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芋汐一句“我们不是敌人,键盘才是”,把全红婵从热搜的泥潭里拎出来,也把自己推上了风口浪尖。
陈芋汐一句“我们不是敌人,键盘才是”,把全红婵从热搜的泥潭里拎出来,也把自己推上了风口浪尖。
这句话在五月蒙特利尔赛后放出,时间点卡得准:全红婵刚以432.80分夺冠,陈芋汐411.45分拿第二,两人分差21.35,刚好是一个难度系数的距离。
她要是再晚说三天,热度就被世界杯金牌吸走;早说三天,又会被当成为失利找台阶。
选在比赛结束当晚的混合采访区开口,镜头、话筒、观众情绪都在,她用最轻的声音抢下最大的版面,这就是队里大姐大的算计——不骂人,却让骂人的瞬间失声。
她真正想护的,不只是全红婵,还有“陈芋汐”这三个字。
东京奥运后,她只要输一次,弹幕就刷“千年老二”;巴黎奥运周期,她赢十次也冲不掉这块牌子。
标签一旦粘住,赞助商犹豫、国家队内部资源倾斜、裁判印象分都会微妙地下滑。
把“对手”改写成“队友”,等于把“老二”改写成“双保险”,她给自己拆锁,也拆掉了全红婵的“独宠”枷锁,一举两得。
全红婵这边更直接。
蒙特利尔那套动作,她把207C的打开角度提前了0.2秒,入水水花压到裁判只能给9.5。
这个改动是教练组冬训时拿三维动作捕捉一笔笔算出来的,不是“天才顿悟”,是科学和钱堆出来的。
她必须夺冠,才能堵上“发育关即退役”的乌鸦嘴。
那些嘴曾把她十四岁那年的满分视频剪成“回光返照”,播放量过亿,她每看一次,训练清单上就多加十组负重深蹲。
周继红六月面对央视说“极端粉丝干扰训练”,话里带火。
队里已经给宿舍走廊装上信号屏蔽器,晚上十点以后手机变砖,想刷短视频也刷不动。
屏蔽器花不了几个钱,却等于告诉队员:网上再吵,也得先完成十米台前的“三想”——想动作、想节奏、想水花。
领队亲自下场,是因为品牌方把舆情报告直接送到总局,标题写着“饭圈互撕导致商业估值缩水8%”。
数字冷冰冰,跳水队一年的海外训练经费就指着这8%。
国际奥委会七月发声明,看似隔空挺运动员,实则给自己找面子。
巴黎奥运开幕前,他们刚把TikTok合作权益卖了5亿美元,转头就被曝平台评论区对未成年运动员的辱骂量上涨40%。
IOC不发声,奥运村就要变成大型维权现场。
声明里点名“社交媒体平台需承担监管责任”,翻译过来就是:钱我收了,锅你们背。
陈芋汐的话被做成短视频,48小时播放破两亿,点赞最高的一条配文是“原来冠军也会被网暴”。
平台算法终于把“冠军”和“网暴”两个关键词锁在一起,之前它们各玩各的。
算法要的是停留时长,谁管你是哭还是笑;现在它发现,让冠军哭,停留更长。
于是推送更猛,看似正能量,实际在消费第二波。
全红婵夺冠后,队里心理老师给她做了一份“情绪热度曲线”:赛前一周负面词条下降12%,夺冠当天上升9%,陈芋汐发声后再降15%。
老师把数据甩给她看,意思是“你不是一个人在扛”。
小姑娘盯着折线图,只问了一句:“老师,下次我如果拿第二,这条线还会再上去吗?”心理老师没答,因为答案写在每个人的手机屏幕上。
邓亚萍去年说“喜欢就别伤害”,当时被嘲“过时”。
今年同样一句话被官媒置顶,区别只是陈芋汐先动了情绪按钮。
一句话有没有分量,不看说的人,看说的人站在什么流量端口。
端口一开,老梗也能变金句。
跳水池水每天换三次,依旧清得能看见池底瓷砖缝;网上的水一天比一天浑,却没人给换。
运动员只能学会在浑水里闭气,谁憋得久,谁拿到下一跳的起跳权。
陈芋汐把话挑明,是想让池水哪怕浑,也混得有点底线。
可底线不是靠一句话就能砌起来的,它得靠每一次点赞、每一次转发、每一次长按删除。
你我都坐在键盘前,下一次冠军失手,你是选择再刷一次“退役”,还是直接滑过去?
来源:正义凛然春风P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