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1875年11月19日—1946年6月3日),苏联特维尔省人。1938年起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1875年11月19日—1946年6月3日),苏联特维尔省人。1938年起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当过工人,曾遭逮捕流放。
1912年当选为候补中委和俄罗斯局委员,参加创办彼得堡《真理报》。十月革命后任彼得格勒市长、市政委员。
1919年起任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1922年任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1926年起任政治局委员。
1938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946年6月3日,加里宁在莫斯科病逝。
1875年,在特维尔省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加里宁呱呱坠地。
这个后来被称为“全俄老总管”的政治人物,其早年经历堪称俄国底层民众的典型写照。
15岁便前往圣彼得堡谋生,在普梯洛夫工厂当学徒的经历,让他早早接触到了工人运动。
1906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标志着这位农家子弟正式踏上了革命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加里宁虽未接受过系统教育,却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和务实作风,在党内逐渐崭露头角。
1919年,当苏维埃政权面临内外交困之际,这位44岁的革命者被推选为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开始了其长达27年的国家元首生涯。
这个荣耀的职位,成为观察斯大林时代权力运作的独特窗口。
1919年3月30日,加里宁接替逝世的斯维尔德洛夫,成为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列宁看中了他农民出身的象征意义——新政权力图展现其工农联盟的本质。
加里宁上任后立即展开全国巡视,仅1920年就走访了25个省,成为苏维埃政权最活跃的“形象大使”。
在喀山,他亲自向农民解释余粮征集制的必要性;在乌克兰,他安抚对集体化政策不满的群众。
这种“行走的苏维埃”形象,为初创的政权赢得了不少民心。
加里宁的实际权力始终有限,更多是扮演仪式性角色。
1922年苏联成立后,他顺理成章成为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他一直担任到1946年去世前。
1930年代的政治风暴中,加里宁展现了惊人的生存智慧。
当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于1938年被指控为“人民敌人”遭逮捕时,这位国家元首选择了沉默。
这一事件,是斯大林时代高层官员处境的缩影——即便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也必须绝对服从党的意志。
但直到1945年妻子才获释。
令人玩味的是,加里宁本人始终未受冲击,继续主持各种国家典礼。
斯大林需要保留这位农民出身的元老作为政权合法性的象征。
加里宁的遭遇也引发争议:批评者指责他为了保全地位牺牲家人。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入侵苏联时,66岁的加里宁已重病缠身。
但他仍坚持通过广播向全国发表演说,号召人民保卫“社会主义祖国”。
作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38年改制后的职务),他签署了多项战时法令。
在莫斯科保卫战最危急的时刻,加里宁市(今特维尔)的陷落对他造成巨大打击。
据身边工作人员回忆,老人常常对着家乡方向久久凝视。
尽管健康每况愈下,他仍坚持出席1943年德黑兰会议前的筹备工作。
战争期间,加里宁的形象被塑造成“人民祖父”的角色,出现在大量宣传画中,成为凝聚民心的重要符号。
这种象征意义,或许正是斯大林始终保留其职务的根本原因。
晚年与身后名1946年初,加里宁病情恶化,于6月3日与世长辞。
官方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遗体安葬在克里姆林宫墙下。
这位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去世时个人存款仅有3200卢布。
加里宁的遗产更多体现在符号层面:全苏联有超过20个城市以他命名,包括他的家乡特维尔。
官方史册称赞他是“列宁事业的忠诚战士”;后斯大林时代的解密档案则揭示了他作为“傀儡元首”的尴尬处境。
加里宁用27年的坚守,为苏联政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连续性。
来源:卷中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