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肺间质是一种类似网格状的肺支撑结构,一旦发生病变,便会产生间质性肺疾病。”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金金教授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介绍,间质性肺疾病包括200多个病种,肺纤维化是其中较常见且发病率最高的一种。
严重肺纤维化患者的肺部CT影像,看起来密密麻麻好似蜂窝一般,因此该病也被称为“蜂窝肺”。每年9月是全球肺纤维化关爱月,让我们一起了解这种恼人的疾病。
早期症状不典型,很难让人联想到肺部疾病
“肺间质是一种类似网格状的肺支撑结构,一旦发生病变,便会产生间质性肺疾病。”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金金教授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介绍,间质性肺疾病包括200多个病种,肺纤维化是其中较常见且发病率最高的一种。
金金教授表示,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慢性疾病,通常在患者上了年纪时才被诊断,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吸烟是危险因素之一,此外,风湿免疫性疾病等也可能继发该病。
间质性肺疾病早期症状隐匿:持续性干咳,尤其在活动后加重,少数人有白色稀薄痰液;渐进性呼吸困难,爬楼梯、散步等轻度活动就会引起气短;手指末端膨大(杵状指)或甲床发紫;疲劳、体重下降等。这些症状特异性极低,容易被忽视,患者往往不会联想到肺部疾病。
随着病情进展,患者肺部的“蜂窝”越来越密,还会出现全身症状,累及心脏、骨骼、肌肉等,对全身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辗转多科易误诊,早筛早诊可提高生活质量
不够特异的症状,导致不少患者在确诊间质性肺疾病前辗转多个科室,有的误看胸外科,认为可通过手术治疗;有的误以为是肺炎,接受了抗生素治疗,但症状大多无缓解,导致诊断时机延误。
“若能实现早诊早治,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是非常显著的。”金金教授介绍,处于炎症阶段的间质性肺疾病,通过抗炎药物治疗并控制诱因,有机会纠正病情,一旦发展到纤维化期(晚期),病情一般无法逆转。
以往,肺纤维化被视为“不治之症”,患者可能在2~5年内生活质量大幅下降,从生活自理发展到卧床不起,甚至面临死亡风险。如今,通过高分辨率CT可发现早期纤维化征象,若患者能规范用药,10年内病情可基本维持稳定,结合呼吸康复训练和肺功能锻炼,能有效保持生活质量不下降。
金金表示,目前迫切需要通过科普宣传让更多人了解间质性肺疾病,知晓相关症状,尽早就医。目前,高分辨率CT是诊断间质性肺疾病的优选,即便是低剂量CT,也能起到一定筛查作用。若体检报告提示“间质性改变”,建议及时到医院进一步诊断。
多学科协作破题,减少误诊并节约医保开支
金金介绍,为解决患者多科室转诊问题,北京医院于2024年全球肺纤维化关爱月期间开设了肺间质病联合门诊,至今已运行一年。“开诊初期患者不是很多,但随着健康宣教、口口相传,就诊量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
该门诊以呼吸科、风湿免疫科、放射科为核心团队,形成多学科协作模式,共同讨论患者病情、协商治疗方案、调整药物剂量、规划随访计划。
为什么需要风湿免疫科医生一起会诊?金金介绍,对于继发性肺纤维化,风湿免疫病是重要病因,皮肌炎、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红斑狼疮等多种疾病均可能引发肺纤维化。对于此类患者,呼吸科医生可通过纤维支气管镜等操作协助鉴别并发症,风湿免疫科医生从病因层面抗炎、抑制纤维化发展,两科相辅相成,共同提升诊疗效果。
在这一模式下,放射科医生从“幕后”走向“台前”,与临床医生共同为患者诊疗。针对有病理检查需求的患者,团队也会邀请病理科医生进行会诊。
金金介绍,患者无需在多科室间反复挂号、就诊,就可以获得多学科专家意见,避免误诊、漏诊。轻症患者可在门诊解决问题,减少住院次数与费用,节约医保开支。多学科协作避免医生“单打独斗”的思维局限,让诊疗方案更全面、严谨,尤其对疑难重症患者,可大幅提高救治成功率。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