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烂尾、冷清!动辄几亿的网红项目换来空城,躲不过三年就凉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7 18:09 1

摘要:仅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就新签约文旅项目超过230个,合计金额高达457亿元,足见文旅行业投资的热度之高。

引言:“热度”盘不活生意,文旅得有“真材实料”才能带动经济。

近年来,各地纷纷掀起了一场“文旅大跃进”。

仅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就新签约文旅项目超过230个,合计金额高达457亿元,足见文旅行业投资的热度之高。

图源:Mob研究院2024中国文旅产业发展趋势报告

几亿的小试牛刀,到几十亿的豪掷千金,各地打造的节目也是花样不断

有主打“仿古怀旧”的村落古镇、身临其境的实景演出、琳琅满目的烟火集市、甚至还有话题不断的“地标式”奇观建筑等等。

图源:《大唐追梦》

无论是体验、观赏,还是单纯打卡,各大景区都能照着“一条龙公式”安排得明明白白

开业当天,热度拉满,游客摩肩接踵,景区的人群密度比春运车站都要离谱

但这热度的保鲜期似乎撑不了多久,短短几年,不少景区就陷入亏损甚至停摆。

图源:央视网

从起初平日里“空气里都是人味儿”,到节假日都能轻松“包场”,这场文旅“造城”运动的潮起潮落,来得比想象中更快

症结不在于“游客不再来”,而是资本走的每一步都太急,在打造文旅景区的热潮上迷失了方向,而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文化,却始终太空

网红效应集体失灵

从万人空巷到人去楼空

文旅热”席卷而来,势头一度大好,各大项目都想“分一杯羹”

然而一股脑扎进市场之后,能真正站稳脚跟的屈指可数,“红得快,凉得更快”才是多数项目的真实写照。

图源:昊天摄影

2016年,凭借热门小说《白鹿原》及其翻拍同名电视剧的热度,白鹿原民俗村在开张迎客之时,就迎来开门红

图源:央视新闻

有热门IP背书,同时被寄予文化宣传的厚望,白鹿原民俗村被央视、省市媒体齐声捧场。它也不负众望,高峰时期日接待游客量一度高达15万人

图源:bilibili

愿景很美好,现实中好景却不常在。开业仅四年,白鹿原民俗村就面临人烟稀少的惨淡收场,最终于2019年宣布停业

黄土村庄的“复刻”之路走得艰难崎岖,还原历史文化的峨眉剧目也演得观者寥落。

被誉为“戏剧幻城”鼻祖的《再见峨眉山》项目,精心打造沉浸式演艺园区,沿着设计好的路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穿梭不同场景,进行互动。

图源:中新网

这出斥资8亿的“顶配大戏”,一开演便掌声不断,好评如潮

可掌声最终还是没能留住观众的脚步,《只有峨眉山》还是难逃黯然落幕的命运。据2025年峨眉山股份有限公司半年报数据,上半年接待游客数量同比下滑了约14万人净利润骤减1107万

图源: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2025 年半年度财务报告

虽斩获多项殊荣,《再见峨眉山》却依旧难掩经营困境。今年6月,这场备受好评的大型文旅演艺项目正式宣布停演

靠山吃不了这座山, 靠古城也留不住古城的底蕴。

立足于明清历史和土家族非遗民俗特色,大雍古城斥资25亿,打造出占地240亩的“中国第一古城”。

图源:张家界大庸古城

在占地约1/4个故宫的古城里,几百家商铺百花齐放,民俗演艺、非遗摊点、特色饮食齐齐亮相。一夜之间,大庸古城就成了张家界的流量中心

图源:央视网

但随着新鲜感的褪去,这场空前盛况的热度却只能维持不到一年。开业后不久,大庸古城便出现店铺空置率超过70%的局面,如今更是仅剩下四五个商铺,沦为“空城”。

图源:张家界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年度报告

张家界旅游集团的年报数据披露,从2021年到2024年,大庸古城持续亏损,连年累计亏损高达10亿元。

图源:张家界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

更有央视媒体报道,其唯一的经营性盈利项目来源,竟是停车场

图源:央视新闻

以上种种虽然背景各异,但都指向了鲜明的症结

首先是将宝都压在了“拍照经济”上。像拍短视频一样塑造文旅项目,用吸睛的噱头点燃开局,能在前几秒抓住观众眼球,却难以撑起细水流长的经营之道

图源:小红书

开业当天热闹非凡,游客蜂拥而至。火是火了,但溜达一圈发现,除了几个能拍照发社交圈的场景,几乎没有能再留下来的理由。

景区里租金不低,只能逼得商户用高昂的价格售卖产品,以维持高企的租金支出。

价格抬上来了,游客买兴全无,再加上吃住体验又不值当,人气换不成维持经营的现金流,拍照经济便只能如同昙花一现,开得快谢得也快

为了“文化”而“文化”,也是多数项目翻车的致命理由。要打“民俗特色”这张牌,就不能每次都出一样的套路

图源:网络

放眼望去,千城一面的装潢下,店里摆放的都是批发工艺品;街头如出一辙,陈列的都是五彩灯笼、纸伞长廊和许愿牌;说是特色小吃,店里就像是糖葫芦、烤串和网红奶茶的复制粘贴;再看传承非遗,翻来覆去不过是扎染、串珠和漆扇。

图源:张家界千古情网络

图源:小红书

这些所谓的“特色体验”,在从南到北的“商业古镇”里,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形式大差不差,体验固然有限,购买无从谈起,经济就滚不起来。

和餐饮、零售一样,文旅的核心不是“第一次来”,而是“愿不愿意再来”。

空有网红名号,内里却千篇一律,同质化严重,加上缺乏持续内容更新,便注定了这样的经营模式只能是“捞了就走”的一杆子买卖

钱能砸出一时的热度

却砸不出长久的火热

为什么这些文旅项目普遍都会陷入“单次收割”、“高开低走”的困境?

说到底,根子在于投资商摸错了文化赋能的路子

不少项目一开始就是为了“做大做快”,既不立足于本地文化,也不明确市场增益,只是一味照搬别人的“成功模版”

盲目跟风将钱砸在“仿古建设”“开业造势”,幻想能靠门票和招商迅速回本。

然而文旅并非“短跑竞速”。缺乏市场调研和监管规划,轻则人气如过眼云烟,重则项目直接半路夭折

独山水司楼便是最典型的例子。

高达99.9米,别出心裁采用全木质榫卯结构,让这座建筑自2016年动工时被冠以“天下第一水司楼”的称号。

图源:网络

世纪高楼从独山这个重点扶贫县平地惊起,加之建筑风格的独特,让水司楼还未建成便引发全国关注,颇有“未出道先走红”的趋势。

可先是缺乏科学评估,仓促立项;又是打着“先上车后补票”的心思,未批先建;中期消防隐患没解决,资金监管也缺位。

图源:中国新闻周刊

还没等撑到完工,水司楼就因为资金链断裂和监管点名“爆雷”,被迫终止项目,沦落为 “天下第一烂尾楼”。

水司楼的烂尾,是资本冲动与监管不当造成的后果。

项目的运营不当,往往导致文旅“长跑”马力不足

比如2004年由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刘三姐》,当年被称为“山水实景演出的开山之作”,一度是桂林旅游的必看项目。

可问题是,节目二十几年几乎没有更新剧情一成不变,看过一次就没有二刷的欲望。

图源:Tripadvisor

很多游客提前在网上被“剧透”,到现场发现不过如此,觉得“不够惊喜”。再加上现场秩序差、服务体验不佳,口碑也被慢慢稀释。

图源:Tripadvisor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项目死在“细节失守”:景区厕所不干净、停车规划杂乱、景区标识牛头不对马嘴、服务人员爱搭不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都是一根根压垮客流的稻草

比此更严重的是,本地居民被排除在外,没有参与感,更没有收益分成。

比如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打着“关中民俗”的牌子,却不让真正懂本土文化的村民租用经营,结果景区里全是外来商户的网红流水线,完全没有独属关中的人情味儿

图源:新华网

对游客而言,这样的体验就像“楚门的世界”,走进去的是一座布景好的影棚,而不是有烟火气的现实生活。

缺少与当地居民的血脉连接,项目就成了一个孤立的“外来景点”,再漂亮的工程,也少了文化认同。久而久之,就只剩下个“文化空壳”。

归根到底,资本造梦太快,却始终没有落到文化运营的核心。热度过去了,项目也就熄火了。

人潮涌动

不等于人心所向

如出一辙的商业模式早已被游客们看穿。

想要真正留住人气,就得把“摆拍民俗”变成真实的生活,这样不仅能让本地人产生归属感,还更容易让游客与当地产生情感链接。

陕西袁家村便是很好的典范。这个原本只有62户,收入有限的小村落,靠着286位村民的共同参与,谱写出乡村旅游的新篇章。

立足于关中文化,袁家村让农民在自己家里搞农家乐,把农民日常的生活方式转化为旅游资源。

图源:央视新闻

村民不仅经营着传统工艺,还售卖近100种陕西地道美食,所有产品都是单店单卖,现喊现做,把真实的关中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大家眼前。

图源:央视网

真实的烟火气让游客有了代入感,村民的腰包也日益充盈。2023年,袁家村年接待游客数超880万人人都成为了实实在在的“十万元户”,成功实现“乡村振兴”

图源:袁家村官网

文化的留存,必须得有真材实料,将地方文化讲得动人,才能凝聚起认同感。

如果说袁家村是用传统文化打出一片天,那么浙江安吉的“村咖”就是用“文化再创造”赢得新时代的青睐。

图源:央视网

矿坑老屋里的咖啡香、稻田边的打卡点,都是村民在真实生活中大胆的新尝试。游客喝的不是一杯普通咖啡,而是“向往的生活”里的慢节奏氛围

图源:央视网

当游客真正被打动,就会带来更长的停留时间和更高的二次消费

这样的文化认同才能真正把“流量”变成“留量”,让项目从“一次性景点”蜕变为“反复推荐的经典”

人潮可以涌来,但能不能留下人心,才是决定文旅能否长红的关键

写在最后

爆火不易,长红更难。真正能穿越周期的文旅项目,要当作一门“慢工出细活”的手艺,慢慢打磨。

资本慢下脚步,用心沉淀,文化才有机会登上舞台。否则,再大规模的投资,也只是转瞬即逝的“网红泡沫”。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来源:首席商业智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