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倭婆钱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7 19:24 1

摘要:嘉庆元年(1796)浙江萧山人汪辉祖在其笔记《病榻梦痕录》中记载一种名为倭婆的外国银元:“番银又称洋银,名亦不一,曰双柱,曰倭婆,曰三工,曰四工,曰小洁,曰小花,曰大戳,曰烂板,曰苏板,价亦大有低昂,作伪滋起”。咸丰三年(1853),诗人陈钟祥宦游上海时所作的

嘉庆元年(1796)浙江萧山人汪辉祖在其笔记《病榻梦痕录》中记载一种名为倭婆的外国银元:“番银又称洋银,名亦不一,曰双柱,曰倭婆,曰三工,曰四工,曰小洁,曰小花,曰大戳,曰烂板,曰苏板,价亦大有低昂,作伪滋起”。咸丰三年(1853),诗人陈钟祥宦游上海时所作的竹枝诗也有“满市倭婆子母钱”的内容。

过往学界对倭婆钱的研究聚焦于其种类界定问题上,主要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批学者持倭婆钱是美国银元的观点,另一批学者则将倭婆钱定义为西班牙银元。卫挺生最早关注到汪辉祖关于倭婆钱的记载,他在胡适的指导下考证出倭婆钱是美国银元,并介绍其“面铸武装自由女神,背铸飞鹰”,因“於一七九二年开始铸”,故其“约一七九二年以后始来华”。于光远认为倭婆钱是嘉庆元年前后入华美元的俗称。黄寿成的考证支持卫挺生将倭婆钱界定为美国银元的观点。胡适提到《病榻梦痕录》所载外国银元时与其学生卫挺生持不同观点,认为这些银元“即是当时的‘本洋’,乃是墨西哥以前的西班牙的银洋”。其后,徐心希认为倭婆钱属于吕宋洋银,铸造于西班牙中南美洲殖民地,但未明确考证其种类。董圣兰、范金民定义倭婆钱是1772年起由西属墨西哥铸币厂加铸,正面为西班牙卡洛斯三世、卡洛斯四世和费迪南七世三种国王头像的银币。重七钱三分,成色90.3%银。此外,百濑弘引用了卫挺生认为倭婆钱是美国银币的观点,但只注明“(倭婆钱)不清楚是什么”,未对其种类进行界定。总体来看,既有论著对倭婆钱得名原因殊少着力,界定其种类时亦较少援引同时期的其他史料,这给本文留下了一定的讨论空间。

一 根据“名 -别”分类法区分倭婆钱

稍晚于《病榻梦痕录》,诸聊在《明斋小识》中记载了乾隆、嘉庆年间上海地区外国银元的使用情况:“(乾隆初年)嗣后洋钱盛行,每个重七钱三分五厘,有小洁、广板、建板、闽板、浙板、锡板之名,三工、四工、工半、正衣、反衣之别”。此处的七钱三分五厘是为漕平折算,根据李裕威的测算,漕平一两折合36.6568g,因此七钱三分五厘折合26.9427g。当时在华流通常见的各种外国银元中,这一重量与西班牙“地球双柱”及“人像双柱”八里亚尔(8 Reales)银元(27.07g)、美国初铸一美元(26.96g)最为接近;较之法国一埃居银元(29.49g)、荷兰“站人”及“马剑”银元(28-33g)较轻。由诸聊的记载也可一窥当时对外国银元的分类方法—根据“名”与“别”的差异进行区分,上述的外国银元具体区别如下:

(一)小洁:董圣兰、范金民将其定义为西班牙人像银元,百濑弘考证小洁、小花是西班牙辅助币,卫挺生认为小洁、小花或是“美初铸之银角银仙”。但西班牙辅助币以及美国银角银仙均无法对应七钱三分五厘的重量,故笔者认为小洁是指西班牙十八世纪中后期的八里亚尔银元,可能因表面光洁而得名;

(二)广板,建板,闽板,浙板,锡板:指带有各地流通特色,甚至是各地私铸的银元。其中:

1.广板为广东地区流通的银元,表面多有戳记,部分广板也可能是广东地区的私铸银元。“粤中用银,千敲百鐅,率皆烂板”。“广东造者曰广板,型大而声响”。

2.建板、闽板为福建地区流通的银元,表面似广板多有戳记,部分建板、闽板也可能是福建地区的私铸银元。“闽广各省必椎烂(银元)用之”,“福建造者曰建板,旁有字脚作钩”。

3.浙板、锡板为江浙地区流通的银元,表面光洁。部分浙板、锡板也可能是江浙地区的私铸银元。“(洋钱)其发江、浙者,曰出舱光板,无一椠痕”。“苏州造者,形同小吉而声尖”,又有“夫银元之伪……有苏板……巧式新思,无奇不有”;

(三)三工、四工、工半:指正面文字不同的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三世、四世时期人像银元。其中:

1.三 工 为 1772-1788年 西 班 牙 卡 洛 斯 三 世 时 期 人 像 银 元。 人 像 面 带 有 拉 丁 文“CAROLUS III”。因“III”形似三个“工”字而俗称为三工。

2.四 工 为 1790-1808年 西 班 牙 卡 洛 斯 四 世 时 期 人 像 银 元。 人 像 面 带 有 拉 丁 文“CAROLUS IIII”。因“IIII”形似四个“工”字而俗称为四工。

3.工半为1789-1791年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卡洛斯四世时期人像银元。人像面带有拉丁文“CAROLUS IV”。因“IV”形似汉字“工半”而俗称为工半;

(四)正衣、反衣:

泛指正面国王图案不同的西班牙人像银元。“其四工反衣,形较小而厚者,曰小吉”。可推知反衣图案出现在上述“四工”,即西班牙卡洛斯四世时期人像银元上。

可见,“名-别”分类法中,“名”主要根据钱币上所带的各地流通特色来区别,多以钱币铸造地或使用地,甚至是钱币在流通中表面的状态来命名的;“别”是根据钱币上文字与国王图案来区别,以文字或图案的明确特征来命名的。

《病榻梦痕录》中按顺序罗列了“双柱”“倭婆”“三工”“四工”“小洁”“小花”“大戳”“烂板”和“苏板”等九类外国银元,虽称它们“名亦不一”,但大致遵循“名-别”的分类,将倭婆钱之外的八种外国银元整理如下:

根据“别”的标准排列:双柱、三工、四工;

根据“名”的标准排列:小洁、烂板、苏板;

未能详细考证:小花、大戳。

可见,《病榻梦痕录》在记载外国银元时大致上是先据“别”,后根据“名”的标准进行排列,且他们大多数是西班牙银元。记载时将倭婆钱排列在“双柱”和“三工”“四工”银元之间,推测其可能是一种根据“别”的标准,也即是从其币面的文字或图案带有明确的“倭婆”特征来区分的银元,可能也是西班牙银元。

二 从“披发屈紒”的特征界定倭婆钱

“倭婆”一词,指明代盗侵江浙沪地区的日本女性贼寇。虽然目前尚未发现明、清时期直接描绘倭婆的图像资料,但不乏文字记载,“妇女被发屈紒,以丹扮身……妇女衣如单被,穿其中,贯头而着之”。“披发屈紒(发髻)”,即披散头发,打着弯曲的发髻。

图 1  西班牙人像银元(从左到右:卡洛斯三世头像、卡洛斯四世头像、费迪南七世臆造头像、 费迪南七世头像。图片来源:pcgs 官网)

倭婆钱应是一种带有人像的银元,且其币面人像有类似“披发屈紒”的特征。“十七八世纪欧洲帝王和贵族都是披发的,当时的人像银元在中国人看来,都可以说是蓬头”。乾隆、嘉庆年间在华流通的人像银元,其人像图案多数是披发的,带发髻的较少。常见者仅有西班牙人像银元、荷兰“站人”银元上的人物图案,披发且带发髻(图1、2)。但仅从这一图案特征,尚无法明确界定倭婆钱的种类。

图 2  荷兰站人银元(图片来源:pcgs 官网)

三 航行记录证明倭婆钱非美国银元

1792年4月2日美国国会批准了银元铸造的提案,并规定了其形制与成色。首批美国银元发行于1794年(图3)。至晚到道光年间,美国银元已进入中国的流通领域。刊刻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的《银经发秘》中就记载有美国银元的图样,当时称其为“贡鹰”(图4)。

图 3  1794 年的美国银元(图片来源:pcgs 官网)

图 4  《银经发秘》中记载的美国银元图样

而美国银元入华时间,根据耿爱德的记载,始于179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记载亦可佐证。东印度公司在1795年的文件中介绍了当时中国市场上银元流通的情况:“此处极度缺乏现款”。

1796年的广州更是白银奇缺,以至于东印度公司不得不请求伦敦送来巨额白银汇款。尽管在18世纪末,美国人主要充当的是将西班牙美洲殖民地银元交易至中国的中介角色。然而,“这种奇紧状态,似乎亦有利于行使一种输入的新银元”。

因此,美国人通过广州贸易将本国的新银元乘机运入就不足为奇了。“美国人运入的银元是一种国家货币,与西班牙银元的重量完全相同,但化验合金,则铜多一些,铸币上有华盛顿将军的头像和十五颗星及“自由”字样,日期为1795年,而背面为一头鹰围以月桂花,并有“美利坚合众国”(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字样”(图5)。

图 5  1795 年的美国银元(图片来源:pcgs 官网)

东印度公司的记载,除将银元正面的自由女神头像误记为华盛顿头像外,其余细节均与1795年一美元银元特征一致,可以确定1796年美国人运入华的这批新银元为美国银元。

1796年来华的美国商船除了带来少量的茶叶、人参、海豹皮和海獭皮外,“他们全部的输出品,差不多是用白银供应的”,这些白银当中就包含了新银元。

根据范岱克的统计,1796年全年共有十一艘美国商船抵达广州,时间集中在下半年,按先后排序如表1所示:

1796年首艘来华的美国商船“华盛顿夫人”号,其到达广州时只载有少量香料。而较有可能直接运入美国银元的是第二或第三艘来华的美国商船“皮古”号、“伍德罗普-西姆斯”号,他们均是从费城启航直航广州,当时美国造币厂就位于费城。

倘若上述考证成立,则美国银元初次进入中国的时间,不会早于1796年7月27日,即“皮古”号抵达广州的时间。《病榻梦痕录》中倭婆钱相关条目见于嘉庆元年,有明确记载的条目出现在六月二十一日,即为1796年7月24日。但是考虑到倭婆钱流入中国后,必定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流通使用,才能被民众接受,则其流入时间必然早于1796年7月24日。由此,可以推之倭婆钱并非美国银元。

四 倭婆钱是西班牙人像银元

满市倭婆子母钱,岛夷卉服换新棉。

中华底事脂膏竭,散遍氤氲如意烟。

咸丰三年(1853),祖籍浙江绍兴的诗人陈钟祥宦游上海时所作的竹枝诗中出现了倭婆钱被广泛使用的记录。“商民乐其便易,市井贸易唯此信行”。西班牙人像银元的盛行,早在乾隆末年已经开始:江苏地区“(乾隆)五十年后,但用佛头一种”。道光年间,“唯佛头通用耳”。到咸丰年间,“征收钱粮,唯此是索,故市肆弥重之”,西班牙人像银元终于是“数十年广及半天下”。

西班牙人像银元的盛行情况也见于同时期的英文记载。1856年5月31日《北华捷报》的报道显示:尽管从欧洲输入的西班牙卡洛斯四世人像银元数量巨大,但因市场上对其存在“毫无意义的迷恋”,使得这类银元比同等重量和纯度的其他西班牙银元价格高出近50%,且价值仍在上升。另据10月25日《北华捷报》:“上海流通的货币是卡洛斯三世和四世统治时期的西班牙元……卡洛斯银元在上海价值虚高,因为在全国许多地方,特别是在丝绸产地,人们对它有一种荒谬的偏爱。而且(卡洛斯银元)供应量不足以满足贸易的要求。”

西班牙人像银元,特别是卡洛斯四世人像银元在咸丰年间江浙沪地区的市场流通中占据统治地位,这与陈钟祥诗中“满市倭婆钱”的记载契合。故而,笔者认为倭婆钱实为西班牙人像银元。

五 倭婆钱有多元的来源与面值

尽管有观点认为倭婆钱是1772年起由西属墨西哥铸币厂铸造的人像银元,重量为七钱三分(即面值八里亚尔的主币)。然而从现有资料看,倭婆钱的来源并非墨西哥一处,其面值也绝非八里亚尔一种。

18-19世纪,西班牙在本土及其美洲殖民地均有开铸人像银元,在美洲殖民地设立的铸币所有:墨西哥城(1535)、圣多明各(1536)、利马(1565)、波托西(1572)、波哥大(1620)、危地马拉的圣地亚哥(1731)以及智利的圣地亚哥(1743)七处。从1790-1796年间各个铸币所的货币铸造量来看,墨西哥城铸币所铸造了占西属美洲殖民地总数约63.16%的银元,而其他铸币所铸币也占36.84%,这还未包含西班牙本土的人像银元铸造量。墨西哥城之外的其他铸币所铸造的银元也曾流入到中国,《银经发秘》中明确记载了多个铸币所的厂标铭文,证明不仅是墨西哥城,利马、波托西以及智利的圣地亚哥所铸的人像银元都参与了当时的流通。可见倭婆钱的来源并非单一,而是多元的。

再有倭婆钱的面值问题。西班牙人像银元的主币面值是八里亚尔。此外另有四里亚尔(4 Reales)、二里亚尔(2Reales)、一里亚尔(1 Real)、二分之一里亚尔(1/2 Reales)四种不同面值的辅币,辅币与主币人像图案一致,仅在大小与重量上有区别。根据百濑弘的估计,小面值的西班牙银元在中国基本没有流通。但事实上,至晚在乾隆五十年(1785),小面值的西班牙花边钱已经进入我国的流通领域:“中者重三钱有奇,小者重一钱有奇”。虽未注明这些花边钱是否就是西班牙人像银元,但稍晚,嘉庆年间翁树培明确记载“有小至重三钱及数分者,流行中国甚多”,还详细记录了几种西班牙人像银元的直径与重量(表2)。

咸丰至同治年间,有记录显示所有面值的西班牙人像银元均参与了流通:“其小者分四等,有对开、四开、八开、十六开,式同大者,轻重划一”。以“开”作为小面值西班牙人像银元的单位,同样见于光绪年间的记录,当时直接称之为“开洋”。“开洋即小洋钱,有对开,四开,以至十六开者”。可见小面值西班牙人像银元在清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持续流通的。故,倭婆钱这一概念并非单指西班牙八里亚尔人像银元,而是多种不同面值西班牙人像银元的总称。

六 结语

从乾隆、嘉庆年间对外国银元的“名-别”分类法来看,倭婆钱可能因其币面人像图案带有“倭婆”的形象特征而得名。借助航行时间记录,笔者考证出美国银元初次进入中国流通领域的时间晚于《病榻梦痕录》中倭婆钱条目的记录时间,证明倭婆钱并非以往部分学者所界定的美国银元。再根据咸丰年间有关上海地区货币流通情况的中英文记载,笔者确认倭婆钱即是当时在江浙沪地区流通中占据统治地位的西班牙人像银元。并且,倭婆钱并非单一来源、单一面值,而是广泛地从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各大铸币厂输入到中国,各个面值的倭婆钱均参与了流通。

目前,仍有部分清代在华流通的外国银元难以明确界定种类,相信随着对中外史料的深入研究,学界终将揭开这些外国银元的神秘面纱。

本文作者:吴剑浩(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深圳分行)

原文刊于:《中国钱币》2025年第1期。注释从略,请征原文。

来源:懒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