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会显灵”家里出现这4个信号,孩子将来多半有出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7 18:29 1

摘要:你有没有过这种疑问?同样是养孩子,为啥邻居家的娃从小就懂事,长大还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一家子越过越红火?而有的家庭,明明父母也很努力,可孩子就是没方向,家里总闹小矛盾,日子过得紧巴巴?

你有没有过这种疑问?同样是养孩子,为啥邻居家的娃从小就懂事,长大还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一家子越过越红火?而有的家庭,明明父母也很努力,可孩子就是没方向,家里总闹小矛盾,日子过得紧巴巴?

老辈人常说“子孙有本事,祖先会显灵”,以前我总觉得这是封建迷信,直到见过小区里3户人家的真实经历,才发现这话背后藏着大实话——根本不是“祖先显灵”帮衬,而是这些家庭悄悄做到了4件事,把“福气”牢牢攥在了自己手里。

信号一:全家把“孝顺”当回事,长辈被尊重的家庭,孩子多半懂感恩!

你别觉得“孝顺”是老掉牙的话题,我小区张阿姨家的例子,就能让你明白这事儿多重要。张阿姨今年68岁,老伴走得早,独自把儿子拉扯大。儿子结婚后,没让她单独住,反而特意把主卧让给她,说“您腰不好,这间采光好、离卫生间近”。

每天早上,儿媳都会提前煮好小米粥、蒸好鸡蛋,端到张阿姨手里;周末儿子不加班,就带着她去公园遛弯,还帮她剪指甲、掏耳朵。就连5岁的小孙子,都知道奶奶喜欢吃软一点的苹果,会主动拿着水果刀(当然是儿童安全刀)帮奶奶削好。

有人问张阿姨儿子:“你天天这么照顾老人,不觉得麻烦吗?”他说:“小时候我妈背着我去看病,走十几里路都不喊累,现在她老了,我多花点时间算啥?”结果呢?张阿姨儿子在公司里,因为做事踏实、懂得体谅同事,35岁就升了部门经理;小孙子在幼儿园里,也是出了名的“小暖男”,老师都夸他情商高。

反观隔壁单元的李叔家,就完全是另一个样子。李叔和老伴帮儿子带了5年娃,可儿子儿媳从不主动给生活费,还总嫌老人带娃方式老套。有次李叔感冒发烧,想让儿子帮忙买盒药,儿子却说“我忙着打游戏呢,你自己下楼买”。后来李叔儿子换了3份工作,每份都干不到半年,不是跟同事吵架,就是嫌老板苛刻——你想啊,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尊重,怎么可能跟外人好好相处?

其实“孝顺”根本不是让你天天给父母买多贵的东西,而是吃饭时给老人夹一筷子菜,出门时提醒他们穿厚点,爸妈唠叨时别不耐烦。孩子眼睛都亮着呢,你怎么对老人,他将来就怎么对你。家里长辈被尊重,孩子从小就懂感恩,走到哪儿都有人愿意帮,这日子能不越过越好吗?

信号二:全家都“肯吃苦”,不偷懒的家庭,再穷也能熬出头!

说到“吃苦”,我想起之前采访过的一个95后小伙小周。他老家在农村,爸妈都是种地的,每天天不亮就下地,晚上摸着黑才回家。小周小时候,看着爸妈手上的老茧,就跟自己说“我以后一定要好好读书,让爸妈少遭点罪”。

高考那年,小周每天凌晨5点起床背书,晚上12点才睡觉,周末也不出去玩,就在出租屋里刷题。有次他发烧到39度,还是坚持把当天的复习计划完成。后来他考上了985大学,毕业进了互联网公司,现在年薪50多万,还在城里买了房,把爸妈接了过来。

小周说:“我爸妈总跟我说,‘天上不会掉馅饼,想要啥就得自己挣’。小时候我不懂,直到自己找工作时才明白,那些比我厉害的人,比我还能吃苦。”你看,小周家不是啥富裕家庭,可就凭着“不偷懒、肯吃苦”的劲儿,硬生生把日子过成了别人羡慕的样子。

再看看我同事的表弟,家里条件不算差,可从小就被宠坏了。上大学时,每天逃课打游戏,作业都是抄同学的;毕业后找工作,嫌这个累、那个工资低,在家躺了两年,全靠父母养活。去年他爸妈让他去学个技术,他还跟父母吵架,说“你们怎么不帮我找个轻松的工作”。你说,这样的孩子,将来能有啥出息?

其实“吃苦”不是让你故意找罪受,而是该学习的时候别偷懒,该工作的时候别摸鱼。就像种地一样,春天不播种、夏天不浇水,秋天怎么可能有收成?家里人都肯吃苦,孩子自然会跟着学,就算现在日子普通,早晚也能熬出头。

信号三:家人之间不吵架,互相体谅的家庭,再难也能拧成一股绳!

你有没有发现,那些日子过得好的家庭,很少有鸡飞狗跳的争吵?我老家村里的王大伯家就是这样。王大伯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开货车,小儿子在镇上开超市,虽然兄弟俩工作不一样,但从来没红过脸。

有一年,大儿子跑运输时出了车祸,货车撞坏了,还得赔对方4万块钱。王大伯没骂儿子,反而拍着他的肩膀说“人没事就好,钱没了咱再挣,别往心里去”;小儿子也没犹豫,当天就把超市里的流动资金取出来,先帮哥哥把赔偿款垫上,还说“哥,你先歇几天,我帮你联系下熟人,看看能不能再找个运输的活”。

后来大儿子在小儿子的帮衬下,凑钱买了辆新货车,跑运输时比以前更小心,现在每个月能挣两万多;小儿子的超市因为回头客多,去年还在邻镇开了家分店。有人问王大伯:“你家俩儿子咋这么亲?就没拌过嘴吗?”王大伯笑着说“咋能没拌嘴?但吵完就过,不记仇,一家人遇到事儿一起扛,再难的坎儿也能过去”。

可反观我老家另一个邻居,家里有三个女儿,就因为爸妈老房子该给谁的事,吵了快一年。大姐说“我是老大,小时候帮爸妈带妹妹们,这房子该归我”;二姐说“我这几年一直陪在爸妈身边照顾,你们都在外地,房子该给我”;三妹说“我现在没房子住,你们都有自己的家,凭啥不分我一份”。最后爸妈被气得住了院,三个女儿也没和好,老房子就一直空着,院子里的草都长到膝盖高了。

其实家人之间哪有那么多“理”要争?孩子考试没考好,别上来就骂,先问问他是不是上课没听懂,或者遇到了啥难事儿;老公加班到半夜回家,别抱怨他不顾家,先递杯热开水让他歇会儿,再把留的饭热给他吃;老婆在家带娃累得直不起腰,别觉得她“在家闲着”,主动帮她洗洗碗、拖拖地,陪孩子玩会儿让她歇口气。家里不吵不闹,遇事互相体谅,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再难的日子也能慢慢好起来。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心态也会更平和,遇到事儿不慌不忙,将来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能更顺。

信号四:有代代传的好习惯,孩子长大更容易有本事!

这里说的“代代传的好习惯”,不是啥复杂的规矩,就是家里人一直坚持做的小事,比如爱读书、讲礼貌、遇事不慌。我之前认识一位小学老师,他们家就有个坚持了三代的习惯——每天晚上7点到8点,全家一起看书,不管是爸妈还是孩子,都不能玩手机、看电视。

这位老师说,他小时候特别不爱看书,总想着偷偷看动画片,可每次看到爷爷坐在沙发上读报纸、爸妈拿着书看,自己也不好意思去开电视,就拿着漫画书跟着看,慢慢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后来他考上了师范大学,成了一名老师,现在他的女儿也爱读书,每次考试都是班里前几名,还经常在学校的作文比赛里拿奖。

还有我老公的叔叔,他们家的好习惯是“遇事不发火,好好说话”。不管遇到啥糟心事儿,全家人都不会大喊大叫。有一次,叔叔的儿子不小心把邻居家的玻璃打碎了,吓得躲在屋里不敢出来。叔叔没骂他,而是先带他去邻居家道歉,赔了玻璃钱,回家后才跟他说“以后玩的时候注意点,要是伤到自己就不好了,下次遇到事儿别躲,跟爸妈说,咱们一起解决”。现在叔叔的儿子在公司做管理,同事都说他脾气好、会处事,遇到问题能好好沟通,大家都愿意跟他合作。

可有的家庭就没这样的好习惯。我楼下的邻居,爸妈下班回家就躺在沙发上刷手机,却总催着孩子“快去写作业,别玩了”;家里来客人,爸妈跟客人说话时没礼貌,还怪孩子“不懂事,不知道跟客人打招呼”。你想啊,孩子天天看着爸妈的样子,怎么可能养成好习惯?没有好习惯,做事没规矩、没耐心,上课容易走神,工作后也容易偷懒,将来怎么能有出息?

其实养成代代传的好习惯一点都不难,比如每天晚上全家一起读半小时书,吃饭时不吧唧嘴、不玩手机,跟别人说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好好听人把话说完。这些小事看着不起眼,可坚持一代又一代,孩子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好性格、好品行,比给孩子留多少钱都管用。

小编有话说:

看完这些真实的例子,我才明白老辈人说的“祖先显灵”,根本不是啥封建迷信,而是好的家风、好的习惯在孩子身上的延续。

不是说家里必须多有钱,也不是说孩子必须多聪明,而是全家一起做到这4件事:把长辈放在心上、肯吃苦不偷懒、家人之间互相体谅、有代代传的好习惯。这些事看着普通,可坚持下来,孩子就能在日常里慢慢养成好品行、好能力,将来自然更容易有出息。

养孩子就像种小树,家风是土壤,好习惯是阳光,家人的互相体谅就是雨水。只有土壤肥沃、阳光足够、雨水充足,小树才能长得又高又壮,经得起风吹雨打。

来源:程程的育儿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