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真正的风险,来自于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出的"一级致癌物"清单中的病毒。其中四种病毒被国内外医学界公认具有明确致癌性,这四种致癌病毒分别是乙肝病毒(HBV)、幽门螺杆菌(Hp)、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和EB病毒。
现代医学明确证实,癌症本身是不会传染的,并且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癌症中心都指出,癌症不会通过日常接触、飞沫或共餐传播。
而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那些会在人际间传播的"致癌病毒",它们就像隐形的种子,会在人体内埋下癌症的隐患。
癌症的本质是身体内部细胞基因变异,导致的恶性生长,不是外来病原体入侵的结果。即使与癌症患者密切生活,也完全不需要隔离或恐惧。
其真正的风险,来自于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出的"一级致癌物"清单中的病毒。其中四种病毒被国内外医学界公认具有明确致癌性,这四种致癌病毒分别是乙肝病毒(HBV)、幽门螺杆菌(Hp)、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和EB病毒。
据可靠数据显示,中国约85%的肝癌与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相关;几乎所有的宫颈癌患者都能检出HPV感染痕迹;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风险比普通人高26倍;而在鼻咽癌高发区,EB病毒感染率超过95%。
乙肝病毒是中国肝癌发生的首要原因,60%以上的肝癌病例与HBV感染相关。这种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
如在日常生活中,共用剃须刀、牙刷可能造成交叉感染,但普通共餐、握手不会传染。
一位感染科医生分享了一个案例:一家三口因共用剃须刀,导致父子两人同时感染乙肝病毒。
预防的关键是接种疫苗。新生儿应按程序接种乙肝疫苗,成人高危群体也应补种。定期检查乙肝标志物,杜绝无保护性行为,不共用个人用品,这些都是有效的防护措施。
幽门螺杆菌是目前已知的胃癌最大元凶,我国的感染率高达50%-60%。这种细菌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家庭内共餐时如果缺乏公筷、餐具消毒不到位,很容易"传染一家人"。
消化科医生经常遇到全家同时来检测和治疗幽门螺杆菌的情况。一位患者治疗后感慨:"早知道公筷这么重要,我们全家就不会都被感染了。"
饭前便后勤洗手,外出就餐使用公筷公勺,餐具定期高温消毒,这些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有消化道症状或家族胃癌史的高危人群,应进行检测和根除治疗。
HPV是宫颈癌的直接致病因素,100%的宫颈癌患者都能检出HPV感染。值得注意的是,男性感染HPV后可能成为传播者,增加伴侣的患病风险。
这种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性伴侣多,过早性生活,性卫生差都会提升感染风险。妇科医生建议,女性应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并按需接种HPV疫苗。
目前,HPV疫苗在国内已经应用成熟,接种年龄范围不断扩大。除了女性,男性也应注意性卫生,降低传播风险。避免高风险性行为是预防的关键。
在广东、广西等鼻咽癌高发区,EB病毒的感染率超过95%。这种病毒大多在青少年时期感染,感染者常成为"无症状带毒者",通过唾液交换传播。
耳鼻喉科医生特别提醒,有鼻咽癌家族史,慢性鼻窦炎,长期吸烟的人群风险更高。一位来自广东的患者表示:"我们那里很多人都有EB病毒,但以前从不知道这和鼻咽癌有关系。"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唾液接触,远离烟草酒精,是高发区居民重要的预防措施。定期体检筛查也能帮助早期发现病变。
面对这些隐形威胁,建立四道防线至关重要。疫苗接种是第一道关卡,乙肝和HPV疫苗技术成熟,能大幅降低相关癌症风险。
家庭卫生习惯是第二道防线。不共用剃须刀、牙刷,饭前便后勤洗手,落实公筷公勺,这些简单措施能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链。
规避高危行为是第三道防线。拒绝无保护性行为,及时治疗慢性感染,定期进行相关体检,都能降低感染风险。
早期筛查干预是最后一道防线。病毒感染者应定期检查相应器官,女性要将宫颈癌筛查纳入健康管理,高发区居民要特别关注家族史等高危因素。
尽管预防措施明确,但在现实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一位社区医生坦言:"很多人宁愿花钱治病,也不愿花小钱预防。"这种观念导致许多本可避免的感染发生。
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医疗资源不足也是问题,疫苗覆盖率不均,筛查设备缺乏,使得农村地区的致癌病毒感染率明显高于城市。
来源:露露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