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这3种表现必须立即送医!中风可能就在几小时内发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6 17:12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我爸这两天突然说话有点含糊,还老说胳膊麻,我以为他只是坐久了没活动,结果一早上就送急诊了。”

说这话的是个刚下夜班的超市仓管,脸色发灰,眼神紧盯诊室门口。

他的声音里没有责备,也没有特别的焦虑,反而像是在给自己找个解释。

很多人都以为中风是突发的,是毫无预警地突然倒下。但事实是,中风之前的征兆往往非常清晰,只是没有人把它当回事。

不是所有的征兆都像影视剧里那样剧烈,有的只是手脚无力,有的只是走路歪斜,有的甚至只是说话稍微迟钝。

问题不是信号不够明确,而是人们过度依赖自己的“感觉”,以为只要能动、能走、能说话,就不是什么大事。

中风这个词太轻了。它本质上是脑卒中,是脑血管突然堵塞或破裂引起的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

每年中国大概有250万人发生脑卒中,其中70%是缺血性,也就是血管堵了。

堵的过程从不是瞬间完成,它有个短暂的过程,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这个过程有三个最典型的表现:肢体一侧发麻或无力,口齿不清或言语困难,视物模糊或短暂失明。

这三个表现只要出现其中之一,就极可能意味着中风风险在短时间内增加。

临床统计中,这类发作后的48小时内,有10%的人发展为完全性脑卒中。

很多人觉得,症状过一会儿缓过来就没事了。但这种“缓过来”其实是神经系统暂时恢复供血,不代表问题解决。

在2019年一项涉及8531人的随访研究中,发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3天内的脑卒中发生率为5.1%,7天内为8%,90天内接近13%。

这不是“可能”,而是已知的高发期。问题不是不知道,而是根本没人提前干预。

更麻烦的是,这三种表现有时候出现得非常短。可能一分钟,也可能十几秒。

一个人自己可能都没当回事,周围人也未必看得出来。

有些人只是突然摔了一跤,以为是绊倒了,其实是腿部肌肉短暂性失控。

有些人一时说不清话,自己笑一笑就过去了,其实是语言中枢短时间失血。这些不是“好转”,而是警告。

判断这些异常并不需要多复杂。用一个简单公式:微笑、举手、说话。

让一个人笑一下,看嘴角是否对称;举起双手,看是否一边无力下垂;说一句简单话,看是否含糊不清。

任何一个异常,立刻送医。这不是网络传播的科普段子,而是真实的应急识别流程。

在发达国家,这套识别流程已经纳入普通家庭医学教育中,而在中国,大多数家庭没有这个意识。

中风为什么这么容易忽视?有一个深层原因是人对自己的身体有过度信任感。

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倾向于用经验判断身体状况。他们不太信任检查、也不太接受预警。

他们认为自己“只是累了”“只是没睡好”“只是年纪大”。但血管堵塞是机械性的问题,不听“感觉”。它不会因自我判断而回避破裂。

很多人把注意力放在脑部影像检查、血压控制、降脂药物,但忽视了一个更隐蔽的问题——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人体调节血压、心率、血流分布的系统,是靠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协同完成的。

当交感神经长期兴奋,例如经常熬夜、长期焦虑、过度工作,会使得血管收缩,血压波动,导致局部血流不稳定。

这种不稳定容易形成微小血栓,累积后才形成大面积堵塞。这不是血脂的锅,也不是血糖的错,是调节机制出问题。

更深的点在于睡眠。很多人熬夜追剧、打牌、玩手机,但不认为这与中风有关。

实际上,夜间是脑部微循环调节的关键时段。失眠或睡眠质量差会导致交感神经持续活跃,使脑部局部血管无法有效舒张。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一项为期6年的跟踪研究显示,长期平均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脑卒中风险提高4.5倍。

睡不好,不是小问题,它是一种高风险状态的预警。

血管结构也跟骨密度、维生素D状态有关。

这个说法不常听见,但医学上已有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人群的血管弹性下降概率比正常人高出2.3倍,脑血流灌注速度下降17%。

这并不是微观水平的变化,而是真实可测的脑部供血能力下降。

维生素D不仅参与钙代谢,还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有重要调节作用。长期缺乏,血管变脆,更容易堵或破裂。

还有一个关键点被忽视——空气污染。长期暴露在PM2.5浓度高的环境中,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一个城市级别的数据研究显示,每上升10微克/立方米的PM2.5,脑卒中发病率上升1.6%。

这是一个宏观环境因素,却直接作用于每个人的微循环系统。

尤其是老年人,长期生活在高污染区域,本身血管弹性下降,一旦遇到高负荷环境,就容易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

人们也常常误把肩背部僵硬、脖子发紧、头皮发麻这些症状当成疲劳。但这些其实是脑供血不足最初的外部反应。

很多人天天做推拿、按摩、热敷,其实只是掩盖了真正的危险。身体早就在发信号,只是没人听。

最讽刺的地方在于,中风是全世界最容易识别也最容易错过的急症。

它症状明显,处理方式清晰,干预手段成熟。只要能在发病3小时内送医溶栓,缺血性脑卒中的恢复率可以提升30%以上。

可在中国,每年有超过60%的脑卒中患者错过黄金抢救期。不是没钱,不是没医院,是没意识。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饶金梅.针灸联合中医特色康复护理对老年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中国药物经济学,2024-07-25

来源:梁医生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