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十点,上海交大药学院研三群里有人甩出一张截图:美迪西把2026届校招名额直接拉到500,还单开“AI制药工程师”一栏,起跳年薪30万。
“简历投了几十家,全卡在‘AI制药’四个字上。
”
昨晚十点,上海交大药学院研三群里有人甩出一张截图:美迪西把2026届校招名额直接拉到500,还单开“AI制药工程师”一栏,起跳年薪30万。
我盯着那行字,脑子里只有一句——不会写代码的生化环材,今年彻底凉了?
早上六点,我爬起来去官网把JD逐字拆开。
它要的不是传统药化人,是会用Python调包跑分子生成的“混血种”。
实验室里熬了三年细胞,不如GitHub上两千星的脚本值钱。
更扎心的是,人家刚拿辉瑞5个亿联合做肿瘤免疫,临港的新楼直接叫“AI研发中心”,连小白鼠房都在装自动图像识别。
翻译过来:老流程的人手,砍一半。
隔壁寝室做OLED的兄弟也没好到哪去。
天马微电子在武汉的6代线明年Q2点火,车载屏订单排到2027,可校招表上15个新岗位全是Micro-LED和巨转技术。
HR原话:不会高真空蒸镀,就先去深圳工厂倒班练手。
一句话,传统LCD经验归零,四年积累直接格式化。
最魔幻的是中远海运。
航运巨无霸居然在招“零碳管培生”,要求能算船用氨燃料的碳足迹,还要懂5G港口调度算法。
我表弟学轮机工程,去年实习还在拧阀门,今年笔试题让他用MATLAB写氢燃料舱的温差模型。
他出来苦笑:原来“ sailor”也要会“code”。
把三张海报摆在一起,我看出一个裸奔的现实:
行业升级不是新闻,是筛子。
它先把不会新工具的人漏下去,再把工资加到天上给剩下的。
所谓扩招,招的是换过血的新物种,不是原来的我们。
那怎么办?
我下午把实验停了,去图书馆借了三本“Python生物信息”速成,逼自己两周跑通分子生成demo。
屏幕上的训练曲线第一次抬头时,我比发SCI还开心——原来门槛不是墙,是门,有钥匙就能开。
钥匙长啥样?
就是一行能落地的代码、一张交叉学科证书、一个GitHub链接,哪怕它只有三百行。
晚上十一点,我把改好的简历再投出去,顺手把项目地址贴在附件。
这次系统没秒拒,状态显示“笔试安排中”。
我关掉电脑,心里门清:
2026届校招,表面是招员工,其实是招“能自己把椅子搬到新牌桌上的人”。
别再哭专业不对口,升级自己才是真的“上岸”。
明天太阳升起来,不会等新兵,但会奖励换好枪的人。
来源:冰面上滑行的迅行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