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9点,训练门口的木板列着名单::陈芋汐[10、全红婵[11、及其余六人。灯管还未全亮,水面微暗,计时钟指向“09:03”,记录员按下第一声蜂鸣。“女子十米台自由轮训”被粗笔写在白纸中央。
清晨9点,训练门口的木板列着名单::陈芋汐[10、全红婵[11、及其余六人。灯管还未全亮,水面微暗,计时钟指向“09:03”,记录员按下第一声蜂鸣。“女子十米台自由轮训”被粗笔写在白纸中央。
馆内回荡落水声。计分器旁的屏幕给出上届奥运数据——全红婵:466。20分,[5跳中3跳全满分;陈芋汐:425。40分,排名次席。两行数字被黄底红字框起,右角加了符号,标注“Tokyo”。墙边老教练一句“别看数字出神”忽然被广播覆盖。
下一秒,世界锦标赛片段被切入::福冈决赛,陈芋汐:457。85分;全红婵:445。60分;差距——12。25分。转播字幕仍旧使用“cm”单位标出入水深度,细节像被故意放大,裁判表情在慢镜头里停住。
翻回去年合练,本子上写着“组合赛:陈/全——359。52分”,笔迹歪,末尾加双引号“稳”。翻页却是体脂比:13。8% VS 16。1%。旁边再添一列“青春期指数”,来自队医小纸条,数值没有解释,似乎只为提醒跳台高度与骨龄对照。
记者席灯光突然加强。广播重新列队伍出身::上海、湛江,两座城市间隔1690公里。年纪对照栏写着“05-09-11”和“07-03-28”,后面紧接“早训开始岁数:5岁 VS 7岁”。这些数字被方括号包住,被粗体提醒。
“他们都在长高”——老教练低声说,声音刚落,场边秤板亮出今日重量::陈芋汐46。2kg、全红婵47。9kg。水珠从背上滴落,数字随潮湿晃动,却被记录员立刻锁定。
看台另一端,学籍栏又滚动一次::两人均已完成注册;陈芋汐在上海交通大学体育学系,入校代码“22031”;全红婵隶属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入校代码“24007”。教练把代码用黑笔圈住,再拉一条箭头指向“文化课占比”。
家庭表却没有被投影,只能在纸上看到。陈芋汐一行写着“父体操教练,母教研”,最右侧附“祖父:上体校老队员”;而全红婵一栏则占去半页,“爸爸务农,妈妈务农,兄妹若干”,再加一句“家里孩子多”。信息散开,没有排序,像叠在一起的票根。
数据滚动时,场内广播忽然插入去年全运成绩::单项预赛,全红婵416。25分位列第一;决赛,她滑到第三跳仍给出“9。5+10+10+10+10+9。5”,终场419。20分摘金。陈芋汐因伤缺席,只写了一行“DNS”。
中午12点15分,简餐窗口只剩“牛肉面”,运营人员把两碗递过去。秤台旁笔记再记下一栏“热量::650kcal VS 700kcal”。老队医抬头看表,写下“距离午训54分钟”,随后关笔。
转角宣传牌是一张旧照片,“广州站大奖赛——陈芋汐满分动作背影”,旁边贴着“湛江小镇旧门牌——全红婵童年笑”。两张图中间,被夹一行手写:“距离国际泳联年度最佳,还差一次年度总分第一”。
午后光线透过高窗,水面出现折射,计时钟跳到“14:40”。老教练让两人各上台一次,没有预演。秒表给出::入水时间0。58秒;水花高度,再备注“风速0。1m/s”,来自天窗外微风。
远端看台,两位统计员把全部分数汇成图表,折线彼此纠缠。屏幕底端出现一句粗字:“稳定 > 完美”。旁边再加引号,“分差只有一瞬”。观众席空着,只剩机械嗡声回应。
傍晚17点,交接灯暗,名单被撕下一角,露出下一场测试赛信息。只看到“巴黎筹备组”几个字,又被手掌掩住。广播里放出上一届《义勇军进行曲》的回放,声浪平淡。数字与节拍相隔,一边冰冷,一边热。
最后一眼,电子屏滚回最初的对比::奥运金牌:陈芋汐1,全红婵1;世锦单人金牌:陈芋汐2,全红婵0;世锦团体及双人金牌:陈芋汐3,全红婵3。全部数字加双线,下方一句话孤零写着“终场哨未响”。
来源:可靠饭团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