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17岁少年站在6178米雪山之巅!争议炸了:拿命冒险?还是成长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8 00:00 1

摘要:雪粒裹着寒风砸在冲锋衣上,发出细碎的“噼啪”声。17岁的西安少年小杨(化名)摘下防风镜,指尖冻得发僵,却死死攥着一面印着“少年无畏”的小旗——脚下,是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主峰,云海在他脚下翻涌,远处的雪山尖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

雪粒裹着寒风砸在冲锋衣上,发出细碎的“噼啪”声。17岁的西安少年小杨(化名)摘下防风镜,指尖冻得发僵,却死死攥着一面印着“少年无畏”的小旗——脚下,是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主峰,云海在他脚下翻涌,远处的雪山尖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

当他把登顶照片发到社交平台时,评论区瞬间“炸”了:有人赞他“少年英雄,活成了很多人不敢的样子”,也有人怒斥“拿生命博眼球,父母太不负责任”。一场关于“青少年高海拔登山值不值得”的争议,像雪山的风暴一样,迅速席卷全网。

不是“一时冲动”:半年准备,藏在“冒险”背后的严谨

很多人以为,17岁少年登6000多米雪山,是一时脑热的“任性之举”。但小杨的登山日记里,藏着不为人知的细致——这场“挑战”,他准备了整整半年。

“第一次跟爸爸说想登玉珠峰时,他把我骂了一顿,说‘你知道6000米意味着什么吗?高反能要命’。”小杨笑着回忆,那天他没反驳,而是默默列了一张“登山准备清单”。从那天起,每天清晨5点,西安的公园里多了个跑步的身影:一开始5公里,慢慢加到10公里,最后能背着10公斤沙袋跑完全程;周末泡在登山俱乐部,跟着教练学搭帐篷、用冰镐、识别高反症状,连如何在暴风雪中判断方向都练了几十遍。

“我知道玉珠峰是昆仑山东段最高峰,虽然是入门级高海拔雪山,但每年都有因准备不足被困的人。”小杨说,他特意找了有10年高海拔登山经验的向导团队,提前一周到格尔木适应海拔,出发前还做了全面的身体检查,“我不是想‘找死’,是想试试自己能扛住多大的难”。

登山过程比想象中更残酷。抵达海拔5800米的突击营地时,小杨突然开始头痛、恶心,血氧饱和度降到了80%(正常成年人约95%以上)。向导让他放弃,他却咬着牙吸了半小时氧,喝了点热粥,“再等等,我能行”。第二天凌晨3点冲顶时,雪越下越大,能见度不足5米,他跟着向导的脚印一步步挪,鞋底粘满冰碴子,每走一步都要先稳住重心——就这样走了5个小时,终于看到了主峰的标志。

争议两极:“是勇敢”还是“拿命赌”?前有不幸遇难者!

小杨的登顶视频火了之后,评论区很快分成了两派,吵得不可开交。

支持的声音里,满是对少年勇气的认可。“现在很多17岁孩子还在熬夜打游戏、抱怨作业多,他却敢去挑战雪山,这种毅力太难得!”一位网友的评论获赞超10万;还有家长留言:“我儿子和他同岁,连独自坐火车都怕,小杨的经历不是‘冒险’,是最好的成长课——他学会了规划、坚持,还懂了敬畏自然,这些比课本知识有用多了。”

反对的声音则直指“风险”,字字戳心。“17岁身体还在发育,高反对心脏、肺的伤害是不可逆的!万一出事,父母哭都来不及!”有网友翻出往年案例:2021年,一名16岁少年在登四姑娘山时突发严重高反,虽被及时救援,却留下了肺部后遗症;还有人质疑家长:“把孩子往危险里推,到底是满足孩子的愿望,还是想靠‘少年登山家’的名头博关注?”

甚至有资深登山爱好者站出来“泼冷水”:“玉珠峰虽然入门,但6000米以上的雪山,任何意外都可能致命——暴风雪、冰裂缝、突发高反,哪怕是专业登山者都要敬畏,一个17岁孩子,就算有向导,风险也比成年人高得多。”

专业视角:不是“能不能登”,而是“怎么登”

这场争议的核心,从来不是“青少年该不该登高海拔雪山”,而是“如何在安全前提下,引导孩子的冒险欲”。

“很多人把‘冒险’和‘鲁莽’画了等号,其实不是。”国家一级登山运动员、拥有20年高海拔登山经验的李教练告诉记者,判断青少年能否登6000米级雪山,关键看三点:身体条件、准备程度、团队专业性。“小杨的情况里,他提前半年系统训练,有专业向导团队陪同,还做了充分的高海拔适应,这些都降低了风险。但如果是没训练过、临时组队、甚至独自登山的孩子,绝对不建议——高海拔不会因为你年轻就手下留情。”

在心理学家看来,青少年的“冒险欲”是正常的成长信号。“16-18岁是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期,孩子会通过挑战来证明‘我能行’,这是心理成熟的必经过程。”西安某心理工作室的张老师解释,“家长与其一味阻止,不如帮孩子把‘冲动’变成‘规划’——比如问他‘你想登雪山,那要先练体能、学知识,我们一起找专业团队’,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热情,也教会了他‘敬畏风险’。”

就像小杨的爸爸,从一开始的“坚决反对”,到后来陪着孩子去训练、跟团队沟通细节,“我不是妥协,是看到他的认真——他知道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比‘安全第一’更重要。”

雪山之上,不只是“登顶”

争议还在继续,但小杨已经回到了西安的校园,每天按点上课、写作业,只是偶尔会翻出登山时的照片,对着云海发呆。

“登顶那一刻,我没觉得自己多厉害,反而特别害怕。”小杨说,站在6206米的山顶,他第一次觉得人类特别渺小——风一吹就站不稳,呼吸稍微快一点就头痛,“以前总觉得‘我能搞定一切’,那天才明白,‘能认输’‘会求助’也是一种能力。”

他记得冲顶时,向导突然停下来,指着脚下的冰裂缝说:“你看,再往前一步踩空,就没机会回家了。”那句话让他瞬间清醒:“我不是来‘征服’雪山的,是来跟自己对话的——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也知道坚持的意义是什么。”

这场关于“17岁少年登雪山”的争议,或许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但我们更该看到的是:在这个“躺平”与“内卷”交织的时代,有孩子愿意跳出舒适圈,去挑战自然、挑战自己,本身就值得关注;而如何在“鼓励冒险”与“保障安全”之间找到平衡,如何教会孩子“有规划地勇敢”,才是这场争议留给家长和社会的真正考题。

如果你的孩子说“我想登雪山”,你会怎么回答?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

来源:探索纪录故事的小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