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六点多,隔壁张奶奶一觉醒来就觉得胳膊肘处痒得受不了,挠了半天还起了红点。到中午又在腿部膝盖内侧、脚背不同地方痒得直动。
清晨六点多,隔壁张奶奶一觉醒来就觉得胳膊肘处痒得受不了,挠了半天还起了红点。到中午又在腿部膝盖内侧、脚背不同地方痒得直动。
她以为是风吹日晒、洗澡水矿物质多的缘故,没太在意。
几天后,她体检时被发现血糖、肝功能、肾功能、血脂都偏离正常,医生说:痒可不只是“皮肤小病”,它往往是身体健康的一面镜子,哪里痒,哪里可能早已有病根在潜伏。
皮肤之痒,从来不是“没事”“自然有得”“风吹就起”的借口。
临床医学里,“皮肤瘙痒”可以分为原发皮肤病引起的(湿疹、荨麻疹、银屑病等)和“全身性疾病反映”的瘙痒。
后者就是痒从体内出来的“信号”。
人若年龄大一些、器官功能逐渐退化,更要警惕这种“内部问题映射”的痒。
所谓“痒从哪出,病就从哪里来”,并不是夸张,而是一种警觉。
接着来讲,痒出现的几个典型位置、它们可能对应的健康隐患,以及我们该怎么做判断和应对。
如果痒出现在四肢末端、指尖、足趾,很可能和“周围神经损伤”“末梢循环不良”有关。
很多糖尿病早期患者就常有手脚发痒、刺痛、针刺感,这其实就是神经被高血糖、代谢异常、氧化应激一点点损伤的早期表现。
如果这个痒是间歇性、夜间更重、有灼痛或麻木伴随,那就要警惕是不是神经病变。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约 30~50% 的糖尿病患者不同程度有神经病变症状,其中手脚麻、灼热、瘙痒是一种常见早期表现。
那位张奶奶的胳膊肘和腿脚交替发痒,就容易被误认为是“皮肤干燥”,结果延误了神经功能早期检查。
若痒主要集中在背部、肋骨附近、躯干部位,这可能与肝胆功能、湿热积聚、代谢废物累积相关。
“湿热下注”“湿毒内蕴”这些中医说法虽不能完全照搬,但现代医学也观察到,肝功能不佳、胆汁排泄受阻、脂代谢紊乱者,皮肤容易出现瘙痒不适,尤其夜间瘙痒更明显。
一些原发性肝胆疾病患者确有“瘙痒症”表现,尤其是在胆汁淤积型肝病中更常见。
而张奶奶报告里肝酶偏高,这种部位的痒就值得高度警觉。
还有一种很隐蔽的情况,痒在躯干部位、胸部、腹部皮肤多处,尤其瘙痒加重但看不出明显皮疹、脱屑、红斑,那种“特发性瘙痒”可能和肾功能下降、尿毒素积累、电解质紊乱有关。
当肾脏排泄功能下降时,体内有害代谢物(如尿毒素、肌酐中间产物、磷、氮类废物)不能被及时清除,一部分从皮肤经汗腺、微循环等路径释放出来,皮肤就会感觉瘙痒。
许多晚期肾病患者确有顽固性瘙痒难耐的症状。
这种“痒”通常耐抓、持续、反复,夜间更明显。
再者,痒若出现在全身、尤其夜间加剧、瘙痒有迁延性、难以定位、伴有睡眠干扰、体重下降、疲乏感,那就要警惕是不是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病、肝病、淋巴系统疾病)或皮肤外以外的系统性问题。
有研究表明,在某些淋巴瘤、肾病综合征、甲状腺机能亢进、胆汁淤积症患者中,最早通知体内异常的常常是全身瘙痒。
所谓“痒是反映健康的一面镜子”,就体现在这些全身性疾病里,皮肤“受累”是身体发光时的一种应答。
那么如何判断“这痒是皮肤自身问题”还是“内部已病”的信号?以下几个观察点可以作为参考。
第一,看伴随症状。
如果瘙痒伴有皮疹、红斑、水疱、脱屑、接触过敏史、季节性相关,那更多是皮肤病;但若痒伴随乏力、体重下降、夜间出汗、肠胃不适、尿量改变等,那就要考虑系统性病因。
第二,看分布。
如果痒局限于特定部位、对称性分布、与体位、摩擦、汗液有关,常为皮肤自身原因;若是随机部位广泛、迁移性、夜间更严重,则可能是体内问题的外在反射。
第三,看时效与治疗反应。
如果用了保湿、抗组胺药、抗过敏外用药后几天无明显改善,反反复复,那就要怀疑不是皮肤问题单纯能解决,而是有内在根源。
针对这种“痒从身体反向反映”的情况,有几条日常可以践行的建议:
保持皮肤清洁适度保湿。
干燥会加重痒感,尤其秋冬季节更明显。
选用温和无香料的保湿产品、小心使用浴液、不要用过热水洗澡。
注意饮食调养。
减少辛辣、海鲜、刺激性食物、过多高糖、高脂肪食物。
增加富含维生素 A、E、膳食纤维、抗氧化物(如绿叶蔬菜、坚果、深色水果)有助减轻皮肤与体内氧化压力。
改善代谢状态。
控制血糖、血脂、减重、运动、调节肠道菌群,这些都能减少代谢负担、减慢有害物质产生。
代谢紊乱是许多“内部瘙痒源”的温床。
监测相关指标。
若瘙痒长期、难以缓解,应做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糖尿病筛查、尿常规、胆红素、肿瘤标志物等检查。
早期查出系统性疾病,有利于干预。
在笔者看来,这种“痒”确实被很多人看轻。
大家遇到瘙痒就吃点止痒膏、涂点洗剂、喝点养血补品,以为皮肤出了问题就靠皮肤自己修复。
可你说皮肤只是身体最外层的“窗口”,它的反射信号往往更敏感。
特别是在中老年人、慢病人群里,那镜子反射得越早越清楚,越值得重视。
举一个有数据支撑的观点:某项针对老年人的横断面研究发现,瘙痒症状在有肾功能不全人群中的检出率比正常人群高出约 2.2 倍。
也就是说,瘙痒确实在肾功能异常者中更为常见,是一个可被利用的“早期警示信号”。
再有,在胆汁淤积型肝病患者中,瘙痒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症状,有研究指出其发生率可能达 40% 以上。
这两个数据都提醒:身体有“内部问题”时,皮肤会比器官抢先“投诉”。
总而言之,痒不仅仅是皮肤病,往往是身体在以最直接、最直观的方式告诉你:“这里出问题了”。
如果皮肤痒得莫名其妙、反复不退、分布广泛、不对症状、夜间加重,就不能再把它仅当成小毛病。
我们要把它当镜子,用它来映照体内健康状态。
早一点看早一点排查,就能减少很多“未察觉的病”带来的麻烦和风险。
具体健康情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由医生判断瘙痒来源、做必要检查、制定针对方案。
希望这篇文章能在你或你身边人的日常生活中多一点警觉,让“痒”不再被轻视,而被当作健康信号来看待。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Prevalence and causes of chronic pruritus in elderly persons” 研究论文
3. “Uremic Pruritus: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综述文章
4. “Cholestatic Pruritus in Liver Diseases” 研究论文
5. “Cutaneous Manifestations of Diabetes Mellitus” 医学综述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