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或者,咱们换句含蓄的话说,中国历史上那些所谓的传说,都最终在科学体系的映照下显得黯淡失色。根本原因,中国古代并未形成真正的科学体系,这是十分可悲的。但是,清朝中后期工业革命的春风吹到华夏大地之时,满清执政者们却惧怕民众因此清醒,而数次拒绝科学的召唤。
副标题:清朝历史杂谈85-中国古代并未形成真正的科学体系,所以一些雕虫小技甚至是假的伎俩本传得神乎其神
(本文中所有的图片均来源于互联网,倘若存在不当之处,还望联系予以删除)(本文共计 2900 字,阅读完毕大约需要 9 分钟)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自从有了奥运会世界锦标赛的跳高比赛后,那些自称拥有轻功的人,便再也见不到了。
自从有了射箭比赛,那些上古传说中的百步穿杨的大神的传人也一个都见不到了。
自从有了马克沁重机枪之后,曾经那些能征善战的民族都开始唱歌跳舞了。
这一切是为什么呢?
很显然,当科学成体系地影响人们生活的时候,曾经古代需要依靠蛮力和所谓神力被吹捧为天神下凡的技能,无非都只是科学面前的雕虫小技,仅此而已。
画笔下的传神演绎,是对历史最起码的尊重
或者,咱们换句含蓄的话说,中国历史上那些所谓的传说,都最终在科学体系的映照下显得黯淡失色。根本原因,中国古代并未形成真正的科学体系,这是十分可悲的。但是,清朝中后期工业革命的春风吹到华夏大地之时,满清执政者们却惧怕民众因此清醒,而数次拒绝科学的召唤。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从神技幻灭到清朝拒绝工业革命的警示。
如果硬要给科学体系缺失造成何等影响的结果进行举例论证,那么鄙人想说:当竞技体育的跳高横杆一次次升高,那些传说中的“轻功大师”便悄然隐没于历史的尘埃中。
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人便意识到月光来自日光的反射,张衡解释了月食成因,宋代学者对潮汐与月球关系有深入研究。但是,可惜的是,这些孤立的知识闪光却未能汇聚成持续燃烧的科学之火。换句话说,无非就是一两个有着前瞻性的科学思维的先驱对其有真正的感知,一般的读书人,还是未能逃脱出认知的障碍。
所以,当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浪潮涌动之时,清朝统治者正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1793年,乾隆皇帝拒绝了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带来的代表西方先进技术的礼物,从而关闭了中国通向工业文明的大门。
所以,拒绝工业文明之后的结果是什么?是后来满清在1840年之后的被动挨打吗?必然是!但是本文并不愿意畅聊被动挨打的技能到底有多高,而是想说明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您会发现,当被迫接受现代科学后,那些上古神话都幻灭了。比如本文题目所述的,有了跳高比赛之后,再也看不到谁说自己会轻功了。
历史上,中国民间传说中充斥着各种令人惊叹的“神技”,从飞檐走壁的轻功到百步穿杨的箭术。然而,一旦现代竞技体育建立了可测量、可验证的标准,这些传说便纷纷现出原形。
古代科学未形成体系的遗憾
跳高比赛的世界纪录目前已超过2.4米,射箭比赛的精度要求毫米不差。在这些科学标准面前,那些自称拥有超常能力者再无藏身之处。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着一个残酷的事实,缺乏科学体系的验证,传说与迷信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上一段提及过,中国古代有勾股关系的认知,却没有发展出系统的几何学;有精确的历法,却没有建立完整的天文学体系。中国人传统上认为宇宙是不和谐且不平衡的,这样的不平衡更多来自于天下九州,天朝上国的春秋大梦。
所以,毫无疑问,这种思维差异导致中国古代的知识体系难以升华为现代科学。
所以,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古代有诸多技术发明,却未能形成科学体系呢?这里面的原因众多,但往根源上讲,因为这些科学文化知识,科举考试可都不考。为什么不考呢?咱们从后世的结果去推导原因,科学认知的提升对于个体的整体认知提升有着极大的帮助,换言之,人人都学习科学知识后,封建统治者,尤其是满期这样的统治者们,便很难继续自己的统治。毫无疑问,专制王朝体系下,一切服务于统治。
历史上的中国,很长时间内的知识发展多受实用主义驱动。比如,大家学四书五经的目的是为了科举考试,在科举之外的知识,如天文学主要服务于历法编制,缺乏更深入探索宇宙奥秘的动力。这种实用导向虽然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但却阻碍了对基础理论的系统探究。
其次,封建社会的学术氛围相对封闭,思想受限。五行学说将各种自然现象强制性地纳入一个体系,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五大行星的发现后,马王堆帛书中最先称呼为水、金、火、木、土,这使得第六颗行星——天王星的发现成为不可能。
所以,观念没有改变,科学认知革命便不可能发生。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英国的启蒙运动、德国的大学改革,这些观念变革都催生了科学中心的转移。而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固守传统观念,缺乏根本性的思想解放。看到这里,您可能又要问了:“中国古代什么观念呢?”毫无疑问,“天下九州,四方蛮夷。”
所以,这一切最终在清朝具象化。
18世纪,当工业革命的浪潮在欧洲澎湃时,中国正处于乾隆时期,所谓的“盛世”,让人倍感无力的盛世。盛世表象下隐藏着的深刻危机,在鄙人前期多篇文章都早已提及。实际上,当时满清统治者对西方科技的态度,决定了中国在未来百年间的命运。
乾隆其本人对西方技术有着复杂的矛盾心理。他欣赏钟表等机械玩物的精巧,却拒绝引进这些技术背后的科学理念和生产方式。1793年,他拒绝了英国使者马戛尔尼提出的通商请求,也拒绝了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春风。
马戛尔尼使团笔下的乾隆盛世
清朝统治者的拒绝并非偶然。他们担心技术变革会带来思想解放,进而动摇统治基础。这种忧虑使得他们宁愿维持封闭的农业社会,也不愿拥抱工业文明的到来。
从中国古代科学体系的缺失到清朝拒绝工业革命,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或者说,那是无数个巨大的巴掌所产生的强烈的窒息感,这种窒息感影响着基层民众对于世界的感知。
常言道,观念变革是科技发展的前提,没有思想的解放,就不可能有科技的创新。科学通过改变人们的观念结构,为技术的突破扫清障碍。认知科学研究表明,任何一次观念的变革都对人们产生深远影响,新观念、新知识会重塑个体大脑内的认知图式,进而改变人们的行动与选择。
这里多提一句乾隆的爷爷康熙,他曾一度对西方科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支持编撰《数理精蕴》,并“组建‘科学院’”,组织全国地理大测绘。然而到了乾隆时期,科技仪器被列为礼器,科技活动逐渐沉寂。这种科技政策的转变,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对科学态度的微妙变化。原因就不赘述了,不太希望民间的科学觉醒,仅此而已。
广泛地看,一个地区的知识库存总量决定其文明程度。当知识快速增加时,会形成各种资源的集聚效应,推动社会走向文明;反之,当知识库存减少时,文明也会随之衰落。
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近代的落后,本质上是一场知识体系的落后。
17-18世纪,当欧洲各国相继完成科学制度化和工业革命时,中国的知识分子还在埋头钻研八股文。1718年,法国已经建立了科学院,而康熙却因“礼仪之争”决定禁绝天主教,导致科技传播渠道中断。
1905年,当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开启现代物理学革命时,中国刚刚废除科举制度。在西方科学思想汹涌澎湃的三个世纪里,中国失去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历史机遇。
看看今天的世界,那些在科技领域领先的国家,无一不是建立了完整的科学教育体系和创新生态。历史已经证明,唯有拥抱科学思想,才能走向文明进步。再回首看看本文的题目,自从有了跳高比赛,便没人会轻功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科学面前人人平等!
来源:省愚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