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应用爆火,用户直超8亿!为何市面上却呈现大厂“垄断”局面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18:41 1

摘要:手机里的AI应用时会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常用的豆包、夸克、百度文库AI版,几乎全是大厂做的,偶尔刷到创业公司的AIapp,用不了几天就被埋在列表底部。

手机里的AI应用时会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常用的豆包、夸克、百度文库AI版,几乎全是大厂做的,偶尔刷到创业公司的AIapp,用不了几天就被埋在列表底部。

明明AI应用火了两年,用户规模都涨到移动端6.45亿、PC端2.04亿了,怎么就没见几家创业公司真正跑出来?

这不是创业公司不使劲,而是AI应用的竞争,从根上就不是谁的功能更花哨这么简单。

想搞懂这场仗的走向,得先看看大厂手里那些隐形底气,正是这些东西,让创业公司很难追上。

一款AI应用想让用户天天打开,得先越用越聪明,而让产品变聪明的核心,是用户数据,国内面向大众的核心数据,基本都攥在大厂手里。

字节有短视频和社交数据,能知道用户喜欢看什么、聊什么,阿里有电商和办公数据,清楚职场人、消费者的需求,腾讯有微信的社交数据,能精准匹配日常沟通场景。

创业公司要么只能拿到零散的公开数据,要么得花大价钱买,想让产品懂用户,起步就慢了半拍。

光有数据还不够,AI应用烧钱的速度远超想象,前期招算法工程师要花钱,中期投广告拉用户要花钱,用户每用一次,还要消耗一次API调用费。

有从业者算过,一款100万日活的AI应用,光API调用费每个月就要几百万,大厂能把这部分成本算进整体AI战略,短期不赚钱也没关系。

创业公司烧完融资就没后路了,比如去年火过的Kimi,2024年Q4投了5.3亿做推广,今年Q1投不动了,下载量立马降了3.9%,月均下载量只剩833.8万。

更关键的是,大厂有天然的流量渠道,想让用户知道一款新AI应用,要么靠铺天盖地的广告,要么靠现成的平台推。

字节能在抖音、今日头条推豆包,腾讯能在微信、QQ推元宝,阿里能在支付宝、淘宝推通义,这些渠道随便给点流量,就能抵得上创业公司几个月的投放。

创业公司只能冷启动,就算靠投放短期出圈,没后续流量撑着,用户很快就忘了。

技术迭代的速度也拉开了差距,大模型早不是能聊天的阶段了,现在都到了能自己规划做事的3.0阶段。

比如OpenAI的GPT-5,都能在IMO、IOI这些高难度数学国际竞赛拿金牌了。

常规任务大家都能做,拼的是复杂任务的能力,这需要持续砸钱搞研发,创业公司的小团队,很难跟大厂的技术团队比速度。

手里有了底气,大厂在AI应用赛道的布局也很清晰,几乎把关键位置都占了。

它们最看重的是原生AI应用,尤其是聊天机器人赛道,这是用户接触AI最直接的入口,能查信息、写东西、订机票,相当于把AI助手直接装到用户手机里。

字节的豆包、腾讯的元宝、阿里的通义、百度的文小言,每家都砸了上亿的研发和推广费。

而且这些产品还能联动大厂的其他资源,比如豆包能调用抖音的视频资源,元宝能关联微信的社交功能,这些都是创业公司做不到的。

看2025年上半年国内AI应用热度榜就知道,前三全是有大厂或大资本背景的产品,豆包、DeepSeek、夸克,前十名里创业公司的影子只剩个聊天辅助工具Lovekey键盘。

连投资人都直言,严格算下来,真正的创业公司产品比例还要更低。

除了抢新赛道,大厂更擅长盘活手里的老产品,比起从零做原生应用,给已经有千万级用户的老产品加个AI功能,性价比高多了。

阿里的夸克以前就是个搜索工具,加了AI后能写PPT、解题、深度搜资料,学生和职场人立马就爱用了。

百度网盘以前只是存文件,加了AI后能自动归类图片、给视频生成字幕,用户使用时长涨了不少。

还有百度文库,本来就是打工人常用的工具,加了智能PPT功能后,今年5月访问量直接拿了全球第一。

2024年营收甚至超过了WPS,2024年12月的月活跃用户更是达到9400万,同比涨了216%。

这些老产品本来就有用户基础,加个AI功能相当于锦上添花,不用花太多推广费就能火,创业公司得从0到1拉用户,难度差了不止一个量级。

看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创业公司在AI应用赛道,难道就没机会了,其实不是没机会,而是得绕开和大厂正面硬刚,找那些大厂看不上、用户有刚需的小场景。

之前不少创业公司踩过坑,总想着做通用聊天机器人,跟大厂拼数据、拼钱、拼流量,最后要么烧完融资退场,要么声量越来越小。

还有的选的场景太泛,比如做个AI万能助手,看起来什么都能做,其实什么都做不精,用户用几次就腻了。

换个角度看,创业公司也有自己的优势,大厂决策链条长,一个功能从立项到上线可能要几个月;创业公司几个人凑一起,几天就能改个版本,对用户反馈的响应速度快多了。

而且创业公司能盯着一个细分场景往深做,把产品做透,这是大厂很难做到的。

比如编程辅助场景,有创业公司做的AICoding工具,能帮程序员自动写代码、查bug,虽然用户量不如豆包,但程序员粘性很高,还能靠付费订阅赚钱。

教育学习场景里,有创业公司做的AI错题本,能自动整理错题、分析知识点,家长和学生都愿意用,行业办公场景里,有做AI财务助手的,能自动算税、生成报表,中小企业很买账。

这些场景还有很多没被填满,SensorTower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生成式AI应用下载量17亿次,环比涨67%,收入近19亿美元,同比翻倍。

用户每天要用8600万小时,这说明还有大量细分需求没被满足,正好是创业公司的机会。

回头看科技行业的历史,每一次新技术浪潮里,都不是大厂把所有机会占完。

PC时代微软垄断操作系统,照样出了Adobe、Autodesk这些垂直软件巨头;移动时代苹果、谷歌掌管路权,字节、美团这些创业公司也能杀出来。

AI应用赛道也一样,大厂会占据通用入口,但垂直场景里,肯定有创业公司的空间。

对创业公司来说,不用羡慕大厂的体量,也不用怕资源少,关键是把小场景做透。

比如用户需要一款AI简历优化工具,不用做太多功能,只要能帮用户改简历、匹配岗位,就有市场。

比如小店老板需要一款AI记账工具,能自动算账、报税,比大厂的复杂财务软件更实用。

对用户来说,大厂的AI应用能满足日常通用需求,创业公司的AI应用能解决具体细分问题,两者其实不冲突。

说到底,AI应用的争夺战,不是大厂赢、创业公司输的零和游戏,而是大厂占主干道,创业公司走小路的格局。

只要创业公司找对方向,不用跟大厂拼家底,照样能在AI淘金潮里挖到自己的金子。

来源:暮时史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