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5日,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融创课堂”第五场系列研讨活动在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世纪小学举行。本次活动聚焦协同育人,依托“成果展示+课堂观摩+论坛交流”等不同形式,系统呈现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支撑的协同育人实践成果。
9月25日,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融创课堂”第五场系列研讨活动在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世纪小学举行。本次活动聚焦协同育人,依托“成果展示+课堂观摩+论坛交流”等不同形式,系统呈现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支撑的协同育人实践成果。
据了解,“融创课堂”系北京市朝阳区教科院综合教研部推出的学术品牌。该品牌瞄准综合育人、贯通育人、协同育人、数智赋能、国际视野五大领域的系统解决方案,开展“融创课堂”系列研讨活动,旨在引领学校以“跨学科融合、资源融汇、方法融通、学段融贯、视野融聚”开展课堂改革,创新回应新时代“五育融合”要求,助力“宜学朝阳”建设。
与会嘉宾参观学校校家社协同育人成果展
活动现场,校家社协同育人成果展分三个展区进行:“我们镌刻的校园剪影”信息互动展区,呈现丰富多彩的班级、年级、校级校家社共育成果;“我们眼中的大千世界”实物互动展区,陈列着学生们自制的各类望远镜,展现了他们对宇宙的好奇、对星空的热爱;“我们描绘的绚烂生活”师生互动展区,展示了师生创作的艺术作品以及森林火灾监测系统等科技成果,这些作品和成果,来源于生活、孵化于课堂、成长于实践。
综合实践学科课程展示《当“AI”遇到古诗》
在课堂观摩环节,涵盖科学、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美术、体育、劳动等学科在内的13节“融创课堂”以素养为导向,突破教室的“四角天空”,呈现出“无边界学习空间、校家社教联体协同育人、尊重差异支持人人”的课堂新样态。
综合实践学科教师孔令娟打破古诗“文本+静态图”的传统呈现模式,用AI让诗意图“动”起来。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杜佳丽融合人工智能、语文、美术和综合实践活动四个学科,联结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场域,让学生学会运用AI工具为学习赋能。
劳动学科教师徐淼结合校园汉服节活动与生活应用场景,将中国传统配饰文化与手工编结技艺相结合,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劳动成果设计者、实践者与分享者,最终助其达成劳动素养、文化素养与多学科能力的融合提升。
体育教师来鑫业以一张纸为核心媒介,锚定体育课核心素养,构建了“纸艺创想+体能发展+团队协作”三维融合模式。这一创新打破了学科壁垒,让折纸成果转化为运动器材,凸显了艺术创作与体育精神的创新融合。
“跨学科教学胜任力工作坊”作为本次活动的重头戏,围绕校家社协同下如何支持学科融合、技术融合、场域融合,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而展开。
学校校长吴建国作主旨报告
学校校长吴建国在主题为《步步芳草,荣融共生——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新模式》的主旨报告中,以政策沿革、理论基础、实践积淀为脉络,分享了学校在校家社协同育人视域下的实践探索和成果,为与会的朝阳区各校骨干教师、云南省沧源县跟岗交流干部教师奉献了鲜活的治校和课改经验。
学校校家社教联体代表在圆桌论坛上畅所欲言
在校家社圆桌论坛中,多位代表就“同心共育,赋能成长:我们可以共同为孩子做什么”这一话题畅谈如何各展所长、携手发力,让“共生共育”理念真正走进家庭、链接社区,变成大家共同的行动。
朝阳区教科院副院长曾庆玉、朝阳区教科院综合教研部综合实践教研员郭春玲先后发言,阐述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意义,并结合学校的课堂呈现与实践成果,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专业引领。
北京市家校合作和家庭教育重点研究室负责人赵澜波表示,学校、家庭、社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分别承担着组织系统教学、丰富生活经验、提供实践体验的功能,因此需要校家社协同发力,帮助孩子获得深入的思考、深刻的体验。她肯定了学校育人模式带来的教育场域、学习方式和育人成效的改变和提升。
据悉,朝阳区未来将引领更多学校以建设“融创课堂”深化课堂改革,实现“品牌引领、实践创新、成果转化”的持续深耕,推动朝阳特色教育实践经验的广泛传播。
来源:现代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