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脚刚拿到证监会的境外上市备案通知书,后脚就被外界视作京东系冲击港股的又一王牌——京东工业拟发行不超过2.53亿股普通股登陆港交所的消息,让这个估值485亿元的“隐秘独角兽”彻底走到台前。
前脚刚拿到证监会的境外上市备案通知书,后脚就被外界视作京东系冲击港股的又一王牌——京东工业拟发行不超过2.53亿股普通股登陆港交所的消息,让这个估值485亿元的“隐秘独角兽”彻底走到台前。
要知道,它不仅手握阿布扎比主权基金等中东资本的真金白银,更在2024年交出了7.6亿元净利润的成绩单,较前一年的480万元实现质的飞跃。
一个从京东内部孵化的边缘业务,何以成长为资本追捧的上市种子选手?
京东工业的崛起,本质上是一场从“顺带业务”到“核心支柱”的逆袭。
2013年京东成立企业业务部时,工业品还只是办公集采的“附属品”,直到2016年商城上架五金工具、安防劳保等标品,才算正式敲开这个赛道的大门。
但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17年,独立成事业部的调整让工业品业务摆脱了零售货架逻辑的束缚,2018年更是跻身京东首页一级入口,完成了从边缘到核心的身份转换。
资本的嗅觉从来最为敏锐,2020年GGV纪源资本领投的2.3亿美元A轮融资,让京东工业首次获得行业关注,2021年1.05亿美元A-1轮融资后,它正式升级为京东集团独立业务单元并定名“京东工业”。
而2023年3月的B轮融资堪称高光时刻,阿布扎比主权基金Mubadala和42XFund共同领投3亿美元,红杉中国等老股东跟投,对应估值达到67亿美元,较三年前翻了三倍。
从股权结构看,京东通过JD Industrial Technology Limited持股77.32%,刘强东个人持股3.68%,中东资本各占1.57%,这种“集团控股和明星资本加持”的格局,为其上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能获得资本青睐,核心在于京东工业在赛道中的绝对领先地位,灼识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工业供应链市场规模达10.9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一,但数字化渗透率仅5.9%,预计到2028年才会升至8.5%,这意味着巨大的市场增量空间。
而京东工业早已提前卡位,2023年以261亿元交易额拿下国内MRO采购服务市场榜首,规模是第二名的两倍,在工业供应链技术与服务市场,它也以4.1%的份额成为最大服务提供商。
要知道,MRO产品涵盖从通用工具到专业设备的万千品类,BOM产品直接关系生产命脉,能将这两类业务做到规模领先,背后是对工业场景需求的深刻理解。
不过,领先者的日子并不轻松,MRO市场高度分散的特性,让京东工业必须面对多重竞争压力。
既有固安捷、震坤行这样的专业玩家,又有晨光科力普、得力集团等跨界而来的办公用品企业,甚至淘宝也推出“企业购”平台,集结超百万商家和11亿+商品,还配套了对公支付、AI大模型等服务。
但京东工业的护城河正在不断加深,2022至2024年营收从141亿元增至20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20.1%,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从8.1%升至12.1%,既证明了大客户的认可度,也显示出客户粘性在持续增强。
其2022年13亿元的净亏损主要来自股份支付开支等非经常性损益,随着业务步入正轨,盈利能力已彻底释放。
在这场激烈的赛道竞争中,京东工业的差异化武器藏在AI里,当腾讯、阿里、字节扎堆基座大模型,美团、百度用AI赋能主业时,京东坚定地将AI锚定在供应链上,正如刘强东所言,“做所有业务只围绕供应链“的核心战略从未动摇。
2023年,京东推出融合30%数智供应链原生数据的产业大模型,这些数据来自超千万自营商品SKU、数千万工业品SKU和800多万家活跃企业客户的实践,天然带着产业基因。
到2024年5月,行业首个以供应链为核心的工业大模型Joy Industrial正式发布,已深度嵌入采购、履约全流程,能让十万级商品治理任务从“以月计“压缩到“以小时计“,千条商机澄清时间从5小时缩短至15分钟。
这恰恰击中了工业电商的核心痛点,与零售电商“次日达、七天无理由退货“的高容错率不同,工业场景里,叉车晚交付一天可能导致生产线停摆,定制板材有瑕疵或许要支付高额违约金,容错率几乎为零。
更棘手的是客户关系的不确定性:采购主管调岗、技术负责人偏好改变,都可能让即将签约的合同泡汤。
而Joy Industrial大模型通过智能匹配供需、预判履约风险,正在解决这些行业难题,这也是其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关键。
如今,京东工业的上市之路已正式开启,若成功登陆港交所,它将成为继京东集团、达达集团等之后的第6个京东系上市平台,而一同递表的京东产发仍在排队中。
从物流到健康,再到工业,每个上市平台都是京东供应链能力在不同赛道的延伸,对于京东工业而言,上市不是终点,而是借助资本力量深化AI布局、抢占工业数字化红利的新起点。
在10.9万亿元的市场蓝海前,这个从京东内部走出来的独角兽,显然还有更大的故事要讲。
来源:沧海旅行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