比现在暴涨 90%,35-49 岁人群也将上升 27.7%。更令人揪心的是,不少年轻人确诊时已达晚期,治疗难度骤增。

但 45 岁的早发性肠癌患者张先生,却上演了一场绝境逆袭:肿瘤转移且化疗完全失效的他,凭借基因检测找到关键突变,通过免疫治疗实现 2 年 “无癌” 状态,连血液中肿瘤的微小痕迹(ctDNA)都检测不到。这个案例藏着的抗癌密码,正为无数患者点亮希望。

从腹痛到晚期转移,两次治疗接连受挫

张先生此前只有乳糖不耐受的小毛病,身体一向不错。可就诊前 5 周,右下腹痛、胀气、进食不适等症状突然袭来,他起初以为是肠胃消化问题,直到症状加重才就医 —— 这一拖延,让病情已相当严重。

确诊即陷困境:8cm 肿瘤 + 中高恶性程度

全科医生触诊发现,张先生右下腹部有可触及且能看见的肿块。腹部 + 盆腔增强 CT 显示,盲肠存在 8cm 肿瘤,肠系膜淋巴结已出现转移,还可能侵犯了腹壁肌肉。结肠镜检查和病理活检进一步确认:这是 “中低分化腺癌”。

“中低分化” 意味着癌细胞恶性程度偏中高 —— 高分化癌细胞接近正常细胞,恶性程度低;低分化癌细胞形态紊乱,进展极快。更糟的是,免疫治疗初筛结果也不乐观:错配修复(MMR)蛋白全部完整,属于 “微卫星稳定(MSS)” 型,而以往经验显示这类肠癌对免疫治疗反应普遍较差;PD-L1 肿瘤比例评分(TPS)

化疗之路:有效又失效的 “过山车”

医生先采用肠癌常用的 FOLFOX 方案(氟尿嘧啶 + 亚叶酸钙 + 奥沙利铂)进行新辅助化疗,目的是缩小肿瘤为手术创造条件。2 个月后复查传来好消息:肿瘤和转移淋巴结明显缩小,癌胚抗原(CEA)从高值降至 2.3ng/mL(正常参考值

随后的 “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 + 大网膜切除术” 很顺利,切缘也未发现癌细胞。可术后 3 天的 CT 复查给了所有人沉重一击:肝脏出现新的转移病灶,病情直接进展至晚期(IV 期)。

针对晚期病情,医生换用更强化的 “FOLFOXIRI + 贝伐珠单抗” 方案 —— 在 FOLFOX 基础上加用伊立替康,搭配抗血管生成靶向药贝伐珠单抗帮助化疗药抵达肿瘤。但 3 个周期后,张先生腹痛加重,CT 显示肝脏转移灶增大增多,CEA 更是从 2.3ng/mL 飙升至 145.7ng/mL,化疗完全失效。

基因检测破局:POLE 突变打开免疫治疗大门

就在治疗陷入绝境时,医生建议对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进行全面基因检测。这一步,成了张先生抗癌路上的关键转折,检测结果揪出了三个核心信息:

高 TMB:肿瘤自带 “坏人标签”

张先生的肿瘤突变负荷(TMB)高达 87.9 个突变 / 兆碱基。要知道,正常肠癌 TMB 普遍较低,超过 10 个突变 / 兆碱基就属于 “高 TMB”。高 TMB 意味着肿瘤细胞 DNA 错误极多,会产生大量 “异常蛋白(新抗原)”,就像给肿瘤贴上了显眼的 “坏人标签”,更容易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POLE 突变:“DNA 纠错员” 失灵的关键

检测发现的 POLE 基因突变,更是解开了高 TMB 的谜团。POLE 基因负责编码 “DNA 聚合酶 ε”,这个酶就像身体的 “DNA 纠错员”,能修复 DNA 复制时的错误。一旦 POLE 基因突变,“纠错员” 就会失灵,DNA 错误不断累积,最终导致 TMB 飙升。

更重要的是,医学研究证实,POLE 突变的肿瘤对免疫治疗反应极佳,即便 PD-L1 表达低,也可能取得好疗效。而这类突变在结直肠癌中虽发生率仅 0.3%-0.7%,却多发生在像张先生这样的年轻男性早发性患者中,且肿瘤常位于右半结肠(如盲肠)。

伴随突变:提示复杂但不影响核心方案

检测还发现了 BRAF p.D594G 和 PIK3CA p.R88Q 突变,这都是肠癌常见突变,但结合病情,治疗核心仍聚焦在 “POLE 突变 + 高 TMB” 带来的免疫治疗机会上。

免疫治疗 “过山车”:ctDNA 识破 “假进展”

基于基因检测结果,医生决定启动免疫治疗,但过程远比想象中曲折,一场 “指标与疗效的博弈” 就此展开。

单药初试:指标上升引恐慌

医生首先使用帕博利珠单抗(PD-1 抑制剂),这类药物能 “松开免疫系统刹车”,让免疫细胞攻击肿瘤。可用药后复查发现,CEA 持续上升,血液中 ctDNA(肿瘤细胞脱落的基因碎片)也跟着升高。患者和家属难免担忧:难道免疫治疗也无效?但医生提出了一个关键猜想 —— 可能是免疫治疗特有的 “假进展”。

关键认知:“假进展” 不是真失效

免疫治疗与化疗的起效逻辑截然不同:化疗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起效后肿瘤会快速缩小;而免疫治疗是 “唤醒免疫细胞”,这个过程中大量免疫细胞会聚集在肿瘤周围,可能让 CT 显示肿瘤 “变大”、肿瘤标志物暂时升高,但实际肿瘤细胞已在被攻击。这种 “看似进展、实则有效” 的情况,就是 “假进展”。

双免疫出击:ctDNA 成 “金标准”

考虑到单药效果未达预期,医生将方案调整为 “纳武利尤单抗 + 伊匹木单抗” 双免疫组合 —— 前者抗 PD-1,后者抗 CTLA-4,二者机制互补,能更强力激活免疫系统。2 个周期后复查出现了矛盾的结果:

坏消息是,CT 显示肝脏病灶更大,CEA 升至 183.4ng/mL,从影像和常规指标看病情 “加重”;好消息则是,ctDNA 水平 “断崖式下降”。这一结果直接证实了 “假进展”:CT 上 “变大” 的病灶里,更多是免疫细胞而非活肿瘤细胞,血液中肿瘤碎片减少,说明免疫治疗已在起效。

后续随访更发现,CEA 下降比 ctDNA “慢半拍”,这提示在免疫治疗中,ctDNA 比 CEA、甚至 CT 影像更灵敏,能更早判断疗效。

副作用管理:从肝炎到 2 年无癌

双免疫治疗虽有效,却引发了 3 级免疫介导性肝炎 —— 这是免疫治疗常见副作用,因免疫系统激活后 “误伤” 正常肝细胞。医生立即停用伊匹木单抗,用激素控制肝炎,将方案调整为副作用更温和的纳武利尤单抗单药维持治疗。患者还加服大和米蕈作为补充,这种物质被研究证实可作为生物调节剂,增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且至今未报告不良事件。

调整后效果持续向好:1 个月后 CEA 降至 38.4ng/mL,随后逐步回归正常;维持治疗 2 年时,CT 显示肝脏转移灶完全消失,血液中 ctDNA “清零”—— 意味着身体内几乎没有活跃肿瘤细胞,达到 “临床无癌” 状态。

早发性肠癌患者必看:3 个改写命运的关键启示

张先生的逆袭绝非偶然,更给早发性结直肠癌患者(尤其是晚期患者)带来了三大关键指引:

1. 别被 MSS、PD-L1 低表达 “劝退”

以往认为 “MSS 型肠癌对免疫治疗不敏感”“PD-L1 低不适合免疫治疗”,但张先生的案例打破了这一常规。核心在于 “POLE 突变 + 高 TMB” 这两个 “强预测指标”。因此,即便初筛结果不理想,也应做全面基因检测,排查这些 “隐藏优势”。

2. 免疫治疗遇 “进展” 先查 ctDNA

若免疫治疗中出现 CT 病灶变大、CEA 升高,不必过度恐慌。建议每 1-2 个月监测 ctDNA:真进展时 ctDNA 会持续升高,假进展则会下降或先升后降。结合多指标综合判断,才能避免错过有效治疗。

3. 全面基因检测是 “必修课”

早发性肠癌与晚发性肠癌有显著差异:前者更易出现 POLE、BRAF 等特殊基因突变,且多数无家族史(如张先生为散发性病例),必须通过基因检测找到精准方向。目前基因检测可覆盖 MSI、TMB、RAS、HER2 等靶点,不同靶点对应不同方案:

RAS 野生型:可使用西妥昔单抗、帕尼单抗等抗 EGFR 靶向药;

HER2 阳性:可使用曲妥珠单抗等抗 HER2 药物;

POLE 突变 / 高 TMB:可尝试免疫治疗。

结语:精准医疗让早癌不再可怕

从 45 岁确诊晚期、化疗无效,到依靠基因检测和免疫治疗实现 2 年无癌,张先生的故事印证了癌症治疗的发展方向 —— 从 “一刀切” 的化疗,迈向 “精准匹配” 的靶向与免疫治疗。

如今,早发性结直肠癌发病率虽在上升,但治疗手段也在不断革新。正如结直肠癌治疗中,早期可通过手术根治,中晚期可采用手术、化疗、靶向、免疫等综合方案,只要不放弃,主动配合完成基因检测等关键检查,就有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 “抗癌王牌”,拥抱长期生存的希望。

来源:宣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