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张课堂签到二维码截图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据了解,该图片来源于某高校的一堂公选课,一名学生将签到二维码拍摄后上传到了短视频平台。据相关学生透露,截至目前,此次线上签到的人数已达到上万人,讨论区留言也呈快速增长趋势。这一做法瞬间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与模仿。
□张恒嘉(中国传媒大学)
近日,一张课堂签到二维码截图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据了解,该图片来源于某高校的一堂公选课,一名学生将签到二维码拍摄后上传到了短视频平台。据相关学生透露,截至目前,此次线上签到的人数已达到上万人,讨论区留言也呈快速增长趋势。这一做法瞬间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与模仿。
从百万人为某高校新生线上挑选军训服装、超132万人参与某班级小程序投票选“三班班长”,到此次高校课堂的万人线上签到,互联网的双刃剑效应在此类事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线上投票与考勤,本是提高效率、降低统计成本、让校方与学生互利共赢的良策,却在流量的裹挟下逐渐偏离了初衷。此类动辄上万人的“大阵仗”,实则是互联网过度娱乐化的缩影。
技术赋予了信息获取前所未有的便捷,却也弱化了课堂应有的规范。课程签到本意为确认学生到课数量、组织小组讨论等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对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督促学生按时到课听讲的一种方式。而万人签到的课堂,是网络对传统课堂规范的侵蚀与消磨。屏幕上陌生的签到名单、讨论区杂七杂八的娱乐化留言,打破了高校原有的讲课、提问、讨论等教学模式,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如在某课程公告栏中,有教师留言:“请不属于我们班的同学自觉退出课程。”但在其评论区中,仍然充斥着大量的陌生姓名与网络用语,甚至有人截屏转发,吸引了更多网友跟风留言与评论。
流量与热度的推波助澜,让人们在模仿中获得短暂快感,却忽视了课堂秩序的消解。部分网友为跟风博取流量,拍摄课程二维码并不断转发;或在课程讨论区发布无关评论,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课堂签到从“确认出勤”异化成了“网络狂欢”。此类行为,让学生逐渐忽视了课堂的核心价值——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此类毫无意义的参与,不仅偏离了原有轨道,还造成了教育资源与时间成本的浪费。诚然,线上线下结合的课堂能更好地传递知识,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也能帮助学生保持良好心态。互联网技术为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我们必须警惕其过度娱乐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唯有围绕“立德树人”原则,守住教育的初心与底线,才能让高校真正成为培养人才、孕育思想的沃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