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埃德加·斯诺(1905~1972)是美国作家、记者。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毛主席在保安》1936年,斯诺摄
埃德加·斯诺(1905~1972)是美国作家、记者。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马海德(1910~1988)原名沙菲克·乔治·海德姆,美籍医学博士。1933年来华。
1936年6月,机缘巧合一个机会降临到他们俩身上。他们冒着杀头的风险,带着上百个“?”,身上藏着给毛泽东的一封介绍信,分别从北平、上海起程,在西安会合后,往陕北跋涉。
油画《电贺长征胜利的鲁迅》,封皮上写着“毛泽东收”。
斯诺前往陕北的背景是,中央红军长征疲惫不堪到达陕北后,毛主席率军又东征山西,时间是1936年2月18日~1936年5月5日,历时75天。
在东征途中,收到了鲁迅和茅盾对红军东征的贺电后,即指令冯雪峰前往上海开展工作。并要求他物色有影响力的公正的记者和医生送进陕北。
一是红军急需医生,二是红军急需打破封锁,争取发声渠道。
冯雪峰到上海后,通过鲁迅联系上宋庆龄、史沫特莱(美国记者)等,又通过她们推荐了斯诺和马海德。
当时,斯诺在北平燕京大学任教,中文不太好,他邀请燕京大学的学生王汝梅(后改名黄华)当翻译。
斯诺在燕京大学的住址,黄华等同学是这里的常客
1934年春,王汝梅(黄华)在燕京大学
1936年7月3日,中央机关各部门和红军大学因瓦窑堡被国民党突袭,刚迁到保安。保安(今志丹县)是个小县城,只有400人口。
7月7日,斯诺和马海德来到陕西安塞,周恩来在这里会见了他们,并为他们细致了列出了92天的旅程计划表。并告知他们,你们的访问旅程是自由的。
7月13日,仅相隔十来天,斯诺和马海德也来到保安。14日下午,在保安为他们俩举行了欢迎大会。几乎所有在保安的领导人都参加了这次活动。
在保安,为斯诺和马海德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斯诺摄
他们与斯诺、马海德一一亲切握手,并通报自己的姓名,有张闻天、博古、林伯渠、徐特立等,还有女红军干部邓颖超、蔡畅、贺子珍等人。
欢迎大会开始时,毛主席穿着补丁裤子也到了,并致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
斯诺当时很激动,他说:“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受到一个政府全体内阁成员的欢迎,也是我第一次接受一个城市全体居民的欢迎。”
马海德感动地说:“我再次感觉到,我是回到家了!”
毛主席和贺子珍在保安,斯诺摄
7月15日,斯诺和马海德来到毛主席的窑洞开始采访,一连十几天都是从晚上9点开始,凌晨二三点结束。
斯诺曾听到很多关于毛主席的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如今,他活得好好的,经马海德检查,身体健康的很。
斯诺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他见到毛主席的印象:
“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指挥家。”
1942年,延安
“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甚至在说到自己的时候和苏维埃的缺点的时候他也笑得厉害——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他目标的信念。”
1959年,韶山
斯诺还描述了一个细节,我差点笑出声。
有一天晚上,毛主席在斯诺记录之际,在两个小房间之间来回踱步,一会儿坐,一会儿躺,贺子珍也没睡。
忽然,他俩都俯下身,看一只飞蛾在蜡烛旁边奄奄一息地死去,高兴得叫起来。毛主席赶紧打开一本书,把飞蛾彩色的羽翼夹了进去。
斯诺已经很疲惫了,他看到这一幕,心想:“这样的人会是真的在认真地考虑战争吗?”
毛主席在保安
可是,他一边吸着香烟,一边淡定自信地讲述着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却让人目瞪口呆,闻所未闻。
斯诺光采访毛主席的记录就有2万字。他作为采访毛主席的第一位外国人,从来没有这么兴奋过。
斯诺在保安还采访了上百位红军干部,他如获至宝。
1936年8月,黄华(左2)陪同斯诺(右1)在保安采访徐特立(左1)
毛主席还对马海德本人提出特别委托:“乔治·海德姆博士,希望你考察后,对如何改善苏区医疗条件,提出一些具体意见。”
毛主席语气很真诚,马海德觉得他找到了人生的归宿。
刚开始,毛主席不愿意谈个人私事,在斯诺的劝说下,他第一次公开谈起了个人家事。
贺子珍在一旁端茶倒水,静静地听。显然,她也没听过毛主席过去的事。
2004年,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外孙女孔东梅,来到保安外公外婆破旧又潮湿的窑洞,这是李敏出生的地方
当对毛主席访问结束时,主席对马海德和斯诺说:“明天你们离开保安,有一支骑兵小分队送你们去西部前线。彭德怀司令的西征部队目前正在休整,等着红军另外两大主力在甘肃胜利大会师。斯诺,你会见到真正的红军前线部队,这是中央红军长征的主力部队。”
这是他们极其期待的时刻!
红军是怎样的军队?军队吃的、穿的和装备怎么样?毛主席讲的是真的吗?
斯诺有点犹豫了,他更想去蒋介石的正规军前线采访。采访期间,一直在毛主席和斯诺身边当翻译的吴亮平一听,惊呆了。
吴亮平说:“你现在有机会到前线去,你却不知道该不该要这个机会?可不要犯这样的错误!蒋介石企图消灭我们已有十年了,这次他也不会成功的。你没有看到真正的红军就回去,那可不行!”
吴亮平这通话点醒了斯诺。
在保安,西安事变释蒋后第二天,毛主席到抗大演讲,安抚抗大指战员对“释蒋”的不满情绪
第二天,斯诺、马海德、黄华和护送战士李长林、胡金魁一行向毛主席告别时,斯诺端起相机,说:“毛主席,我给你照张相吧。”
斯诺看见毛主席身穿红军制服,却没戴红军帽子,就说:“请你戴上军帽,照个全副戎装照。”
右:1937年1月,毛主席军装照刋登在美国《生活》杂志上
毛主席不习惯戴军帽,一时找不到帽子,斯诺脱下自己的新军帽递给主席,把长发遮在帽子里,风靡全球的八角帽戎装照拍下来了。
这是斯诺一生最得意的摄影作品!
1936年5月,西征前,彭德怀在陕北留影
1936年5月,红军东征回师后,当月又组建了西方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进行西征。
西征军给了马鸿逵、马鸿宾等国民党军队以沉重打击,并相继攻占了甘肃东部、陕西的西北部,直至宁夏的盐城、豫旺、同心等地。
彭总收到斯诺要来西征前线的电报时,正在休整部队,并为迎接红二、红四方面军长征北上进行积极的准备。这就是著名的“三大主力大会师”。
红一军团第二师西征时杨得志、肖华等的合影
斯诺一行人走了20多天,来到了宁夏南部的豫旺堡市镇,那是红军一方面军和司令员彭德怀的司令部所在地。
彭总为他们举行了更盛大的欢迎仪式,西征军政治部主任刘晓、红一军团代理团长左权、政治委员聂荣臻、政治部主任朱瑞等红军将领们都出席了欢迎大会。
欢迎大会像阅兵仪式。
1936年8月22日,斯诺在西征军采访时,彭总举行的军民欢迎大会,斯诺拍摄
彭总致了欢迎词,分别介绍了马海德博士和记者斯诺。彭总简短的讲话,被雷鸣般的掌声打断数词。
此情此景,马海德激情澎湃,他举起右手,用刚学的中国话大声喊:
“中国红军万岁!”
“中国革命万岁!”
斯诺用英语演讲,黄华翻译。
演讲结束,斯诺也激动地高呼:
“中国革命万岁!”
“红军胜利万岁!”
“世界革命成功万岁!”
这些话,战士们听不懂,但掌声响彻云霄。
1936年8月22日,红军骑兵在欢迎仪式上表演
马海德时刻记住毛主席的委托,他向彭总提一个要求,“我是医生,来苏区早就听说红一方面军长征医疗保障工作做得好,还有很著名的红医‘四大金刚’,我很想见一见这些‘金刚’,也考察一下军团,还有师、团的各级医疗卫生工作。”
戴济民,“四大金刚”之一,长征路上守在领导人身边,马海德和他深度交流
斯诺也提了一个要求:“毛主席给我们介绍了红军长征突破乌江、抢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的著名战斗,我们俩可以见一见这些英雄吗?”
斯诺边说边拍拍身旁的照相机及电影摄影机,“我们还想给英雄们拍照,介绍到全世界去。”
彭德怀很高兴:“好!我叫人把强渡大渡河的英雄们找来,你们见一见。”
彭德怀说话、办事和作战都雷厉风行。第二天,19名红军战士精神抖擞地列队集中在宽阔草地上,接受马海德和斯诺访问,并拍下了这张极有纪念意义的合影。
1936年8月23日,斯诺(左三)与强渡大渡河的勇士合影(马海德摄)金,左1、2李长林、胡金魁
护送他们的李长林、胡金魁也是经历了长征的战士,来前线路上的20多天,他们给斯诺、马海德、黄华讲了很多红军的故事。
斯诺将照相机递给马海德,马海德挥手让李长林、胡金魁跟斯诺一起站到勇士队伍里去。
可以说,再也没有人有这样的机会一起采访到19位勇士,并合影留念。
徐海东
蔡畅在保安为斯诺做饭
他们还采访了彭总、徐海东、左权、陈赓、聂荣臻、张爱萍、杨成武、杨得志、萧华等许多干部战士,一个比一个年轻,一个比一个传奇。
离开前线时,斯诺写道:“我要是没有接受吴亮平的劝告,我在离开保安时就仍旧不明白红军不可战胜的声誉从何而来,仍旧不相信正规红军的年轻、精神、训练、纪律、出色的装备、特别是高度的政治觉悟,仍旧不了解红军是中国唯一的一支从政治上来说是铁打的军队。”
马海德(右)与白求恩交谈,在延安
1936年9月7日,在豫旺堡,斯诺要动身回保安了。马海德和黄华去参加三大主力会师,长征战士伤病多,那里需要医生。
分别之际,斯诺与马海德、黄华三人相互热烈拥抱,六只手掌紧紧地叠在一起,像在庄严地宣誓:为了新的中国,我们将坚决奋斗!
1936年10月中旬,斯诺带着十几本日记和笔记,30卷胶卷,还有好几磅重的共产党杂志、报纸和文件,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保安。
他说:“离开时,心里很难过,这不是回家,是离家。”
回北平后,斯诺写出了震惊世界的《西行漫记》。他一炮而红,打开了神秘的“红都大门”。
1945年,马海德和妻子苏菲、儿子周幼马合影
1945年8月27日,重庆谈判前夕,毛主席送张治中、赫尔利到美军观察组基地。黄华(左1)随行。
之后,马海德在延安结婚生子,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加入中国国籍的第一人,为新中国的卫生医疗事业奋斗终身。
黄华也在延安结婚生子,他在外交事业上做出重大贡献。
此行,影响了他们三个人的一生!
毛主席和斯诺
新中国成立后,斯诺曾于1960年、1964年、1970年三次来到中国,每次他总要到马海德家里相聚。
1960年,毛主席会见斯诺,马海德陪同
1964年,斯诺和马海德夫妇相聚在北京
值得一提的是1970年,斯诺最后一次来中国。黄华夫妇和马海德等人亲自到机场迎接。
国庆节那天,斯诺受毛主席邀请上了天安门城楼上,释放出中美建交的信号。
1970年10月1日,毛主席和斯诺及夫人在天安门城楼上
1970年8月,周总理会见斯诺夫妇,右2黄华,左3黄华妻子何理良
1970年8月,黄华(左1)和妻子何理良(左2)陪同斯诺到各地参观
这次,时隔44年后,黄华夫妇陪同斯诺夫妇去访问延安和保安。一路上,斯诺像回到故乡一样,充满怀旧的深情。
他寻找毛主席当年住过的窑洞、红军大学旧址和他当年住过的招待所,还在毛主席旧居前照了相。
这一幕,多么令人感慨!
1970年9月,黄华(左)和斯诺时隔44年,又回到保安(志丹县)毛主席旧居,感慨万千
可是,没想到,1972年1月,斯诺在瑞士病危。
斯诺的夫人给中共中央写了一封信讲了斯诺的病情,也给马海德写了一封信,并拍了一张斯诺望着家中挂的毛主席八角帽的照片。
中央立刻做出反应,派马海德带领6人医疗小组乘飞机去瑞士。原计划是把斯诺接到北京治疗,可在1月24日,马海德见到斯诺时,他跟有关专家一致认为,斯诺病得太重了,不能长途飞行。
中央只好决定就近从在阿尔及利亚工作的医疗队抽派一支医疗小组赶赴日内瓦,协同马海德率领的北京医疗小组到斯诺寓所开设了一个家庭病房。
1970年9月,斯诺和夫人在保安(志丹县)毛主席旧居参观,心情异常激动
1972年1月24日,马海德带着医疗队全体成员住进了斯诺的家,陪他走完了最后的22天。
2月初,黄华也来了。
黄华作为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本要去纽约,知道斯诺报了病危,便在组织批准之后,特意绕道来了日内瓦。
1972年2月15日,斯诺在瑞士家中病逝。马海德(左2)和斯诺妻子、儿女收到毛主席发来的唁电。
马海德陪着黄华上了楼,两人默默地站在斯诺的床前。斯诺一眼就认出了黄华,他一下子惊喜地坐了起来。
斯诺虚弱又幽默地说:“好啊,咱们三个赤匪又碰在一起了。”
黄华顿时既感动又心酸,三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来源:珠遗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