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首推“地质+文旅”科普研学路线,湖南省地质院全国科普月启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7 16:48 1

摘要:岳麓山上的岩石蕴含着丰富的地质信息,它们是如何被鉴别出来的呢?山上的清风峡、白鹤泉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岳麓山的C型地貌对古迹的布局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又有何奥秘呢?9月27日,湖南省地质院全国科普月“阅读山水·石说石话”活动暨首条“地质+文旅”科普研学路线推荐会

岳麓山上的岩石蕴含着丰富的地质信息,它们是如何被鉴别出来的呢?山上的清风峡、白鹤泉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岳麓山的C型地貌对古迹的布局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又有何奥秘呢?9月27日,湖南省地质院全国科普月“阅读山水·石说石话”活动暨首条“地质+文旅”科普研学路线推荐会在岳麓山举行,活动中,地质工作人员对以上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作为全国科普月的重要实践项目,本次活动以“阅读山水 石话石说”为主题,整合全省优质地质与文旅资源,重点推介“岳麓山地质科普研学路线”,推动地质科学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展现湖南丰富的地质遗迹与独特生态文化价值。现场还有泰禹小学、天心区实验小学约70名学生在现场沉浸式体验科普活动。

活动在科技与科普工作者代表带来的配乐诗朗诵《沁园春·长沙》中拉开序幕,激昂词句与岳麓山自然意境交相辉映,迅速点燃全场气氛。活动现场,湖南省地质院地调所黄乐清博士对岳麓山地学文旅路线进行了专业而生动的推介,为这条研学路线注入深厚内涵。

“我们通过‘地质+文旅’科普,将‘岩层里的秘密’变成‘路上的风景’,将专业术语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山水诗行’,这正是科学传播的创新。”湖南省地质院院长张皓介绍,“阅读山水·石话石说”科普活动是深化“地质+文旅”融合、创新讲述湖湘山水故事的重要实践。

她表示,省地质院将积极推动“地质+文旅”协同发展,通过旅游资源普查、科普基地建设、岳麓山首条地质研学路线打造等系列举措,持续拓展地质科普的广度与深度,展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新境界。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欧阳斌表示,“地质+文旅”科普研学是普及地质科学、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对湖南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他希望未来能推出更多精品地质研学路线,将科普教育有机融入旅游体验,让游客在领略湖湘山水之美的同时学习地质知识,实现“在游中学、在学中游”。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主题展览区,包含岩彩画主题展、地质安全主题展和“地质+文旅”主题展。现场讲解了岩彩创作,地质专家普及防灾知识。“地质+文旅”展区则通过漫画、案例等形式,系统展示了全省旅游资源普查新发现、岳麓山地质演化历程、典型地质构造解析及融合实践案例。

来自泰禹小学、天心区实验小学的同学们作为首批体验者,沉浸式感受地质科学的魅力。在岩彩画体验区,亲手调制矿物颜料,创作个性化岩彩画冰箱贴,从艺术角度感知岩石的色彩奥秘。

随后,同学们分组踏上首条岳麓山“地质+文旅”科普路线。第一站从岳麓山标志性景点爱晚亭开始。新上任的小地质讲解员引导参观者观察沉积岩构造,解读数亿年前湖南地区古地理环境的变迁痕迹;在第二站战时指挥部,小讲解员和专家结合岩体特征,讲解岳麓山岩石如何成为天然屏障,并揭示地质条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深层联系;第三站白鹤泉,清泉背后的水文密码由此揭开,泉水的成因、岩层的渗透性以及岳麓山水文地质特征一一诠释了“古井涌泉”的自然奇观;第四站“这里曾是一片海滩”,以叠层石、海相化石等证据生动再现了沧海桑田的地质巨变,令人感叹自然之力与时间之伟。

整条路线设计注重互动性与趣味性,第一批“小地质科普讲解员”以青少年视角传递地质知识,增强科普亲和力。

据悉,该路线是“地质+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未来将陆续推出更多主题研学线路,让地质科普走出实验室、融入山水。这个秋天,不妨来一趟岳麓山,在红枫与古径之间,触摸地球的年轮,聆听石头的故事。

潇湘晨报记者黎棠

报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如需内容合作,请拨打政企服务专席19176699651。

来源:潇湘晨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