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不仅影响青少年群体,也在成年女性中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成年女性痤疮(Adult Female Acne, AFA)的诊疗已经逐渐明朗。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40岁还会长痘痘?
整理丨医学界报道组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不仅影响青少年群体,也在成年女性中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成年女性痤疮(Adult Female Acne, AFA)的诊疗已经逐渐明朗。
本届EADV大会,来自波兰的Aleksandra Lesiak教授(以下简称Lesiak教授)聚焦于女性痤疮领域,深入浅出地厘清了这一皮肤问题的特点、成因及管理方案。医学界皮肤频道整理相关核心内容如下,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场学术盛宴!
图1:会议截图(图源讲者PPT)
每五位女性就有一人受困,痤疮不是年轻专利
Lesiak教授首先指出,AFA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健康问题。相关数据表明,超过12%的40岁以上女性依然受到活动性痤疮的困扰,总体患病率高达约20%,且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女性患者占绝大多数[1]。临床上,许多患者对此感到困惑与沮丧,常常提出“我已年过四十,为何还会长痘?”的疑问。其实,成人女性痤疮不仅真实存在,而且相当普遍,需要医学界和社会给予更多关注。
皮肤敏感才是元凶?压力、饮食、护肤都是“催化剂”
在发病机制上,Lesiak教授认为,AFA绝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遗传、激素、炎症、环境及行为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1遗传与炎症免疫
Lesiak教授指出,青春期有严重痤疮病史是成年后发病的重要风险因素,这提示了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作用。
在机制上,痤疮的本质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痤疮丙酸杆菌的不同菌株(如强致炎性的IA型)是核心驱动因素。Dreno教授的一篇研究很好地展示了痤疮丙酸杆菌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两大关键途径[3]。一方面作用于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另一方面作用于细胞外基质,炎症的结果是瘢痕形成和组织损伤。具体而言,毛囊角化过度可诱发痤疮,并激活TLR2/4,促进白介素-1(IL-1)的产生(极为关键),引发炎症并导致角质形成细胞分化;与此同时,淋巴细胞浸润在微粉刺的形成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因此,在微粉刺这一最初的病理阶段进行干预,是阻断疾病进展、实现最佳疗效的理想时机。
此外,金黄色葡萄球菌所产生的超抗原,是一类重要免疫调节剂和炎症驱动因素,不可忽视其在痤疮中的作用。
2激素敏感性与PCOS
Lesiak教授特别强调,患者常将病因归结为“激素失衡”,但实际情况更为复杂。在痤疮的发病机制中,雄激素(如睾酮、二氢睾酮)可刺激皮脂腺分泌,而雌激素则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然而,临床观察发现多数患者血清雄激素水平仍处于正常范围。痤疮发生的关键在于皮脂腺对雄激素的敏感性异常增高,以及局部组织能够进行雄激素的合成与转化,从而导致皮脂分泌过度和炎症反应。
因此,Lesiak教授总结道,决定痤疮症状是否发生的核心并非单纯的激素水平,而是器官(尤其是皮脂腺)对雄激素的敏感性。
她提醒临床医生,面对成人女性痤疮患者,必须高度警惕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可能性。尤其在伴随月经紊乱、不孕或多毛症时,更应进行系统性评估。PCOS不仅是内分泌问题,还常与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肥胖及心血管风险相互关联,对于这类患者需多学科协作管理。
3重要的加重因素
教授详细列举了临床中常见的痤疮加重因素:
1)压力与睡眠:是导致症状加重的最常见因素,压力激素(如皮质醇)本身会加剧炎症。
2)不当护肤:患者往往陷入“过度护理”的误区,使用过多产品反而损伤皮肤屏障。Lesiak教授认为,维持健康的皮肤屏障和微生态是痤疮治疗的基础。
3)饮食与肥胖:有研究显示,高血糖指数食物与乳制品摄入会提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进而促进痤疮慢性化及皮脂分泌;mTORC1信号通路可能与IGFBP3协同刺激皮脂合成;另有证据表明,添加糖与含糖饮料的摄入也会增加痤疮发生风险,已被证实具有不良影响[4]。4)紫外线与吸烟:紫外线通常被视为痤疮的加重因素,这类皮肤病患者建议做好防晒;吸烟则是“吸烟者痤疮”(以非炎性粉刺为主)的主要元凶,尼古丁会扰乱毛囊正常功能。
5)药物与补充剂:Lesiak教授建议务必询问患者是否使用某些激素类药物(如某些避孕药)、雄激素样药物或大量膳食补充剂(如蛋白粉、B族维生素),这些都可能加重病情。
看痘不是痘,还需关注月经与心情
Lesiak教授认为,对AFA的诊断不能停留在简单分型,应进行系统性评估。
1临床表现
教授指出,AFA皮损分布更为广泛,近90%的患者面部多区域受累,并非仅局限于传统认知的下颌部;AFA皮损形态多样,可表现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易导致瘢痕),也可表现为粉刺(微粉刺、巨粉刺),吸烟者往往粉刺更严重。
2标准化工具的应用
Lesiak教授推荐使用专门的评估工具,如成人女性痤疮评分工具[5](AFAST),进行量化评分,以便更客观地监测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3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Lesiak教授强调,对于疑似PCOS或高雄激素血症的患者,应进行内分泌检查,包括游离睾酮、总睾酮、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黄体生成素(LH)和促卵泡激素(FSH)。她还特别提醒检测时机的重要性,应在月经周期第2~5天的早晨采血,且患者未服用口服避孕药,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4心理社会负担的评估
Lesiak教授总结道,痤疮对女性生活质量的心理影响远超男性,因此问诊时必须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评估其焦虑、抑郁情绪及因痤疮导致的社会回避行为。
修复皮肤屏障是基石,低剂量口服药也可安全有效
Lesiak教授提出,AFA治疗目标是控制病情、防止瘢痕、提高生活质量,并需要长期管理的策略。
1基础与核心治疗:
外用维A酸类(如阿达帕林)是治疗的基石。Lesiak教授指出,该类药能作用于痤疮发病的多个环节(改善角化、抗炎),覆盖所有致病通路。关键在于教育患者正确使用,从较小剂量开始,配合保湿修复类护肤品,以建立耐受,避免刺激。
值得注意的是,禁止单独使用抗生素治疗。Lesiak教授强调,为预防耐药,外用抗生素必须与维A酸类或过氧化苯甲酰联合使用。
2系统治疗的抉择
1)异维A酸
Lesiak教授认为,这是治疗中重度、顽固性或易形成瘢痕的痤疮的“利器”。她个人倾向于采用低剂量(如0.3mg/kg/日)方案,以提高患者依从性、减少副作用,并能有效控制病情。
然而,她极其严肃地强调,对于育龄期女性,严格的避孕和定期妊娠监测非常重要。其研究团队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57%的受访者(样本量500人)在启程异维A酸治疗前未接受孕检,这一现状令人担忧[6]。图2:团队调查研究(图源讲者PPT)
2)激素治疗:如复方口服避孕药、抗雄激素药物(如螺内酯),适用于伴有高雄激素表现或对传统治疗无效的患者。Lesiak教授建议,治疗这类患者,最好请妇科医生会诊。
3综合支持与管理:
1)科学护肤是成功的保障:任何治疗方案都必须在温和清洁、保湿修复和严格防晒的基础上进行,否则效果将大打折扣。
2)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压力管理、改善睡眠、均衡饮食(低糖、低乳制品)、戒烟等,应作为辅助治疗积极推荐。
总结
Lesiak教授最后总结,AFA的长期管理往往需要皮肤科医生、妇科医生、营养师和心理医生等多学科协作的模式,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个体化支持,才能真正有益于AFA患者。
意犹未尽? 没关系!
电子壁报、视频解读、大会资讯、专家带你看这里都有
EADV专区已正式开放,还不快来关注!
参考文献:
[1]Zeichner JA, Baldwin HE, Cook-Bolden FE, et al. Emerging Issues in Adult Female Acne. J Clin Aesthet Dermatol. 2017 Jan;10(1):37-46.
[2]Bhat YJ, Latief I, Hassan I. Update on etio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Acne. Indian J Dermatol Venereol Leprol. 2017 May-Jun;83(3):298-306.
[3]Dreno B, Gollnick HP, Kang S,et al. Understanding innate immunity and inflammation in acne: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5 Jun;29 Suppl 4:3-11.
[4]Baldwin H, Tan J. Effects of Diet on Acne and Its Response to Treatment. Am J Clin Dermatol. 2021 Jan;22(1):55-65. doi: 10.1007/s40257-020-00542-y. Erratum in: Am J Clin Dermatol. 2021 Jan;22(1):67.
[5]Auffret N, Claudel JP, Leccia MT, et al. AFAST - Adult Female Acne Scoring Tool: an easy-to-use tool for scoring acne in adult females.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6 May;30(5):824-8.
[6]Katarzyna Majchrzak, Julia Hofmann, Aleksandra Walendzik,et al.Concerns and side effects of oral isotretinoin treatment: insights from an original survey.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皮肤频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