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控核聚变发电的实际能力远低于相关宣传想要让读者相信的水平。在可预见的未来,可控核聚变即使发出电来,其电价也会高于裂变核能、更高于已成熟的非核能源。这不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任何变革。
不能用于对外发电的可控核聚变早已实现。这没有给人类社会带来任何变革。
可控核聚变发电的实际能力远低于相关宣传想要让读者相信的水平。在可预见的未来,可控核聚变即使发出电来,其电价也会高于裂变核能、更高于已成熟的非核能源。这不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任何变革。
这问题展示的新闻稿在复读可控核聚变行业毫无新意的宣传用话术。
其中,有这么几段:
可控核聚变有“人造太阳”之称,被誉为能源领域的“终极梦想”。它模拟太阳发光发热原理,主要以海水里丰富的氘和氚为原料,在极端高温高压下,控制核聚变反应的速度和规模,使轻原子核结合成较重原子核,从而释放出巨大能量。此外,由于聚变反应的产物是无放射性的惰性气体氦,几乎不产生污染。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聚变科学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冯开明早前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里有这样一组数据:太阳每秒将6.57亿吨氢聚变成氦,亏损的质量转化成巨大的太阳能,成为支持太阳系内一切活动的能量源泉。氘-氚聚变反应将释放巨大的能量,一升海水中含30mg氘,通过聚变反应可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300多升汽油燃烧释放的能量,而反应产物是无放射性的。换种说法就是,1L海水可产生相当于300L汽油的能量。
“核聚变能源具有安全、燃料丰富、能量效率高等优点。”在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国际组织副干事罗德隆看来,核聚变的安全性很高,一旦发生事故,都会使聚变反应即刻中止,而且不会出现像裂变反应那样的长期发热与大规模放射性泄漏风险,产物半衰期远短于裂变废料。
这些文字里的错误都很老了。
氘氚聚变不能“模拟太阳发光发热原理”。太阳内部发生的质子-质子链反应、碳氮氧循环与氘氚聚变完全不同。 “海水里丰富的氘和氚”是用歧义句忽悠读者。平均而言,海水里几乎没有氚,在这里用“和”字会让一些人误以为海水里有丰富的氚。 氘氚聚变的产物不止是“无放射性的惰性气体氦”。氘氚聚变会产生高能中子,这些中子会活化其照射的材料。能够发出有用电力的氘氚聚变设备会产生巨量的放射性废物。 拿海水里的氘忽悠读者,不谈氘氚聚变所需的氚要从哪里来、纯氘聚变又需要什么条件、氚自持的难度。 “能量效率高”子虚乌有。可控核聚变设备要么经热机驱动发电机、要么将带电粒子的运动转化为电流,其能量转换效率从理论上就不会明显超过裂变核能,更不要说跟能量转换效率已突破 90% 的水电比较了。还有这么一段:
在谭熠看来,从20世纪50年代至2000年,聚变能的能量守恒、氚自持等关键指标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摩尔定律,理论上本应在千禧年前后实现商用。然而,随着如TFTR(托卡马克聚变实验反应堆)、JET(欧洲联合环,全球最大的核聚变实验装置之一)等国际大科学装置的陆续关闭,聚变研发进入“横盘期”,社会投入骤减,导致“聚变永远还要50年”成为公众刻板印象。这是继承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媒体的宣传手法:声称可控核聚变发电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能源危机的速效解决方案、只有工程问题,将搞不出来统统归因于给的钱不够。其实,你猜为什么投入会骤减?因为数据显示如此做无利可图。
所谓“增长速度甚至超过摩尔定律”来自下面这类宣传用的图:
还有:
技术复杂性,国际合作中的资金问题……核聚变的原理极其复杂,仅仅达到高温还不足以实现核聚变的实际应用,行业依旧面临不少挑战。因此,从业者们自嘲,核聚变的实现永远“还要50年”。如果从业者们普遍会自嘲,那么他们就不会对这种侮辱读者智力的新闻稿无动于衷。
还有:
正如托卡马克之父列夫·阿齐莫维奇(Lev Artsimovich)曾表示,当整个社会都需要的时候,聚变就会实现。Lev Artsimovich 生于 1909 年,卒于 1973 年,他没有看到后来的试验获取的数据。他对聚变能源发表的意见仅供参考。
来源:时空探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