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九月,硕果盈枝,全球目光齐聚北京。9月25日至26日,以“智护未来:全球数字时代的未成年人保护与发展”为主题的2025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国际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
未来网北京9月27日电 (记者 凌萌)金秋九月,硕果盈枝,全球目光齐聚北京。9月25日至26日,以“智护未来:全球数字时代的未成年人保护与发展”为主题的2025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国际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央视网、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专业委员会联合承办,腾讯公司、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联合协办,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网络安全专项基金支持。研讨会上,来自20多个国家及相关国际组织的近200位中外嘉宾齐聚一堂,共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全球方案与实践路径,为全球未成年人打造更安全、更健康、更友好的数字成长环境注入新动能。
多维对话凝聚全球合力,共探网络保护路径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无国界,携手抵御网络欺凌、不良信息渗透等风险,用技术向善与协同共治守护未成年人数字未来,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景。开幕式暨主论坛上,围绕“数字赋能与素养提升”“安全守护与技术向善”“全球共治与政策引领”三大篇章,多国与会嘉宾从实际出发分享经验,通过跨国界、跨领域的多维交流凝聚全球治理共识,共同探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路径,让全球智慧为守护未成年人数字成长赋能。
“当前,数字技术浪潮席卷全球,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持续创新迭代,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网络不良信息、网络沉迷、网络欺凌等风险,正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守军在致辞中指出,中国高度重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他呼吁通过本次研讨会协同各方力量,推动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企业多方参与的综合治理格局,助力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向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为网络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在网络安全守护与技术赋能层面,各国实践各有侧重。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蔡金芳系统分享了中国法院的长效治理经验。她指出,人民法院通过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政策供给、以司法建议压实网络平台主体责任等举措,构筑未成年人网络空间法治屏障。在推动技术创新赋能未成年人保护方面,人民法院联合有关部门,加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案事例库建设,及时总结和推广未成年人保护经验做法,为推动全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网络空间中的孩子们不仅仅是年轻的科技用户,更是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驻华大使馆副馆长阿米娜·哈马迪强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需超越法规与技术,构建全民数字意识。目前,阿联酋已实施了一系列开创性举措,如颁布《儿童数字健康宪章》、启动 "儿童数字安全倡议" 等,全面提升儿童、家长和教师的数字素养,培养全民网络安全意识。
基础教育领域的探索同样不可或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下称“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立足基础教育实践前沿,分享了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经验,为智能教育从技术应用向深度育人变革提供可落地、可借鉴的实践样本。她提出,要让孩子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主动参与者,而非技术应用的被动接受者,即要让“儿童站立人工智能教育正中央”。
围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全球共治,国际组织代表纷纷建言献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组织学院名誉院长伊琳娜·博科娃提到,在全球数字化时代,儿童保护与发展问题需要全球性解决方案,包括开展多边合作、制定国际规则以及尊重和保护全球儿童权利,这些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协同治理。
联合国互联网治理论坛高级别领导力小组主席顾问克里斯托弗·舒伯特提出三项建议:制定尊重基本自由的全球网络保护标准;提升青少年数字素养,增强其安全上网能力;推动科技企业将儿童保护融入产品设计,实现“科技向善”。
夯实保护根基,重磅成果集中落地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需多元实践支撑,更需成果赋能。本次研讨会期间,多项领域内重要成果集中发布,从公益行动落地、教育内容供给到技术标准构建多维度发力,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注入实质动能。
主论坛上,“@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公益行动计划成果正式发布,系统展现了公益力量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中的创新实践。该计划聚焦数字时代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创新实施各类公益项目。
“@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公益行动计划成果正式发布
据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专委会主任委员陈爱民介绍,2024年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联合20余家成员单位发起并实施“@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公益行动计划”,“@”表示该行动的网络特色,“芽”比喻需要呵护的未成年人,取“@芽”的发音突出体现关爱未成年人促进其健康成长发展之意。截至目前,“@芽”计划在全国组织开展法治宣传、安全守护、素养提升、帮扶救助、调查研究、国际交流等6大类20个项目,线上覆盖人群超百万,线下惠及人群近3万。
未成年人网络安全视频课程《爱小芽网游记》正式发布
“担心孩子沉迷网络、遭遇网络欺凌?”“孩子如何甄别网络虚假信息?”针对未成年人用网安全的真实难题,未成年人网络安全视频课程《爱小芽网游记》同步上线。该视频课程围绕“怎么安全用网”“遇到网络欺凌怎么办”“网上交朋友要注意啥”“怎么分清真新闻和假信息”四个主题,每个主题都会有3-5个动画短片,用孩子们能看懂的形式,帮助他们掌握网络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情况报告(2025)》则从法律体系、监管执法、司法保护、平台实践、素养教育、社会共治六个方面展示了数字时代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实践和成效。
《网络安全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涉及未成年人安全应用指南》国家标准编制工作正式启动
此外,研讨会还正式启动《网络安全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涉及未成年人安全应用指南》国家标准编制工作,并设置配套活动。
深耕数字素养教育,构建AI时代育人新生态
人工智能浪潮正深刻重塑教育形态与成长环境,提升未成年人数字素养已成为全球教育与保护工作的核心议题。在以“智启未来:共筑人工智能时代数字素养教育新生态”为主题的人工智能时代数字素养教育论坛上,通过成果展示与行动启动,汇聚各方智慧,共同探讨数字素养教育的新路径、新方法和新生态。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高等教育科学和技术部副部长蒋黛兰指出,数字时代在为年轻人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导致全球多国青少年抑郁、焦虑率显著上升。她呼吁全球协同保护青少年,通过培养批判性思维与信息辨别能力,让青少年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为积极学习者,培育出具备自我保护能力的新一代。
“人工智能带来的改变并非工具意义上的升级或局部效率提升,而是人类实践范式的深刻跃迁与社会实践操作系统的底层重构。”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喻国明做了题为《范式越迁:AI时代获取未来入场券的密钥》的主旨演讲。喻国明表示,未来社会的核心鸿沟已从传统数字鸿沟转变为“提问能力鸿沟”,教育需从传授已知知识转向培育学生的提问能力、好奇心、探究欲,以适配AI时代需求。
津巴布韦女大学生网络信托创始人兼执行董事Evernice Munando(左三)从未成年人数字风险的全球概况出发,总结了多个国家的经验做法。她提出,家庭、学校、政府、企业需共同应对未成年人面临的数字风险。
在圆桌论坛环节,多位嘉宾围绕“共筑人工智能时代数字素养教育新生态”分享观点、探讨路径。亚太国际仲裁院副主席阿萨德·凯利勒强调,AI教育需兼顾法治、教育与文化层面,建议结合儿童需求善用AI工具并做好规则引导;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数字素养教育专家卜卫提出,数字素养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需尊重儿童需求与经验、区分技能与素养,采用参与式行动方法;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张月英聚焦乡村学校数字素养教育缺位问题,指出乡村学校存在数字课程被占用、教师专业度不足及留守儿童手机依赖等问题,探讨乡村儿童数字素养培养方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项目协调员刘添伊、腾讯ima高级产品经理翁祺等嘉宾也参与研讨,为青少年数字素养教育提供多元视角。
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发布《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培育的研究报告》,并展播“AI数字素养公益计划”案例视频。此外,“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专项行动”也在论坛上正式启动。
守护网络安全,以法治护航筑牢防线
数字时代新型风险加剧,构建坚实的网络安全屏障刻不容缓。在此背景下,研讨会开设“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法治实践”分论坛,推动形成以法治为基础的网络安全保护体系,为未成年人营造安全、健康的数字环境。
9月26日,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法治实践”分论坛上,北京市育才学校六年级学生郭瑞涵分享对网络安全的感悟
北京市育才学校六年级学生郭瑞涵在该论坛上现身说法,分享了他和同学们根据真实事件自编自演的普法舞台剧《熊猫爱吃巧克力》。他代表小伙伴提出了三点愿望:一是希望“青少年模式”不仅能“防护”,还能更丰富;二是让内容更贴合孩子们的需求,特别希望能多有一些专门写给孩子看的普法书籍;三是孩子们最需要的不是“不准玩”,而是学会“安全地玩”,期待和爸爸妈妈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9月26日,《AI时代青少年自护宝典》套书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正式出版
人工智能时代,各类新型网络安全风险不断演进,对法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该论坛上,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联合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佟丽华律师团队策划的套书《AI时代青少年自护宝典》正式亮相。该套书共2册,分为面向孩子的《网络迷城闯关指南》和面向家长、老师的《家校手册》。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党委常委、副总编辑蔺玉红表示,当下青少年需要的不是温室的庇护,而是能够在AI世界辨别方向、规避风险、健康成长的能力。出版该套书的核心理念一是将保护转化为赋能,引导青少年成为自身安全的“责任人”、AI应用的“思辨者”、网络空间的“小卫士”。二是推动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构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协同共育”体系。本书作者、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表示,普法教育要真正入脑入心,就必须采用贴近Z世代认知习惯的形式。这套书以真实案例为素材,通过密室闯关、解锁谜题等形式,用“法律密钥”进行知识点解析,能够帮助未成年人获得在AI世界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和法治素养,同时为家长和学校提供了具体指导。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公室儿童保护处处长朵拉·朱斯蒂指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需前瞻性应对技术发展带来的网络欺凌、欺诈、内容扭曲等风险,法律层面需重点发力,要强化法律框架,通过立法清晰界定涉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不当行为,明确平台在产品设计、信息透明度等方面的责任,同时依托法律框架推进跨境合作以应对跨国网络问题。她呼吁各国加强跨国家、跨部门的协作,分享经验成果,携手护航数字时代未成年人网络安全。
在圆桌论坛环节,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法援处处长、二级巡视员李雪莲、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二级巡视员滕素芬、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春、救助儿童会儿童数字伤害防护高级顾问杰弗里·德马科等多位嘉宾围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法律适用与实践”主题,聚焦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立法体系建设、网络侵权案件的法律适用、法律与其他保护手段的协同边界等核心议题,探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多方协作与未来方向。
论坛上,《人工智能与国际治理: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字智能时代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架构》倡议正式发布。倡议提出“确立以未成年人权利为核心与风险相称原则”“建立未成年人参与与共同治理机制”等12项内容,为未成年人在数字智能时代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保护体系。
来源:燃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