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想不到,高士其的诗歌也很出色很感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7 17:05 1

摘要:高士其何许人也?他是中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中国科学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他1905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18年考取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5年开始先后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学习。1928年在实验室感染脑炎病毒,致终身残疾,

近日,《高士其科普作品精选》出版了,这是科普界的一件大事。

高士其何许人也?他是中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中国科学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他1905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18年考取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5年开始先后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学习。1928年在实验室感染脑炎病毒,致终身残疾,行动艰难。1930年学成归国,发表诗作译文。1934年开始创作科学文艺作品,并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27年奔赴延安,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大量声讨反动势力的诗文。1949年到北京,从事科普创作和青少年教育工作。他在和病魔苦斗的六十年中,撰写了数百万字的科普作品。自20世纪30年代迄今,他的作品影响与教育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以前,我们很少读到高士其的诗歌,只知道他是著名的科普作家。翻开《高士其科普作品精选》,发现他的诗歌也非常深刻感人。在《土壤革命》这篇文章的开头,他写下这样的诗歌:

土壤,广大的土壤,是我的祖国,是我的家乡,

我从不知道时候的时候起,就把生命隐藏在他的怀中,

我在那儿繁殖,我在那儿不停地工作,

那儿有我永久吃不尽的食粮。

有时我吃完人兽的尸肉,就伴着那残余的枯骨长眠;

有时我沾湿了农夫的血汗,就舞起鞭毛在地面上游行。

在神农氏没有教百姓耕种的时候,

我就已经伏在土中制造植物的食料。

有我在,荒芜的土地可变成富饶的田园;

失去我,满地的绿意,一转眼,都要满目凄凉。

广袤的沙漠,一片枯黄,

就为了那儿,我没有立足的地方。

在有内容的泥土里,我不曾虚度一刻的时辰,

都为着植物的繁荣,为着自然界的复兴。

有时我随着沙尘而飞扬,叹身世的飘零;

有时我踏着落叶,乘着雨点而下沉;

有时我从肚肠溜出,混在粪中,颠沛流离。

经过曲曲折折的路途,也都回到土壤会齐。

我在地球上虽是行踪无定,

我在土壤里却负有变更土壤的使命。

变更土壤就是一种革命的工作,

是破坏和建设兼程并进的工作。

这革命的主力虽是我的活动,

也还有不少其他杂色的成员。

土壤,广大的土壤,原是微生物的王国,

并且,是微生物的联邦。

有小动物之邦,有小植物之邦……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句话出自唐代白居易《与元九书》,意思是文章应当为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当为反映现实而作。他强调了文学创作与现实的紧密联系,体现了作家应有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纵观高士其在这本书的作品,他从不无病呻吟,更摒弃了文人雅士附庸风雅的风花雪月,而是把自己化为土壤,化为肥沃的土壤,让科学的种子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让即使幼小的动物、小植物也在沃土的滋养下蓬勃生长!

他始终秉持“科普大众化”理念,拒绝学术壁垒,用比喻、拟人、故事化的语言,让细菌、细胞、土壤等科学概念走进百姓生活,“以科普照亮人民的心灵”!正如他的诗歌,朴实、生动,所表达的意象,通过赋比兴,传递真善美,让读者在陶醉之余,不知不觉地学习或读懂了科学知识,他希望借此提升国民的科学素养,用科学之光驱散愚昧的阴霾,从而展现了他作为知识分子“以笔为戈”的爱国担当。

科学诗歌,是他开辟的新领域,他既是前无古人的先驱者,也是鲜有来者的至臻至善苦吟诗人。换言之,他在科学诗歌领域具有重要的开山鼻祖的意义。他将科学内容与诗歌形式相结合,不仅为“传播科学”提供了一种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艺术形式,也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诗歌创作的题材领域和思想内容。他的科学诗不仅传播了科学知识,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旨在激发青少年读者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的感情,培养他们树立起唯物主义世界观。

“我不曾虚度一刻的时辰,都为着植物的繁荣,为着自然界的复兴。”他诗歌里所描述的土壤的情怀,也正是他对祖国深沉的爱的形象化表达。歌颂土壤,歌颂大地,不是为赞美泥土的颜色,而是赞美那沉默的支撑——让种子向下扎根,让落叶回归故里,让有机物更加丰富,让大地摆脱贫瘠,与其说他在宣言土壤革命,不如说他在歌颂大地母亲,歌颂生我们养育我们的土地!

和这首《土壤革命》的姊妹篇《我们的土壤妈妈》,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巧妙地将土壤比作孕育生命的“妈妈”,系统地介绍了土壤知识,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曾获得1954年全国儿童文学一等奖。

综上所述,高士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率先倡导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理念,为后来的科普作家树立了榜样,对中国科普创作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永利)

来源:笔人王永利

相关推荐