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炎帝神农氏最初活动于关中、晋南等地,这些区域正是仰韶文化的主要分布区。相传炎帝尝百草、种五谷之地,周围存有大量炎帝碑刻和祭祀遗迹。 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粟作、家畜饲养等农耕特征,与炎帝神农氏发明农业的传说高度吻合。《神农本草经》等文献记载的原始农业与医药
炎帝神农氏最初活动于关中、晋南等地,这些区域正是仰韶文化的主要分布区。相传炎帝尝百草、种五谷之地,周围存有大量炎帝碑刻和祭祀遗迹。 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粟作、家畜饲养等农耕特征,与炎帝神农氏发明农业的传说高度吻合。《神农本草经》等文献记载的原始农业与医药知识,也被视为仰韶文化时期的文化产物。
根据已经发掘出土的文物来看,仰韶文化是处于父系氏族社会,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是粟,在西安半坡遗址发现粟和粟壳遗存,其中一个窖穴中发现的粟壳堆积达数斗之多,还发现了碳化的白菜和芥菜茶籽。在仰韶文化类型的北首岭遗址和王湾遗址也发现了粟壳,在临潼的姜寨遗址发现了黍,还发现了黄铜片和黄铜管,粟和黍都是五谷的一种,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发达。
《帝王世纪》:神农氏在位百二十年,凡八世: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榆罔。炎帝神农氏在位120年,之后又传了七世,分别是: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榆罔,帝榆罔是最后一任炎帝,与黄帝同时代。神农氏生活在距今5500~6000年,其生活的地理范围与时间大到与仰韶文化相对应,因此被称为神农氏华族集团。
仰韶文化的主要代表遗迹是红陶,特点是尚红,这一文化类型广泛分布于河南西、陕西、山西、河北等地,其规模和覆盖之广,是同时代其他文化类型所不能比的。
在关于上古时期的所有文献中,能够与这一时期形成对应关系的人物唯有炎帝。《尸子》记载:“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即神农氏为天下共主时间长达2000年,炎帝则是神农氏部落后期首领。豫、陕、晋、冀也刚好是神农氏传说最集中的区域。
神农氏(黄河中游及陕西):部族首领称炎帝,姜姓,牛姓,咎图腾。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其著名后裔有蚩尤氏、烈(厉)山氏、共工氏、四岳氏等。
蚩尤氏(晋南):炎帝之后,出自羊水,仕于黄帝。为主金之官,默观神农世衰,潜铸金类,以为利器,举兵逐榆罔(炎帝裔),自号炎帝。后作兵代黄帝,并曾伯雨师助战,终为黄帝击败于涿鹿之野,被杀。他是战神和兵器之神,而兵器的发明乃泊自农具和其他生产工具。
共工氏(中条山区域):炎帝后裔。性格暴戾,易于为非。相传因与颛顼争强为帝,曾与东夷族大战,不胜,而怒触不周之山,致使天倾地陷,造成人间灾难。
烈山氏(中条山区域):又叫厉山氏,其首领为烈山或柱。《国语・鲁语上》云:“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日柱:能植百谷百蔬。”《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有烈山氏之子日柱,为稷”。《礼记・祭法》则称:“厉山氏有天下也,其子日农,能植百谷。”一般认为烈山氏为炎帝后裔,仍为农神、谷神。烈山,本是烧垦田之意。
祝融氏:炎帝后裔,祝融长着兽身人面,架乘着两条龙,直接听命于天帝。据《史记》记载,祝融是楚人的祖先。
四岳氏(太岳山区域):首领为伯夷,姜姓,传为共工之从孙,曾助禹平治水土。后繁衍出齐、吕、申、许四支后裔。
炎帝神农氏,名石年,在位140年(约公元前3216~前3077年)。
第二世,临魁,炎帝长子,在位80年(公元377076~前2997年)》
第三世,帝承,在位60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
第四世,帝明,在位49年(公元前2936~前2888年)。
第五世,帝直,在位45年(公元前2887~前2843年)。
第六世,帝来(厘),在位48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
第七世,帝裹(哀),在位42年(公元前2794~前2753年)。
第八世,榆罔,名克,居长,在位55年;因德不及其弟轩辕(黄帝),故让位。轩辕即黄帝,姓有熊氏。
第九世,名器,榆罔子。
第十世,名祝融,器之子。
第十一世,名术器,祝融子。
第十二世,名勾龙,术器子。
第十三世,名共工。
第十四世,后土(社神)
第十五世,名伯夷,著名贤人,佐帝掌四岳,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为吕侯,是即吕氏得姓之始。
伯夷之后为太岳、骀氏、恰氏;太岳即四岳,夏商时期活动于晋中、晋南地区,其后裔于商、周时期受分封,于是有吕、申、隋、淳、向、薄、甘、州、岳、苻、杨、许、焦、谯、容成、买、文、吕、甫(蒲)、旅、吕、李氏。吕尚建齐国。其后为齐氏、井氏、章氏、牙氏、尚氏、吕氏、丁氏。
炎帝后裔,配氏之后,更衍生出100来个族姓,后裔分布也是更加广泛。如:百里、西乞、白乙、佘、蛇、闾、咸、籍、梁、卢、蒲、艾、檀、高、崔、丁若、陆、东门、东宫、西宫、南史、东郭、西郭、南郭、北郭、丙、邴、乐、利、齐季、骆、柯、析、王、丘、左、国、晏、纪、柴、庆、贺、苑、绍等。
史载炎帝与黄帝本为同族,皆生活于西北地区,炎帝在姜水流域,黄帝在姬水流域。他们原本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带的游牧民族。《帝王世纪》云:“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女登感于常羊而生炎帝,以妾为姓,这说明炎帝出自羌族。
自神农氏发明农业后,开始半定居、半迁徙的农业生活。他们顺着渭水流域东下,最后来到华北大平原,这个地区适于原始农业生产,于是神农氏成为最早定居的农业部落。
炎帝氏族传到帝榆罔时,开始衰落。部落内的蚩尤族为争权而发动战争,打败帝榆罔,夺得帝位,仍称炎帝,居于涿鹿(运城)。此时黄帝部落兴起,与榆罔一族联合,大败蚩尤于冀州(晋南)。黄帝取代炎帝,成了炎、黄部落联盟的共同首领。
帝榆罔族人除了部分合并于黄帝部,定居北方外,另一部分南迁于江汉之间,仍然袭称神农氏或火帝族。他们成为南方部分联盟的首领。故《礼记・月令》说:“南方日炎天,其帝炎帝。”今湖北随县厉乡有神农氏遗迹的传说,这应是炎帝系南迁部落所遗下的踪迹。《路史・后纪四》云,炎帝柱之裔炎帝庆甲、来(即厘),“俱兆(葬)茶陵”。可见,炎帝族裔有部分南迁到湖南,聚族而居,死后还有氏族成员的丛葬公墓。
炎帝姜姓部族从渭水、经晋南、豫西沿黄河向东迁移,其中一支到山东西部、河北南部,在黄河下游,后定居下来,逐步派生出许多支氏,如崔、卢、谢、许、紫、高、国、封、庆、贺、纪、吕、焦、墨、齐、丘、申、殳、晏、岳、东郭等,常驻见的有20余姓,其渊源皆出于(姜姓)炎帝。
炎帝后裔的流传衍播,脉络清楚,次序井然。他们遗传至今的后裔血脉,绝大多数可以比较清楚的追溯到炎帝的当初世系。
仰韶文化持续2000余年,遍布豫、陕、晋、冀的考古发现与史书记载中神农氏时间、轨迹完全吻合,证明传说中的炎帝其实正是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而仰韶文化终结的时间节点与史书记载的黄帝生存年代,都指向了公元前3000年左右。
在仰韶文化之后的龙山文化,却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风俗,龙山文化主要代表遗迹是灰陶,形制上也没有任何继承关系。灰陶取代红陶,并非技术革命,这一点已经被考古验证。龙山文化对仰韶文化的取代,所表现出的是一种文化类型突变。
那么公元前3000年左右,与这一时期形成对应的上古“改朝换代”事件正是黄帝对炎帝、蚩尤的战争: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最初据有天下的是炎帝,阪泉之战后,共主地位被轩辕黄帝取代。
之后的龙山文化代替了仰韶文化,黄帝世系登上了历史舞台。所以,黄帝、少昊、高阳颛顼、高辛帝喾、尧、舜、禹及夏商周,名义上都在黄帝世系。其实,陶唐氏、夏禹、后稷有可能为炎帝后裔,但是,皆是以黄帝世系来传承。
来源:河东文化研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