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联合国的议事大厅里,一场围绕巴以冲突的激烈博弈近期持续上演。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的演讲,不仅引发大批代表离场抗议,更将冲突背后的人道困境、国际分歧与加沙未来治理争议推向台前。
在联合国的议事大厅里,一场围绕巴以冲突的激烈博弈近期持续上演。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的演讲,不仅引发大批代表离场抗议,更将冲突背后的人道困境、国际分歧与加沙未来治理争议推向台前。
从加沙街头的废墟到联合国的外交角力,从伤亡数字的争议到各方对“战后方案”的博弈,巴以局势正处于复杂而敏感的十字路口,而国际社会的每一次表态,都在影响着这场冲突的走向。
内塔尼亚胡的演讲从一开始就充满争议。
当他走上讲台,试图阐述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合理性时,大批联合国代表陆续起身离场——这一幕被外界解读为“世界上大部分地区不想听以色列的意见”,离场代表用沉默的行动传递着对以色列军事行动的不满。会场内,零星的掌声与代表离场的身影形成鲜明对比。
内塔尼亚胡在演讲中反复强调两点:一是要求哈马斯“放下武器,释放人质”,声称哈马斯“发誓要重复10月7日的暴行”,因此以色列“必须完成这项工作”;二是坚决反对巴勒斯坦建国,甚至用“让基地组织在9・11后靠近纽约”作比,称“给予巴勒斯坦建国是疯狂的”。为了强化观点,他还展示了二维码,试图通过技术手段传递信息,同时声称自己的演讲“通过手机直播到加沙”,让加沙民众“听到以色列的声音”。
对此,以色列政府发言人戴维・门萨在后续采访中辩护称,代表离场是“伊朗、土耳其等国锁定自身反对派,不愿听民主国家呼声”,并强调以色列的信息“已被听到”,核心诉求是“人质回家,哈马斯缴械”。
但这种说法难以平息争议——离场的不仅有伊朗、土耳其等国代表,还有不少此前对以色列持中立态度的国家代表,他们的行动折射出国际社会对加沙人道危机的担忧,以及对以色列“拒绝巴勒斯坦建国”立场的反对。
事实上,这场“离场抗议”并非偶然。此前一周,已有多个与以色列友好的国家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截至内塔尼亚胡演讲时,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数量持续增加。
与联合国会场的外交博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加沙地带的残酷现实。据联合国相关委员会报告,加沙冲突已造成约6.5万人死亡,其中一半是妇女和儿童,这一数字被巴勒斯坦方面及部分国际组织视为“种族灭绝”的证据。
但以色列方面对此坚决否认——内塔尼亚胡称“援助受阻、饥饿饥荒的报道是错误的”,戴维・门萨则直接质疑数据来源,称“这些数字来自哈马斯,是虚假的”,甚至反问“为何国际记者不能自由进入加沙核实”。
更令人揪心的是,加沙的基础设施已接近崩溃。巴勒斯坦民族倡议党领导人穆斯塔法・巴古提在采访中透露,以色列飞机近期摧毁了加沙城的四个专业医疗诊所,“通过发射火箭彻底夷平”,而此类针对民用设施的袭击,正让加沙的人道危机雪上加霜。
内塔尼亚胡曾声称“70万加沙民众遵照以色列命令离开加沙城,证明以色列关心平民生命”,但数据显示,加沙城战前人口约100万,仍有30万人因“无法离开”或“认为死亡比流离失所更好”而滞留,他们面临的是空袭、炮火与物资匮乏的三重威胁。
无论是6.5万还是其他数字,加沙街头的废墟、失去亲人的民众、暂停的救援行动,都在诉说着同一件事:人道危机已到临界点。国际红十字会等组织多次呼吁“立即停火”,但以色列的军事行动仍在继续,而哈马斯与以色列的人质谈判也陷入僵局,平民成为冲突中最无辜的受害者。
随着冲突持续,“加沙战后由谁治理”成为新的争议焦点。近期,多个“方案”被提及,但各方立场差异巨大,几乎难以达成共识。
美国方面提出的方案颇具争议:提名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领导“加沙过渡当局”,参考“科索沃模式”进行国际管理。这一想法遭到巴勒斯坦方面的强烈反对——穆斯塔法・巴古提明确表示“我们不需要托尼・布莱尔,也不需要任何外来者统治我们”,强调巴勒斯坦人“有能力通过民主选举解决自身治理问题”。托尼・布莱尔本人也因伊拉克战争的历史争议,在中东地区缺乏信任基础,其参与加沙治理的提议从一开始就面临阻力。
另一个方案来自法国与沙特,被称为“纽约宣言”,主张由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PA)主导加沙战后治理。这一方案得到部分阿拉伯国家支持,但遭到以色列的反对。
内塔尼亚胡曾公开指责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腐败”,并称其“付钱给人杀害犹太人”,以色列政府发言人戴维・门萨也未对该方案表现出任何接受意愿。事实上,以色列对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敌意,源于其认为该机构“对哈马斯态度软弱”,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在加沙的影响力也因哈马斯的存在而受限,这一方案的可行性同样存疑。
更复杂的是以色列自身的立场。有报道称,以色列内阁正在讨论“吞并西岸”的计划,内塔尼亚胡计划在访问华盛顿期间向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及此事。但特朗普已明确表示“不支持以色列吞并西岸”,美国的态度成为这一计划的重要变数。
内塔尼亚胡在联合国演讲中坚决反对巴勒斯坦建国,意味着以色列短期内不会接受“两国方案”,而其对加沙的“长期控制”意图,也让阿拉伯国家与国际社会高度警惕。
本质上,加沙未来治理的争议,仍是“巴勒斯坦建国”与“以色列安全诉求”矛盾的延续。巴勒斯坦方面要求“基于1967年边界建立独立国家,加沙与西岸统一治理”,而以色列则坚持“先解决安全问题,再谈治理”,甚至拒绝巴勒斯坦建国。没有“两国方案”的共识,任何“战后治理方案”都难以落地,而冲突也可能在“治理真空”中持续升级。
来源:山涧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