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炮震卢沟烽烟起”“出动神兵过百团”“芷江终见敌旗蔫”……中华民族的抗战记忆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阅兵中呈现:战旗方队将擎举抗日动勋荣誉旗帜,展现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抗战历史;联合军乐团会奏响《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炮震卢沟烽烟起”“出动神兵过百团”“芷江终见敌旗蔫”……中华民族的抗战记忆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阅兵中呈现:战旗方队将擎举抗日动勋荣誉旗帜,展现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抗战历史;联合军乐团会奏响《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等抗战经典曲目,让烽火旋律与受阅步伐共振……
如果有一天,我们要将这些抗战记忆郑重赠予青年……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审题提示
材料围绕“抗战记忆的赠予”设置写作情境。材料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 周年大阅兵将呈现的抗战记忆;第二部分假设将抗战记忆郑重赠予青年。
写作提示
考生应围绕“抗战记忆的赠予”展开写作。首先应抓住“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抗战历史”“烽火旋律”对抗战记忆进行深入分析,体现自己的正确认识;其次应思考为何要把抗战记忆郑重赠予青年;再次,应探讨用何种方式将抗战记忆赠予青年更有利于接受与传承,或结合时代背景谈青年接受记忆后的做法。
文章的重心应该是第一层与第二层——要赠予青年什么抗战记忆和为何要把抗战记忆郑重赠予青年,二者可以前后写,也可糅合在一起表达,但要尽量写出层次感;做法层面属于次重点,可以作为后半部分的补充表达;能够从思辨角度谈“抗战记忆”“抗战记忆的赠予”,也属高阶思维。
表达要注意扣“抗战记忆”“赠予青年”,脱离“赠予”或脱离“抗战记忆”来写都在一定层面上偏离题意,应适当降档。有的文章主旨句不点明“赠予青年”,但行文中明确写出也是可以的,只是不够显豁,不提倡。
评分规则
本作文题围绕“抗战记忆的赠子”设置写作情境。材料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周年大阅兵将呈现的抗战记忆,第二部分假设将抗战记忆郑重赠予青年。
(2)写作提示
考生应围绕“抗战记忆的赠予”展开写作。首先应对抗战记忆进行分析,体现自己的正确认识;其次应思考为何要把抗战记忆郑重赠予青年;再次,应探讨用何种方式把抗战记忆赠予青年更有利于青年接受和传承。
【参考范文】
把抗战记忆,酿成青年心中的星火
当战旗方队擎着抗日功勋荣誉旗帜走过长安街,当《保卫黄河》的激昂旋律与受阅步伐共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大阅兵的画面,早已超越一场仪式 —— 那是中华民族用鲜血与勇气镌刻的集体记忆,更是需要郑重赠予青年的精神遗产。这份记忆里,有卢沟桥上的炮火、百团大战的硝烟、芷江受降的荣光,它不应只存于博物馆的展柜或历史课本的铅字中,而该成为青年血脉里的星火,照亮前行的路。
把抗战记忆赠予青年,首先要让他们读懂记忆里 “不屈的脊梁”。80 年前,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碎华北平原,是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的呐喊唤醒了四万万同胞。杨靖宇在冰天雪地里嚼着棉絮仍坚守阵地,赵一曼面对酷刑始终未吐一字,狼牙山五壮士纵身跃下悬崖时的决绝,无数平凡人用生命诠释了 “民族大义” 的重量。这份记忆从不是遥远的 “历史故事”,而是当下青年面对困境时的精神坐标。去年,在西南联大旧址的研学活动中,一群 00 后大学生读到 “刚毅坚卓” 的校训时红了眼眶 —— 他们突然明白,当年师生们徒步三千多里西迁,在破庙里开课仍坚持研究,与今天自己为科研项目熬夜、为乡村支教克服艰苦,本质上是同一种 “不服输” 的韧性。把抗战记忆赠予青年,就是要让他们看见:中华民族的脊梁,从来都是在危难中挺直,在磨砺中刚强。
把抗战记忆赠予青年,更要让他们看清记忆里 “团结的力量”。抗战胜利不是某个人、某个军队的孤军奋战,而是全民族的同心同德。从工人兄弟在工厂赶制武器,到农民伯伯把粮食送往前线;从爱国学生上街游行呼吁抗日,到海外华侨捐款捐物支援祖国,“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的画面,是抗战记忆里最动人的篇章。这份 “团结” 的密码,在今天依然有着滚烫的现实意义。去年夏天,河北涿州遭遇洪涝灾害,00 后志愿者们组成 “青年突击队”,有的划着橡皮艇转移受灾群众,有的在安置点分发物资,他们手臂上的晒伤、泡皱的双手,与当年支前群众磨破的布鞋、晒黑的脸庞,有着跨越时空的呼应。还有疫情期间,无数青年大学生化身 “社区网格员”“物资配送员”,用行动证明 “团结” 从不是历史名词,而是代代相传的行动指南。把抗战记忆赠予青年,就是要让他们懂得:个人的力量或许微小,但当千万双手握在一起,就能筑起抵御一切风险的长城。
把抗战记忆赠予青年,最终要让他们成为记忆里 “传承的火种”。记忆不会自动延续,需要青年用行动去激活、去续写。在云南腾冲国殇墓园,每天都有青年讲解员为游客讲述滇西抗战的故事,他们带着游客抚摸石碑上的名字,告诉大家 “这些烈士和我们一样年轻,却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在上海四行仓库纪念馆,00 后志愿者们穿着仿制的抗战军装,为参观者重现 “八百壮士” 坚守阵地的场景,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更有青年学者扎根档案馆,整理抗战老兵的口述史,让那些即将被遗忘的故事得以留存;有大学生团队用数字技术复原抗战遗址,让更多人通过 VR 技术 “走进” 当年的战场。这些行动告诉我们:传承抗战记忆,不是简单的 “铭记”,而是要让记忆 “活” 起来 —— 用自己的专业、自己的热情,让更多人看见历史的温度,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有人说,青年是 “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而抗战记忆就是照亮太阳升起的那束光。当青年在课本里读到《松花江上》的歌词,能想起故乡沦陷的悲痛;当他们听到《在太行山上》的旋律,能想起战士们浴血奋战的豪迈;当他们看到抗战老兵胸前的勋章,能想起那一代人的牺牲与奉献 —— 这份记忆就真正融入了他们的生命。
80 年过去了,卢沟桥上的石狮依然凝视着远方,黄河的波涛依然激荡着人心。把抗战记忆郑重赠予青年,不是让他们沉溺于过去的苦难,而是让他们带着先辈的勇气、团结与担当,去面对今天的挑战、创造明天的辉煌。因为我们坚信:当青年心中的星火汇聚成火炬,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以记忆为炬,照青年前行之路
“炮震卢沟烽烟起”,一声炮响,撕裂了北平的晨雾,也撕开了中华民族最深重的苦难篇章。八十年风雨如磐,当战旗猎猎、军乐回荡,我们以一场庄严的阅兵,向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致敬。然而,纪念不止于仪式,更在于传承。如果有一天,我们要将这些抗战记忆郑重赠予青年,我们赠予的,不应只是泛黄的照片与遥远的传说,而应是一束穿越时空的火炬——它照亮来路,更点燃前行的信念。
这束火炬,首先照亮的是“家国”二字的千钧分量。当《松花江上》的旋律响起,那哀婉的曲调里,是“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泣血呼唤;当百团大战的旗帜高擎,那是无数无名战士用血肉之躯筑起的钢铁长城。青年一代生于和平,长于盛世,或许难以亲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但“家国”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曾是母亲送儿上战场的泪眼,是战士在战壕中写下的绝笔家书,是整个民族在危亡之际迸发出的不屈呐喊。将这段记忆赠予青年,是让他们懂得:今日的安宁并非天赐,而是无数先辈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唯有理解这份沉重,才能真正懂得“国”为何物,才能在个人追求之上,生发出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这束火炬,更映照出“精神”在绝境中的璀璨光芒。抗日战争,是一场实力悬殊的生死较量。面对飞机大炮,我们以小米加步枪相抗;面对步步紧逼的铁蹄,我们以“在太行山上”的坚韧周旋。是什么支撑着中华民族在“最危险的时候”依然昂首?是“保卫黄河”中那“风在吼,马在叫”的磅礴气势,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是“宁死不屈、血战到底”的骨气。这种精神,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化作了敌后游击的智慧,化作了文化抗战的笔锋,化作了千千万万普通民众的默默坚守。将这段记忆赠予青年,是让他们在顺境中不忘忧患,在挫折前不轻言放弃。当他们面对学业的压力、事业的挑战、人生的迷茫时,能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那是一种在黑暗中相信光明的信念,一种在绝境中创造奇迹的勇气。
这束火炬,最终指向的是“未来”的责任与使命。芷江受降,敌旗终蔫,胜利的果实来之不易。然而,和平的天空需要持续的守护。世界并未远离战火,霸权与偏见依然存在,发展的竞争日益激烈。青年是民族的未来,他们手中接过的,不仅是先辈用鲜血染红的旗帜,更是建设一个更强大、更文明、更和平中国的重任。抗战记忆,不是让我们沉湎于仇恨,而是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自强方能不息。将这段记忆赠予青年,是激励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在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各个领域奋发有为,以今日之奋斗,告慰昨日之英灵,奠基明日之辉煌。
当联合军乐团奏响《保卫黄河》的雄浑乐章,那不仅是对历史的回响,更是对未来的召唤。我们赠予青年的,是记忆,更是使命;是悲壮,更是希望。愿这束以血与火铸就的火炬,在青年手中永不熄灭,照亮他们前行的每一步,也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
以抗战记忆为灯,照青年前行之路
当战旗方队擎举着抗日勋荣誉旗帜,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阅兵中缓缓前行;当联合军乐团奏响《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等抗战经典曲目,激昂的旋律与受阅步伐共振,那段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抗战历史再次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如果有一天,我们要将这些抗战记忆郑重赠予青年,那便是赠予他们一把照亮前行道路的火炬,一份激励奋勇向前的力量。
抗战记忆,是历史的教科书,让青年铭记来路之艰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那场长达14年的抗战中,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尊严的钢铁长城。从白山黑水间的抗日义勇军,到太行山上的八路军;从淞沪会战中浴血奋战的将士,到百团大战里神出鬼没的勇士,无数先烈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他们的事迹,是抗战记忆中最璀璨的星辰;他们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当我们将这些抗战记忆赠予青年,就是让他们明白,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唯有铭记历史,才能珍惜当下,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抗战记忆,是精神的传承碑,让青年汲取奋进之力量。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展现出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它包含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种精神,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在当今时代,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但依然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从国际上的贸易摩擦到国内的经济转型升级,从科技创新的竞争到社会治理的难题,都需要我们发扬抗战精神,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去克服。当青年接过抗战记忆的接力棒,就等于接过了传承抗战精神的重任。他们将在抗战精神的激励下,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抗战记忆,是未来的指南针,让青年明确前行之方向。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抗战时期,无数青年怀揣着爱国热情,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今天,青年同样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抗战记忆就像一座灯塔,为青年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它让青年明白,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只有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当青年以抗战记忆为指引,他们将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未来的道路上坚定信念、砥砺前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将抗战记忆郑重赠予青年,让他们以抗战记忆为灯,照亮前行之路;以抗战精神为帆,扬起奋进之舟。相信在抗战记忆的滋养下,青年必将书写出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早日实现!
当战旗方阵擎举着斑驳的荣誉旗帜走过长街,当《保卫黄河》的铿锵旋律震颤大地,那些浸透硝烟的历史记忆便如潮水般漫过时空的堤坝。若我们要将这些沉甸甸的抗战记忆郑重赠予青年,那定不是简单的往事复刻,而是要以史为炬,让历史的火光照亮青年前行的征途,熔铸成他们精神原野上的不朽丰碑。
我们赠予青年的,首先是铭刻于骨血的民族气节。卢沟桥头的炮火撕开暗夜帷幕时,无数中华儿女挺起脊梁,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杨靖宇将军腹中的草根棉絮与雪粒相杂,赵一曼女士竹签刺身却坚贞如松,狼牙山五壮士纵身跃下的剪影永远定格在崖顶……这些并非泛黄史书里的冰冷文字,而是滚烫的生命印记。当青年触摸到展柜中锈迹斑斑的军功章,指尖传来的是先辈们炽热的心跳;当他们凝视老战士浑浊眼眸里闪烁的光芒,看到的是跨越时空的精神火种。这份刻入民族基因的气节,会在青年血脉中奔涌成河,让他们懂得何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写人生。
我们还要将苦难淬炼的生存智慧赠予青年。太行山上游击健儿化整为零的智慧,地道战里军民同心的创造,南泥湾垦荒将士“一手拿枪、一手挥镐”的开拓,都是中华民族在绝境中迸发的生存哲学。就像种子总要经历破土前的黑暗,今天的青年也会遭遇人生的至暗时刻。有人因学业压力而焦虑,有人在创业路上屡战屡败,更有人面对价值多元的社会感到迷茫。此时回望祖辈们在战火中锤炼出的韧性,便会明白真正的成长恰似淬火成钢——越是严酷的环境,越能锻造出坚韧的灵魂。这种历经沧桑的生存智慧,将成为青年穿越风雨的罗盘。
更重要的是,要把永不熄灭的理想主义火炬交到青年手中。当年知识青年投笔从戎,海外华侨毁家纾难,普通百姓节衣缩食支援前线,千万人向着同一个方向跋涉,只因心中燃烧着救亡图存的信念之光。今天的青年同样需要这样的精神灯塔。无论是科研院所里甘坐冷板凳的年轻学者,还是乡村振兴一线扎根泥土的新农人,抑或是在奥运赛场奋力拼搏的运动健儿,他们都在各自的赛道上续写着新时代的青春答卷。当我们把抗战时期“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执着信念转化为“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理想主义的星光就能汇聚成璀璨银河。
站在两个百年交汇的历史坐标上,我们送给青年的不是尘封的老故事,而是打开未来的金钥匙。那些镌刻着牺牲与奉献的岁月,终将在代际传承中获得新生;那些凝聚着勇气与智慧的记忆,必将化作滋养心灵的甘露。愿每个青年都能接过这束历史的火炬,让它在自己的生命中燃得更旺,照得更远,走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壮阔征程。
“炮震卢沟烽烟起”,“出动神兵过百团”,“芷江终见敌旗蔫”……当这些浸染血火的历史箴言再度回响,当抗战的荣光旗帜于阅兵盛典中猎猎招展,当《保卫黄河》的激昂旋律与新时代的步伐共振,我们不禁沉思:如何将这份沉甸甸的抗战记忆,这份民族的“根”与“魂”,郑重地交托到青年手中?窃以为,此非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一次关乎历史“活化”与价值“转生”的庄严仪式。
抗战记忆,绝非尘封于档案馆中冰冷的卷宗,亦非教科书上扁平化的叙述。它是民族精神血脉中灼热的流淌,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个体悲欢,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壮怀激烈。正如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份记忆,是民族认同的基石,是警示未来的明镜。若不能使其在青年心中“活”起来,便易沦为模糊的背景符号,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难以滋养时代的苍翠。
然而,代际的天然鸿沟与时代语境的变迁,使得青年与那段烽火岁月产生了某种“隔膜”。如何化解此“隔”,让历史的惊雷穿透时光的屏障,直抵青年心灵深处?关键在于“活化”二字。纪念仪式,如大阅兵中战旗方队的威武行进,联合军乐团奏响的经典旋律,正是“活化”记忆的崇高场域。仪式以其庄重感、参与感与象征性,将抽象历史转化为可感可触的情感冲击,正如《礼记》所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在肃穆的氛围中,青年能直观感受历史的重量与先辈的荣光。
更进一步,抗战记忆的赠予,需超越悲情控诉,深掘其于当代,尤其是对青年成长的价值“转生”。那段历史所淬炼出的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那种在民族危亡关头迸发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与青年面临人生挑战、确立价值坐标的需求深度契合。先贤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抗战精神的内核,恰是青年砥砺品格、超越自我的宝贵资源。当青年能从抗战历史中汲取面对学业压力、人生困境的勇气,理解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这份记忆便完成了从历史叙事到生命能量的华丽“转生”。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将抗战记忆郑重赠予青年,绝非令其沉溺于过往的悲壮,而是期望他们能以历史的火炬照亮前行的道路。当《松花江上》的悲怆与《在太行山上》的豪迈,化为青年心中爱国情怀的深沉律动;当卢沟桥的石狮与平型关的险隘,成为青年眼中民族气节的永恒象征,这便是记忆传承最动人的篇章。
让烽火的旋律永不消散,让英雄的旗帜代代高扬。愿我辈青年,能真正接过这份饱含血泪与荣光的记忆厚赠,不仅铭记,更能使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以青春的智慧与力量,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让抗战精神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焕发新的生机与光芒。唯有如此,历史的回响才能永不湮灭,民族的脊梁才能永远挺立。
来源:高中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