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夏天,东京人没少遭罪,连续10天高温超35℃,这热天打破了1875年以来的纪录,其实不光东京,整个亚洲最近这些年,都在跟各种糟心事打交道:疫情没断根、气候反常、公共卫生也时不时掉链子。这时候大家才发现,以前讲的“政治”,好像得变变样了,不能只琢磨“谁
2025年夏天,东京人没少遭罪,连续10天高温超35℃,这热天打破了1875年以来的纪录,其实不光东京,整个亚洲最近这些年,都在跟各种糟心事打交道:疫情没断根、气候反常、公共卫生也时不时掉链子。这时候大家才发现,以前讲的“政治”,好像得变变样了,不能只琢磨“谁管谁”,得先解决“咋一起好好活下去”,这就是现在常说的“生命—生态政治”。说实话,这事儿对亚洲来说,不是选不选的问题,是必须得做的事儿,毕竟这里住着全球一半多的人,经济分量也重,要是扛不住这些危机,影响的可不止亚洲自己。
亚洲现在面临的头一个大麻烦,就是人“老得太快”,东亚和东南亚好几个国家,到2030年代就得进入“超级老龄社会”,简单说就是老人多、年轻人少,钱和干活的人都不够用。日本就是最明显的例子,2025年65岁以上的人能占总人口三成,以前那批“团块世代”(二战后出生的那波人)全成了高龄老人,养老金池子里的钱快不够发,医院床位也紧张得很。我身边在日本生活的朋友就说,现在去医院看个慢性病,得提前俩月预约,有时候还得跑好几个地方才能排上号。
韩国的情况也不轻松,他们搞的“50岁合同退休制”,让不少人到了年纪就没工作,中间好几年没收入,老年贫困的人越来越多。中国这边,2024年60岁以上的人突破3亿了,一边要照顾好老人,一边还得让年轻人有干劲,这平衡可不好找。老实讲,老龄化不是光“养着”就行,还得让老人活得有质量,年轻人不被压垮,不然很容易掉进“老龄化陷阱”里爬不出来。
除了老人多,大家的身体和心理问题也在堆着,亚洲现在有10亿多慢性病患者,糖尿病、心脏病这些病的死亡率在全球都靠前。日本倒是想了办法,搞“地域综合照料体系”,把社区里的医疗资源整合起来,还让75岁以上老人看病自己多掏点钱,想缓解财政压力。但这办法也有争议,有些老人觉得负担变重了,本来退休金就不多,看病花得更多了。
更让人在意的是心理问题,疫情之后,东南亚青少年抑郁的人多了不少,韩国老年人自杀率更是全球最高。本来想觉得“活着”只要身体没病就行,后来发现心里不舒服,日子也过不踏实。这时候才明白,“生命政治”不光要“救命”,还得让大家“活得好”,这点亚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亚洲的麻烦不止在“人”身上,气候和环境也在拖后腿,2025年曼谷的雾霾,严重到超出WHO安全值5倍,出门得戴两层口罩,不然呼吸都难受。湄公河那边更糟,上游中国修大坝调水,下游越南、老挝就闹干旱,2024年越南稻米减产不少,农民损失挺大。还有印度的恒河,因为以前殖民时期修的运河,地下水越抽越少,好多地方种地都没水用。
污染这东西不管国界,巴基斯坦发洪水,印度那边也会受影响,有时候还会吵起来,说谁该承担“气候债务”。本来想觉得单个国家把自己的环境管好就行,后来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空气、水都是流动的,不一起合作,根本治不好这些问题。
当然也不是没进展,广西建了个气象数据海外云节点,东盟国家能秒级拿到气象数据,一起做灾害预警。澜湄六国还签了水文信息共享协议,中越边境的河流防洪,也能一起盯着。但问题也不少,东盟的气候数据中心还没建好,各国的碳排放标准也不一样,有时候还会因为“绿色壁垒”挡着合作的路。很显然,要解决气候问题,亚洲得把“自己人”的标准先统一起来,不然光有想法,落不了地。
新冠疫情那阵,亚洲的公共卫生短板全暴露出来了,印度喀拉拉邦做得还行,靠基层医疗和社区动员控制住了疫情,但其他地方因为检测能力不够,死亡率蹭蹭往上涨。文莱搞了个BruHealth平台,用AI管全民健康,效率是高了,但好多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覆盖率还不到40%。这就有意思了,到底是要效率,还是要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服务?这问题到现在还没完全想明白。
以后的威胁还不少,耐药菌每年让亚洲70万人丧命,登革热这些“气候病”的传播范围也扩大了。要是公共卫生体系还是这么“碎片化”,下次再遇到大疫情,还是扛不住。搞不清为啥技术越来越先进,反而有些基础的东西没跟上,比如各国的医疗数据不互通,遇到问题反应慢半拍,代价可不低。
AI在医疗上的潜力倒是挺大,东盟正在写《AI治理与伦理指南》,想把医学教育和技术标准统一起来。中国的“健康丝绸之路”在老挝推远程诊疗,误诊率比以前低了不少。但麻烦也跟着来,算法有时候会有偏见,比如偏向大城市的人,农村地区的人反而享受不到好处,健康不平等的问题更突出了。菲律宾虽然用AI做灾害预警,但数据隐私保护的法律还没跟上,大家也担心自己的信息被乱用。并非明智之举的是,有些国家只盯着AI的效率,却忘了公平和安全,这样下去,反而会让公共卫生的“鸿沟”越来越大。
说到底,亚洲要搞“生命—生态政治”,得抓住三个核心:生命优先、生态正义、协同治理。日本把75岁以上老人的医疗放在优先位置,值得参考;欧盟的碳边境税,也能学着点,建立跨境污染补偿机制;东盟+3、上合组织这些平台,也该多发挥作用,把区域卫生应急基金、气候数据中心建起来。
数字化和本土化也得一起推进,文莱的BruHealth平台有个“积分激励”的办法,能让大家主动参与健康管理,这招可以推广。印度喀拉拉邦把本土医疗智慧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防控尼帕病毒的成本比国际方案低60%,这说明“土办法”有时候比“洋办法”更管用。
毫无疑问,亚洲应该先从健康、气候这些“低敏感度”的领域入手合作,比如一起研发疫苗、做灾害预警,这些事不容易吵架,还能积累信任。中国—东盟的地质灾害早期预警系统,已经在泰国、老挝用上了,效果不错。还可以多搞点青年交流、学术合作,让“亚洲认同”深一点,慢慢把“亚洲生命—生态共同体”建起来。
亚洲作为全球人口和经济的重心,能不能把“生命—生态政治”做好,直接关系到人类能不能走出“非常态日常”。以前总觉得政治是“大人物”的事,现在才发现,其实跟每个人的呼吸、健康、生活环境都有关系。只要亚洲能把这些“小事”做好,把“自己人”的力量拧成一股绳,“亚洲命运共同体”就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能实实在在改善大家生活的东西。更何况,亚洲的经验要是能成,对全球也是个贡献,毕竟大家都在一条船上,得一起往前划。
来源:冷秋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