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英伟达50亿入股英特尔这件事,多数观点认为短期撑股价,长期难改颓势,但如果换几个角度看,或许会有不同疑问。
关于英伟达50亿入股英特尔这件事,多数观点认为短期撑股价,长期难改颓势,但如果换几个角度看,或许会有不同疑问。
比如有人觉得合作能给英特尔带来实在订单,也有人说IDM模式是长期壁垒,甚至有人相信资本市场的反应代表长期价值。
这些质疑都有一定道理,我们不妨逐一拆解,看看热闹背后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或许有人会说,英特尔给英伟达定制x86CPU和AIPCSoC,至少能拿到稳定的订单增量吧?
现在AIPC是风口,联想、惠普都在推相关产品,英特尔跟着英伟达喝汤,怎么也能缓解业绩压力,这难道不算实质性利好?
这种说法确实没说错订单增量,但忽略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订单的分量,二是话语权的归属。
首先,AIPC的核心是GPU,不是CPU,用户买AIPC,看的是能不能流畅跑AI绘图能不能离线用大模型,这些都靠英伟达的RTXGPU,CPU只是负责调度数据的辅助角色。
就像买电脑先看显卡,再看CPU,而且AMD的锐龙CPU也能兼容英伟达GPU,英特尔的CPU并不是唯一选择。
这种情况下,英特尔的订单更像附赠品,别人买英伟达的GPU,顺便搭一颗英特尔的CPU,量再大,利润也薄。
其次,定制意味着被动,英伟达要什么样的性能参数、什么样的价格,英特尔都得跟着走,毕竟是为别人做配套。
比如英伟达要是觉得CPU成本太高,得降20%,英特尔要么接受利润压缩,要么失去订单,这跟打工没区别,根本谈不上掌握主动权。
更关键的是,AIPC市场的增量有限,现在全球PC出货量还在下滑,就算AIPC能拉动一部分需求,大头利润也被英伟达赚走了,英特尔顶多分到零头,靠这点订单救不了业绩。
从另一个角度看,会不会有人觉得IDM模式不是包袱,而是英特尔的护城河,毕竟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能保证供应链安全。
尤其在中美芯片竞争的背景下,美国政府还在补贴本土制造业,英特尔坚持IDM,说不定是在布局长期技术壁垒,现在的落后只是暂时的?
这种想法的出发点是对的,但忽略了芯片行业的效率逻辑 ,IDM模式的核心优势,是设计和制造协同优化,但前提是两者都得强。
以前英特尔能靠IDM领先,是因为它的制造工艺(比如14nm)和设计能力(x86架构)都顶尖,可现在呢?
制造工艺落后台积电两代,设计上又被Arm架构抢了市场,IDM反而成了拖累,既要投几十亿建晶圆厂,又要投几十亿搞研发,资金分散,两边都做不好。
而且供应链安全不是有工厂就行,是有能造先进芯片的工厂。
英特尔现在的晶圆厂连自己的5nm芯片都产能不足,更别说给别人代工了,就算政府补贴,也补不回工艺落后的差距。
反观台积电,专注制造,把所有资源都砸在工艺研发上,反而成了全球芯片制造的安全垫,苹果、高通、英伟达都依赖它,这才是真正的壁垒。
英特尔要是继续抱着IDM不放,只会越来越被动,毕竟行业已经从全链条通吃转向专业分工,再守着旧模式,不是长期布局,是自我封闭。
还有人可能反驳,资本市场里有那么多专业机构,英特尔股价涨20%、市值增260亿,不可能全是短期情绪吧?
不定机构看到了普通人没看到的长期价值,比如合作能帮英特尔切入AI供应链,慢慢积累技术和客户,这难道不是长期利好?
不得不承认,资本市场有专业的一面,但也常受短期情绪驱动,尤其是科技行业,概念炒作比价值投资更常见。
这次股价上涨,更多是预期差修复,之前市场对英特尔太悲观,觉得它连代工都没人要,突然来了个英伟达入股,大家觉得好歹有巨头认可,情绪一上来就推高了股价,但这跟长期价值是两回事。
我们可以看两个关键事实,一是合作不涉及核心代工,英特尔最缺的先进制程订单还是没,;二是英特尔的基本面没改。
025年Q1AMDCPU市场份额40%,Arm架构还在抢数据中心市场,英特尔的CPU业务还在萎缩。
机构投资者很清楚这些,现在买进去的,大概率是短期套利,等情绪退潮,还是要看财报数据说话。
历史上类似的案例太多了,某公司靠合作消息股价大涨,结果下季度财报一出来,利润还是跌,股价又跌回去,资本市场从来不会为虚无的预期买单太久。
或许还有一种更深入的质疑,英伟达花50亿入股,还让英特尔定制x86CPU,会不会不是公关,而是真的看中x86的技术积累?
毕竟x86在PC和服务器市场还有大量存量用户,英伟达不想放弃这块市场,所以才跟英特尔合作,这难道不是战略布局?
这种想法忽略了英伟达的核心战略,它早就押注Arm架构了。
英伟达自己的Grace系列AICPU、自动驾驶芯片Orin,用的都是Arm架构;它之前还想收购Arm,虽然没成功,但一直没放弃在Arm生态的投入。
反观x86,只是存量市场,增量市场基本都是Arm的天下,英伟达跟英特尔合作,更像是守住存量,而不是布局增量。
而且黄仁勋已经说得很清楚,不改变跟台积电的核心代工关系,也不动摇Arm架构投入。
这意味着,x86对英伟达来说只是备胎,万一以后x86市场还有需求,或者台积电产能紧张,英特尔能当个备选,但它不会把核心资源投入x86,更不会帮英特尔突破技术瓶颈。
说白了,英伟达看中的不是x86技术,而是英特尔作为x86龙头的身份,用50亿换一个备胎+公关形象,性价比很高,但对英特尔来说,只是被利用,不是被看重。
绕了这么多角度,其实核心矛盾一直没变,英特尔的困境是结构性的,IDM模式拖垮效率、工艺落后失去订单、CPU在AI时代失去核心地位,这些都不是跟英伟达合作能解决的。
所有质疑的角度,要么只看到短期订单,要么高估旧模式的价值,要么混淆情绪与价值,都没触及根本。
真正能救英特尔的,还是自我革新,拆分制造业务,让晶圆厂独立服务外部客户,像格芯那样专注代工。
设计部门轻装上阵,要么在x86领域做出差异化,要么拥抱Arm架构,而不是抱着x86老本不放。
如果英特尔因为这次合作放松警惕,觉得不用改革也能活下去,那才是真的危险。
而英伟达的这一举动,不仅向特朗普清晰传递了助力美国先进制造业的态度,又顺势树立起乐于与同行共赢的行业形象,还悄悄减轻了自己面临的反垄断监管压力。
而英伟达不过花了一笔对它来说九牛一毛的钱,就达成了多重目的,甚至堪称花小钱办大事!
科技行业的逻辑很残酷,要么跟上趋势,要么被淘汰。
英伟达的50亿,是糖衣炮弹还是救命稻草,不取决于合作本身,取决于英特尔有没有勇气刮骨疗毒。
毕竟,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靠别人的施舍活下去,长期价值,永远只属于敢于革新的人。
来源:暮时史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